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曹操無奈,在信中告訴長子,自己將回譙縣,再圖後繼。信尾又感念先帝提攜為西園校尉,愧對幼主嘉許,表明了一番他對漢室的忠心。

  劉協心中清楚,曹昂會轉附這封家書,必然是有曹操叮囑。

  曹操這封信,雖是家書,卻分明就是寫給他這個皇帝看的。

  劉協將這封「家書」推到一旁,不置可否,又拆了呂布的來信。

  呂布行伍之中,恐怕也找不出像樣的儒生來寫文書,看樣子像是先找了旁人潤色,呂布又自己照著抄了一遍。

  劉協漫不經心瞥了一眼,看到最末那句不倫不類的「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死罪死罪」,忍不住「噴」的一笑。

  整天牛掰哄哄的呂布「稽首頓首,死罪死罪」該是何等模樣,劉協還真想像不出來。

  第25章

  呂布會有來信, 是因為劉協先給他去了信。

  皇帝關切了一番師父的起居坐臥,順便也問了幾句前線情況,當然重點還是落在關心師父上面。

  呂布收到信,恰好滿心憤懣無處發泄, 所以便都寫在信中, 既是傾訴, 卻也暗暗希冀皇帝能有所作為。

  原來董卓派出抵擋南路叛軍的, 主將為胡軫, 底下呂布與華雄都需要聽從胡軫的調令。

  胡軫乃是涼州豪強出身,軍中都稱他為「涼州大人」, 是跟隨董卓的老人了。否則,董卓也不會讓他來做主將。

  可是胡軫看并州軍出身的呂布不順眼久矣。

  早在呂布被舉薦皇帝騎射師父時, 胡軫便組織同僚往牛輔帳中表達過不滿, 要牛輔轉告董卓,不可再厚待并州軍, 卻寒了涼州舊人的心。

  牛輔倒是如實轉達了,偏巧遇上董卓因白波賊之事煩心,給罵了一頓趕去平定白波賊了, 到現在還在北路奮戰。

  這種情況下, 呂布成了胡軫的屬下,結果可想而知。

  胡軫本就對呂布有敵意,而呂布也不是善茬,排兵布陣間摩擦越來越大。

  而董卓的這些士卒,在洛陽城中劫掠玩樂了數月, 心都散了,上了前線也一時調整不過來,惦記著搶到的金銀細軟,也沒了那股悍不畏死的勁頭。

  如此一來,胡軫越發覺得呂布從中作梗。

  因軍紀散漫,胡軫當眾道:「這次作戰,我一定要斬殺一名青綬,你們就都聽令整齊了!」

  「必斬一青綬」這話傳到呂布耳朵里,呂布勃然大怒。

  要知道漢時官印佩帶於身,綬即系印紐的絲帶。

  官階不同,制印用料和絲帶顏色、織法也不同。

  胡軫所說的「青綬」,乃是九卿及兩千石官員所用的銀印青綬。再往上,是三公所用的金印紫綬,再往下則是銅印黑綬。

  而呂布擔任的騎督之職,秩比兩千石,正是銀印青綬。

  胡軫說「必斬一青綬」。

  這話呂布聽著,就跟胡軫要殺他沒什麼區別。

  這種情況下,董卓派出的南線部隊不起內訌都算好了,更何況與叛軍最為精銳善戰的孫堅部隊作戰?兩軍在陽人聚展開作戰,胡軫率部一觸即潰,連夜退回廣成聚,又夜驚惶恐,丟盔卸甲,再退十多里。

  直到天明時分,呂布才率部姍姍而來。

  胡軫南線不是孫堅對手,節節敗退。

  若不是中路徐榮殺到搭救,孫堅率部幾乎可以直取洛陽。

  兩軍幾番交戰,最終孫堅斬殺華雄於大谷關。

  算起來,董卓派出的南路部隊,是打了大敗仗。

  主將胡軫也好,騎督呂布也罷,都逃不了責任,更何況與呂布同級的華雄都戰死了。

  呂布一來對胡軫既戒備又憤恨,二來擔心作戰失敗被追責,所以將軍中不堪情形,都寫在給皇帝的信中,言語之間自然責任都是主將的,把自己無可奈何卻又奮勇作戰的形象烘托得很好。

  看來呂布找來的這個文書,雖然不太通朝廷的上奏格式,但是寫小說倒是好手。

  信末,呂布又感謝了皇帝所賜的鎧甲,為他擋了兩次冷箭,免於受傷。

  劉協將呂布的來信細細看了兩遍。

  原來沒有什麼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這華雄卻是死在大谷關、死於孫堅刀下了。

  董卓帳下,涼州軍與并州軍的矛盾已經激化到明面上了麼?

  將領之間互相仇視,底下士卒自然有樣學樣。

  劉協目光落在「必斬一青綬」這行字上,不難想像呂布聽到這話時的驚怒,恐怕隱然亦有懼意。

  胡軫是跟隨董卓起兵的「涼州大人」。

  不管董卓怎麼厚待并州軍,到底涼州軍才是他的私兵。

  呂布殺了丁原,已反出原有的組織,又入董卓帳下,卻與董卓舊部不睦,一旦戰事平息,董卓會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呂布雖然驍勇善戰,可是他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糧草儲備。

  簡單來說,呂布沒有靠山。

  所以呂布寫這一封信給皇帝,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明白,但是劉協卻完全掌控了他的心理。

  呂布需要一座靠山。

  呂布是幸運的,因為他這唯一的學生乃是極為護短之人。

  劉協擱下呂布來信,對一旁侍立的閔貢道:「叫中藏府令來見朕。」

  中藏府令乃是宮中保管金銀絲帛等物的官員。

  一時中藏府令趕到未央殿,劉協問他宮中財務詳細,又道:「取朕私庫之金,融為官印,配以紫色綬帶。印紐一份為虎,一份為鶴,前者賜給騎督呂奉先,後者賜給帝師盧子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