第2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言一出,書房內眾人都探身看向張松,這是與眾人休戚相關的大事情。

  便在此時,書童悄然進來,遞給別駕荀攸一封信。

  眾人又都看荀攸。

  荀攸打開信一看,略有驚訝之色,環顧眾人,低聲道:「漢中張魯,羽化登仙,臨去前指定了五斗米教新師君——是那個在長安宮中住了數年的祭酒。」

  張肅以拳擊自己掌心,又驚又懼,道:「如今可好,連漢中都落在朝廷手中了!」

  雖然眾人都疑惑世間果有羽化登仙之事否,但當下並非討論著這些的時候,都因為朝廷實際控制了漢中,而感到越發不安。

  譙周道:「在座都是累世的交情了,究竟是哪一族殺了劉誕與劉范,不如便站出來……妻小族人,我等都會照料的。」

  無人應聲。

  張松思索著道:「 也許並非我們士族動的手……」

  荀攸此時開口,慢悠悠道:「朝廷會信嗎?」

  張松一愣,想了一想,嘆了口氣,不再說話。若說不是士族,這益州還有誰要殺劉誕、劉范,而且還真有能力殺掉他們呢?

  譙周便轉向荀攸,懇切道:「請公達(荀攸字)點撥,救我等一命。」

  荀攸仍是慢悠悠的,將那封寫著漢中消息的信,遞給離他最近的張松,示意眾人傳看,這才開口道:「兄長抬舉了,我又如何能點撥諸君?」

  荀攸入益州時,劉焉在益州已經站穩了腳跟,不是很歡迎這位朝廷派來的別駕,但是因為荀家一族的聲望,也沒有難為他,只是一介文官,又不掌兵權,有什麼好忌憚的呢?荀攸在益州為別駕,一直有意識得暗中交好當地士族,與譙周、張松等人關係都比較密切。朝廷大軍臨城,殺劉璋歸降的主意,也是譙周、張松等人在這別駕書房之中商討出來的,在場的人自然也有荀攸。在支持殺劉璋的士族看來,荀攸可以算是自己人。但是像張肅這等當初反對殺劉璋的當地士族,看荀攸還是帶了三分審視三分戒備。

  「我在益州數年,此地民風淳樸,土地肥沃,在亂世之中原本也算得安寧。」荀攸嘆了口氣,「依我看來,為今之計,與朝廷硬碰硬是不行的。彼有二十萬大軍,兩萬在城中,十八萬一日可至。而咱們益州境內,先是歸降了的水匪如甘寧等人作亂,劉璋派了趙韙領兵去剿滅。如今趙韙領兵在永寧軍等地,還未歸來。不知列位是否知情,我得到消息,說趙韙最近在以錢財收買荊州官員,恐怕是要安撫荊州,他自己要領兵在益州的亂局中謀取利益。果真如此,我們外有朝廷大軍,內有趙韙作亂,非但不能與朝廷硬碰硬,還要藉助朝廷的力量,來平定趙韙之亂。」

  趙韙被劉璋任命為征東中郎將,原是要攻擊劉表的,屯兵朐忍之時,恰逢甘寧等人作亂,這才前去平定。趙韙所率領的軍隊,乃是當初劉焉留下來的東州兵老底子。東州兵是南下跟隨劉焉的外來勢力,與益州士族勢成水火。

  如果說朝廷還有可能接受益州士族的歸降,東州兵卻只會「趁你病,要你命」,只要有機會,就要吞沒蠶食益州士族的勢力。在劉焉與劉璋治理益州期間,益州士族一直受到東州兵的打壓,仇恨可謂與日俱增。如果一定要在朝廷與東州兵之間選一個,那益州士族寧願是朝廷,哪怕要承擔殺了劉范與劉誕的罪名。

  此刻聽了荀攸的分析,在場的眾人都沉默了,連站在角落裡審視荀攸的張肅也不能反駁。

  良久,譙周起身道:「既然如此,益州便托賴公達(荀攸字)周全了。」

  張松等人,也都齊齊向荀攸作揖。

  荀攸起身還禮,目光掠過長身作揖的眾人,望向窗外暖風中的南國夜景,不期然想起多年前長安的那一夜。

  那一夜,少年帝王曾聽他一吐胸中錦繡,而這一夜,那些話語落在實地中,結出了遲來卻豐盈的果。

  荀攸兩日不曾歇息的乾澀雙目輕輕眨動,端凝的臉上緩緩露出笑意來。

  長安城。

  未央殿中,曹昂看過皇帝遞來的奏章,感慨道:「果然如陛下所言,益州士族已成勢力,卻還不夠強大,乃其可哀之處。」

  益州士族中沒有人能站出來,糾集士族的力量,或如陳宮迎曹操,或如韓馥讓位於袁紹,守牢本地的利益,究其根本,是因為益州士族自知力量不濟,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利,反倒要招來滅門之災。因此在荀攸的操縱下,益州士族最終擔下了殺害劉范、劉誕的罪名,沒有與東州兵媾|和,而是去冠請罪,又迎蘇危十八萬大軍入境。

  蘇危入境後,先平定趙韙之亂。趙韙本是奉劉璋的命令去平叛的,誰知道風雲變幻,益州亂起,劉璋被殺,他便也聚眾反了。此時朝廷大軍一來,稍加交手,趙韙便潰不成兵。很快,趙韙被部下龐樂、李異割了腦袋,做成了向朝廷請降的禮物。

  益州亂局,至此平定。

  蘇危按照朝廷的指令,遷徙益州士族,部分入南陽,部分入三輔之地,又有恩旨,凡七十歲以上的本地士族,可自行選擇是否遷居,選擇不遷居者可從子女中選一戶同留益州。凡遷居者,免賦稅五年。如此,益州遷出三萬戶。大軍中有意留在益州的漢人士卒,自行申報,得數兩萬,各得田地;另配一萬新降的涼州羌人士卒,也編入益州屯田營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