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頁
齊嬰聞言挑了挑眉,又聽她有些自責地說:「若是男丁,無論於你還是於孩子……想來都是負累。」
沈西泠早就不是閨閣中的小女兒了,她已經能看清朝局,更深知宬兒的到來對於大梁朝野有著怎樣非同一般的意義。所有人都必定會緊緊盯著這個孩子,齊嬰也必定會為此背上更多無形的負擔。
宬兒降生沈西泠當然歡喜,只是……心中又難免生出惶惑之感,一時之間也難以平息。
這時齊嬰摟著她肩膀的手微微一緊,她靠在了他懷裡,再次被熟悉的甘松香圍繞,又聽到他平穩的心跳聲,耳中聽他言道:「沒有什麼本該,無論男女都是一樣。」
「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他這個人一向不會說什麼好聽的話,譬如此時安慰她,也僅僅只有一句「什麼事都不會發生」,而不會說「我會保護好你們」,可偏偏正是這樣略顯寡淡的話讓沈西泠覺得安穩,也許是因為她從心底里一直都很篤信他吧。
兩人靜默了一會兒,沈西泠在他懷裡蹭了蹭,隨後又悶悶地說:「……可是我也還想要一個女兒。」
齊嬰:「嗯?」
「女兒多好啊,我還可以給她穿漂亮的衣服、梳漂亮的頭髮,」她仰起臉看他,高高興興的,「而且人家都說要兒女雙全才好的,糰子多了也比較熱鬧嘛——何況萬一宬兒性子隨你不喜歡說話怎麼辦,那我們豈不是沒的玩了?」
這後半句話有點不對味,齊嬰皺了皺眉,表達了自己的些許疑惑:「……你的性子不是也不多話麼?」
何止是不多話,小時候簡直是個悶葫蘆,連身體不舒服也要自己悶著硬扛,屢屢令他頭疼。
沈西泠忽而被揭了短,一時有些語塞,過了一會兒才哼哼唧唧地反駁,說:「那、那是小時候,而且我其實很活潑的,都是你那時候太兇了我才不敢說話……」
……血口噴人,無稽之談。
可是齊嬰又能怎麼辦?總不興跟個小姑娘計較,遂口中仍然稱是,又低頭哄著她休息。
唉,其實說起來,沈西泠已為人母,早不能算是小姑娘了,只是在他眼中……恐怕她一生都難以擺脫這個稱呼。
是需要他照顧和遷就的人。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齊宬已經四歲,到了該讀書的年紀。
其實他三歲便已啟蒙,但正兒八經拜先生還是等到了四歲上,因為他母親疼他總不想他小小年紀就被困在書齋之中,更時常跟他說:「宬兒還小呢,不著急讀書習字,便是長大了也不要太為難自己,質性自然才是最好的。」
他隱約覺得母親的說法和自己伯父伯母的有些不同——他可是聽說的了,他的表兄齊泰三歲就已經被他母親逼著讀書了,倘若背不出論語,還要被小戒尺打手板呢。
他頗感費解,又心想這都是自己的母親太過心慈的緣故,而慈母多敗兒,他是不能放任自流的,於是便自己在母親看不見的時候偷偷上進,更時不時拿書去向自己的父親討教。
父親倒是不阻止他讀書,但也並未怎麼督促他,他問他就答,他不問他就只作無事發生。可惜就是這樣後來也被母親發現了,母親很生氣,責怪父親對他太嚴厲了,而他父親一向很順著母親,無論母親說什麼都答應,此後就不太親自指點他讀書了。
因家中是這麼一副情形,他這讀書就成了一樁麻煩,可嘆他的父親明明是江左榜眼、大梁太傅,可竟沒法親自教他讀書,因此到了四歲上他就只好轉拜他人為師。
先生也是父母的熟人,乃是嘉合年間的狀元,他的世叔韓非池。
韓先生正與他的父母不同,平日裡雖待他十分和煦,可遇到讀書上的事便陡然嚴厲起來,三令五申耳提面命,似唯恐他不成器一般。
先生一切都好,只一件事常令他有些不解,便是不由他讀閒書。
這事值得多說兩句。
話說齊宬生來聰敏好學,即便韓非池給他布置的課業一向十分繁重,他也總能提前完成,剩餘的工夫便喜好跑進父親的忘室讀書。
他心中很崇敬自己的父親,自然想讀父親愛讀的書,後來母親告訴他父親最鍾愛的是抱朴公的文集,等他識字再多一些便也可以讀上一讀了。
他母親一直覺得他識字不多,實則像文人雅集一類的東西他已基本能夠讀通,後來有一日便偷偷拿了父親的書,預備下學後好生研讀一番。
不料這書卻被韓先生發現了。
韓先生當時很生氣,且除生氣之外更有些複雜的情緒,當時他並未全然拆解得清,只是聽韓先生很嚴肅地禁止他再讀這一類的書。
他很困惑,不知為何不許讀,明明那些書連父親都愛讀的。
他這麼問了,韓先生卻嘆了口氣,默了很久才答曰:「那些書固然也是好的,只是恐磨去少年人崢嶸的稜角……倘若你喜歡,再大些讀也不遲。」
齊宬對這話不甚懂,後來還去問過父親怎麼解,彼時父親的神情也略有些晦澀,但他後來只是笑了笑,告訴他說:「且聽先生的吧,往後的事,總要往後才能做打算。」
齊宬似懂非懂。
除了這些讀書上的小小是非之外,齊宬的幼年時光都度過得十分平順。
想來他這樣的出身,想不平順也是很困難的了:他的父親是主掌生殺的權臣,連天子見了也要敬稱一聲「老師」;母親手中握著江左財脈,更與江北有很深的交情,走到哪裡都有人行方便;至於朝中的各級官員,大半都是他父親的學生,逢年過節來風荷苑拜會父親時還常常會給他捎來些新鮮玩意兒,他真是什麼都不缺了。
沈西泠早就不是閨閣中的小女兒了,她已經能看清朝局,更深知宬兒的到來對於大梁朝野有著怎樣非同一般的意義。所有人都必定會緊緊盯著這個孩子,齊嬰也必定會為此背上更多無形的負擔。
宬兒降生沈西泠當然歡喜,只是……心中又難免生出惶惑之感,一時之間也難以平息。
這時齊嬰摟著她肩膀的手微微一緊,她靠在了他懷裡,再次被熟悉的甘松香圍繞,又聽到他平穩的心跳聲,耳中聽他言道:「沒有什麼本該,無論男女都是一樣。」
「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他這個人一向不會說什麼好聽的話,譬如此時安慰她,也僅僅只有一句「什麼事都不會發生」,而不會說「我會保護好你們」,可偏偏正是這樣略顯寡淡的話讓沈西泠覺得安穩,也許是因為她從心底里一直都很篤信他吧。
兩人靜默了一會兒,沈西泠在他懷裡蹭了蹭,隨後又悶悶地說:「……可是我也還想要一個女兒。」
齊嬰:「嗯?」
「女兒多好啊,我還可以給她穿漂亮的衣服、梳漂亮的頭髮,」她仰起臉看他,高高興興的,「而且人家都說要兒女雙全才好的,糰子多了也比較熱鬧嘛——何況萬一宬兒性子隨你不喜歡說話怎麼辦,那我們豈不是沒的玩了?」
這後半句話有點不對味,齊嬰皺了皺眉,表達了自己的些許疑惑:「……你的性子不是也不多話麼?」
何止是不多話,小時候簡直是個悶葫蘆,連身體不舒服也要自己悶著硬扛,屢屢令他頭疼。
沈西泠忽而被揭了短,一時有些語塞,過了一會兒才哼哼唧唧地反駁,說:「那、那是小時候,而且我其實很活潑的,都是你那時候太兇了我才不敢說話……」
……血口噴人,無稽之談。
可是齊嬰又能怎麼辦?總不興跟個小姑娘計較,遂口中仍然稱是,又低頭哄著她休息。
唉,其實說起來,沈西泠已為人母,早不能算是小姑娘了,只是在他眼中……恐怕她一生都難以擺脫這個稱呼。
是需要他照顧和遷就的人。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齊宬已經四歲,到了該讀書的年紀。
其實他三歲便已啟蒙,但正兒八經拜先生還是等到了四歲上,因為他母親疼他總不想他小小年紀就被困在書齋之中,更時常跟他說:「宬兒還小呢,不著急讀書習字,便是長大了也不要太為難自己,質性自然才是最好的。」
他隱約覺得母親的說法和自己伯父伯母的有些不同——他可是聽說的了,他的表兄齊泰三歲就已經被他母親逼著讀書了,倘若背不出論語,還要被小戒尺打手板呢。
他頗感費解,又心想這都是自己的母親太過心慈的緣故,而慈母多敗兒,他是不能放任自流的,於是便自己在母親看不見的時候偷偷上進,更時不時拿書去向自己的父親討教。
父親倒是不阻止他讀書,但也並未怎麼督促他,他問他就答,他不問他就只作無事發生。可惜就是這樣後來也被母親發現了,母親很生氣,責怪父親對他太嚴厲了,而他父親一向很順著母親,無論母親說什麼都答應,此後就不太親自指點他讀書了。
因家中是這麼一副情形,他這讀書就成了一樁麻煩,可嘆他的父親明明是江左榜眼、大梁太傅,可竟沒法親自教他讀書,因此到了四歲上他就只好轉拜他人為師。
先生也是父母的熟人,乃是嘉合年間的狀元,他的世叔韓非池。
韓先生正與他的父母不同,平日裡雖待他十分和煦,可遇到讀書上的事便陡然嚴厲起來,三令五申耳提面命,似唯恐他不成器一般。
先生一切都好,只一件事常令他有些不解,便是不由他讀閒書。
這事值得多說兩句。
話說齊宬生來聰敏好學,即便韓非池給他布置的課業一向十分繁重,他也總能提前完成,剩餘的工夫便喜好跑進父親的忘室讀書。
他心中很崇敬自己的父親,自然想讀父親愛讀的書,後來母親告訴他父親最鍾愛的是抱朴公的文集,等他識字再多一些便也可以讀上一讀了。
他母親一直覺得他識字不多,實則像文人雅集一類的東西他已基本能夠讀通,後來有一日便偷偷拿了父親的書,預備下學後好生研讀一番。
不料這書卻被韓先生發現了。
韓先生當時很生氣,且除生氣之外更有些複雜的情緒,當時他並未全然拆解得清,只是聽韓先生很嚴肅地禁止他再讀這一類的書。
他很困惑,不知為何不許讀,明明那些書連父親都愛讀的。
他這麼問了,韓先生卻嘆了口氣,默了很久才答曰:「那些書固然也是好的,只是恐磨去少年人崢嶸的稜角……倘若你喜歡,再大些讀也不遲。」
齊宬對這話不甚懂,後來還去問過父親怎麼解,彼時父親的神情也略有些晦澀,但他後來只是笑了笑,告訴他說:「且聽先生的吧,往後的事,總要往後才能做打算。」
齊宬似懂非懂。
除了這些讀書上的小小是非之外,齊宬的幼年時光都度過得十分平順。
想來他這樣的出身,想不平順也是很困難的了:他的父親是主掌生殺的權臣,連天子見了也要敬稱一聲「老師」;母親手中握著江左財脈,更與江北有很深的交情,走到哪裡都有人行方便;至於朝中的各級官員,大半都是他父親的學生,逢年過節來風荷苑拜會父親時還常常會給他捎來些新鮮玩意兒,他真是什麼都不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