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漢末雖然也有張角黃巾軍,然而黃巾軍被平定後,真正的問題軍閥割據才顯現出來。如董卓之流,兵多將廣,糧草充足,然而誰都不敢先稱王,因恐失民心。而劉備起事,還要打著漢宗室的招牌。漢王室未失民心,但是失去了對各路軍閥的約束能力。這是瓦解。

  土崩與瓦解,若說哪個更難破,那就見仁見智了。

  「陛下,這秋日的太陽看似和煦,久曬也令人不適。」郎中閔貢有些擔憂得望著年幼的皇帝。

  這閔貢原本是河南中部掾。

  當日劉協與少帝劉辯逃亡至小平津,挾持他們的宦官張讓等投河而死,便是閔貢保護著劉協兄弟二人,甚至路上有些地方都是他抱著劉協趟過去的。直到董卓率眾官迎劉辯、劉協等回宮,後又廢劉辯立劉協,閔貢便被封為郎中一職,貼身守護新帝。

  新帝自三日前冊封典禮過後,便往這連接南宮與北宮的復道上久坐,日出而至,日落而歸,終日不語,叫人擔憂。

  尤其是閔貢此前曾貼身護衛過劉協,更能比較出新帝的變化——雖然還是九歲的稚齡,然而終日不發一語,神色比之朝中大員還要沉斂。

  閔貢心中既感慨又擔憂,似新帝這等坎坷命途,落在一個孩子身上,叫人不由得擔心這孩子要承受不住。

  閔貢做夢也想不到,此刻的劉協已換了個裡子。

  新帝此刻非但沒有惶恐膽怯,而是在冷靜老練的分析著天下之疾。

  胡海深呼吸,閉目仰臉,任由秋日溫暖乾燥的陽光輕撫他的每一寸肌膚。

  在那無邊的黑暗與寂靜中過了太久,如今沐浴在陽光下,真切感受每一次呼吸——活著的感覺真好。

  再睜開眼睛,他便是九歲新帝,大漢王朝的劉協了。

  「陛下?」閔貢擔憂的望著年幼的新帝,猶豫了一下,低聲又勸道:「您自登基後,接連三日往復道上靜坐,恐怕傳入司空耳中,惹出麻煩。」

  這司空指的便是董卓。

  劉協緩緩起身,明明還是孩童,然而動作間卻有種成年上位者的沉穩。

  他朗笑道:「閔卿也太小心了。朕自幼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曾號『董侯』,與司空董卓原是一家。在此處曬曬太陽,又會惹出什麼麻煩?」

  閔貢一愣,只覺眼前的小皇帝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了。

  「陛下!」忽然有郎中沿著復道快步走來,焦急擔憂道:「何太后被毒殺!司空董卓正往此間來。」

  第3章

  伴著那郎中的匯報聲,司空董卓已經走入了劉協的視線範圍。

  劉協望著佩劍近前的董卓,卻有些微微的詫異。

  這個董卓,跟他想像中的董卓不太一樣。

  他總以為那倒行逆施、兇殘暴虐的董卓該是個腦滿腸肥的形象。

  無它,實在是史書《董卓列傳》里寫董卓之死,太過形象。

  書中寫,王允、呂布等殺死董卓之後,把他的屍體擺在市集上示眾,當時天氣已經炎熱起來了,而董卓又一貫充肥,於是脂肪都流到了地上。便有守屍的吏員點了燈芯在董卓肚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你想這人該有多胖。

  然而此刻走上前來的董卓,確如同一座移動的人形小山,尤其是對於尚且矮小的九歲劉協來說,可是董卓並不肥胖,他是太過壯碩了,鐵塔般的身軀,紫黑的臉膛,從頭到腳都是從前常年在西北戍邊留下的痕跡。

  這才是膂力驚人,雙帶兩鞬,能左右馳射的隴西好漢。

  至於後來的董卓,恐怕是內中無人能抗衡後,荒於騎射,逸樂無邊,發福自然也就無邊了。

  這麼多想法不過都在一瞬間。

  劉協抬眼,就見董卓已經站到了他跟前。

  董卓既不行禮,也不等皇帝說話,直接開口道:「何太后死了,然而如今洛陽城中方定,也不需那些繁文縟節。只陛下往城內奉常亭哀悼一番,再叫公卿大臣們穿白衣上朝三日便是了。」

  一國太后之死,在董卓口中就好似踩死了一隻螞蟻。

  劉協先是訝然道:「太后死了?」又嘆道:「若不是有仲穎(董卓字)你把持局面,朕真不知該如何是好。一切便照仲穎所言,朕明日便往奉常亭去。」

  此前小皇帝一直以官職稱呼董卓,或為州牧,或為司空,如今卻備顯親近之意,以字相稱。

  董卓心中暗笑:可見天下人無不趨炎附勢。這孩子雖小,卻也知道是我更立他成了皇帝,心裡便親近我,以字相稱了。

  董卓又道:「如今動盪,內外未清,乃用人之際。臣這裡有一份名單,事急從權,倒也不必給太傅袁隗看過了,只要陛下點頭,臣立即將可用之人召集來洛陽。」

  說著呈上一份早已擬好的文書。

  袁隗乃是袁紹的叔父,家族勢力龐大,看不上悍然入京的董卓,不過一時奈何不得,暫且共存罷了。後來袁紹兄弟反董卓,董卓擔心袁隗在長安為內應,便把袁氏在都中滿門都殺死了。

  此刻董卓話雖如此,然而就算劉協不點頭,董卓也會按著他的手往這上面批下硃筆。如今不過走個過場,日後袁隗等人糾纏起來,總有一層遮羞布在,少些麻煩。

  劉協只掃了一眼那名單,看到「左將軍皇甫嵩」的名字,便遞還給董卓,笑道:「仲穎莫笑,這上面的字朕都認得,人卻不知誰是誰了。既然是仲穎要用的,想必都是好的。朕都信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