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萬大軍嚴陣以待,當日最後一縷天光收束的剎那,皇甫穎與段煨對視一眼,正要下令進攻,就見百步外厚重的城門緩緩開啟,披甲的老將軍單騎而出。

  韓遂降了!

  朝廷一日之內,連破漢陽、金城,隨後數日又剿滅了作亂的幾十個羌人部族,暫時平定了涼州,將雍州、三輔等地都從羌人時不時的侵擾中解救出來。韓遂送了一個兒子入長安為質子。朝廷倒是沒有更為難韓遂、馬騰,仍叫他們做著將軍,但是將他們手下的兵換走了——以等量的步兵留在漢陽與金城,卻帶走了原本屬於韓遂和馬騰的嫡系兵馬。

  此一戰,朝廷共換得涼州兵馬近四萬,其中精兵兩萬,都編入原本的大軍之中。

  大軍仍為二十萬之數,稍作休整,便再度南下,只不知是要經漢中入益州,還是直接南下益州。

  朝廷平定涼州的消息傳開,原本等著長安用兵後,趁勢侵擾的各方勢力都大為震驚。南匈奴婉拒了袁紹的邀約,劉表回信勸誡袁術好自為之,就連袁紹勢力內部,也有謀士諫言,「主公何必著急?且等朝廷真與益州打起來,再做定奪。否則便如涼州韓遂、馬騰一般,以為長安空虛,故意縱容羌人侵擾三輔之地,誰知大軍倒轉,立時便城破兵敗。」

  未央殿中,劉協看著四方來奏,眯眼一笑,道:「大家都這麼熱情,朕只好先修理一番韓遂、馬騰,略平涼州,以儆效尤了。」

  賈詡撫著山羊須,微笑道:「用馬超也是一著險棋。陛下為何敢信他?」

  劉協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解釋「皈依者狂熱」,想了一想,道:「就算這招棋走壞了,難道這一局朕就輸了嗎?」

  賈詡一噎。

  劉協淡笑道:「無非便是這一局要下得久一些。朕等得起。」

  作者有話要說:粗長來啦!你們的營養液呢?

  PS:凡是張仲景開口的時候,請大家自行腦補河南口音。

  第143章

  初春料峭的寒意散去後, 長安便迎來了短暫珍貴的明媚春光。

  這樣風和日麗、惠風和暢的時光,每年往往只有短短十數日,正是一年春好處, 最適宜踏青郊遊。就連日理萬機的皇帝劉協也不能抵禦這春光的誘惑。

  這日, 劉協與剛從河東郡趕回來的曹昂, 一同登東山賞春光。

  劉協拍了拍那無字碑, 道:「這還是當初你給那小道士立的衣冠冢。這二年, 朕力倡薄葬, 最好是連墓碑都省了,是否太過了些?」

  曹昂不期然想起去歲逝去的妻子董意,喉頭一哽,頓了頓,自然道:「如今動亂,常有賊人掘墓盜財。若樹碑, 豈不是正招了賊人來?況且民間也有民間的辦法,臣在河東郡便遇見當地人下葬,他們既是遵從朝廷命令, 也是為逝者著想,沒有在外面樹碑, 卻一樣雕刻了石碑, 碑上刻了墓志銘——只是這石碑埋在土裡, 與逝者同眠, 不叫外人知曉。」

  「你這趟去河東郡, 一去就是三個月, 為朝廷選了六百位良才出來,朕看其中士庶參半。德祖(楊修字)在南陽,也選得近六百良才, 其中士族占七成,庶族只占三成。」

  曹昂道:「南陽本是世家大郡,士族良才多些也是正常的。」

  「倒也未必。自袁術占了南陽郡,縱容手下擄掠無度,南陽大的世家已經紛紛離開,多是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還留在南陽的世家子,應該並不比河東郡的多。」劉協看著曹昂。

  曹昂便又道:「這也是難免的,雖然臣等是按照陛下所定的四項標準去選的人才,但臣本身與屬官也有所偏好。臣不似德祖出身大族,不講究人的相貌風度,只要是才學好的,便都收錄在冊。不過德祖想來也有些偏好……」他說到此處,微微一笑,「實不相瞞,臣所選的這些人中,庶族之中很有幾人,相貌不佳,也有結巴的,也有走路歪斜的。若這些人走在路上,德祖看他們一眼恐怕都覺得傷眼睛。」

  這倒是實話。

  劉協想到楊修戴個香囊都講究香料搭配的做派,若楊修去選人,第一印象必然是很重要的。當今士庶有別,士族子弟不管怎麼說,在家中耳濡目染,外出交際遊學,至少待人接物都是好的。庶族出身的年輕人,比起來就顯得不那麼講究了。這麼一來,才學相當的兩個人,一個士族,一個庶族,站在楊修面前,只第一印象士族子弟便贏了兩分。最後南陽郡選出的人才里,士族子弟所占人數更多也是合情合理的。

  「其實真論起來,一郡之中遴選良才,若真按才學來看,士族比庶族多才是正常的。」曹昂輕聲道:「臣怕是有些……」

  「矯枉過正?」劉協替他補全這話,又解釋道:「便譬如彎的木料,為了給它扳正,用力過大,卻讓它彎到另一邊去了。」

  「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曹昂眉間隱隱透出一抹憂色。

  「朕明白你的擔憂。」劉協繼續往山頂道觀而去,示意曹昂跟上來,「與亂世當用重典一般的道理,如今士族世家勢大,正需要你矯枉過正。」

  君臣二人一前一後,拾級而上。

  劉協又道:「這繞不開的士族吶。朕如今不得不用士族,卻也要防著他們,還不能寒了他們的心。士孫瑞的事情你聽說了吧?朕實在是不勝其煩,但也不能真看著他自絕於大司農府中,還是要給他封侯,讓他榮養。饒是如此,如今士孫瑞還鄉,他兒子士孫萌還跟友人一同往荊州投奔劉表去了。那個跟士孫萌一起走的文士,仿佛是叫王粲的,蔡邕給朕推薦過幾次,還附上了那王粲寫的詩文。那年輕人詩文是好的。然而寫詩作文,與治國理政,那是兩碼事兒……朕給了他個尋常文職做著,循序漸進,再看是否值得栽培。誰知這等世家子弟,最是心高氣傲,恨不能一上來便是執政的高官,哪裡坐得住?如此也好,聽說劉表那裡正在修書,這些人過去真有用武之地,也算延續我中原文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