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王大回來是為他娘修墳的,當年他家落魄,就算他願意背上一筆債,也只是讓他老娘不落到草蓆裹身這樣悽慘的境地里去,那安葬的薄棺真是連被拜託做棺材的木匠看了都不落忍,還給他家免費又加厚了兩寸,又讓王大在他家好好吃了頓飽飯。

  就是這兩寸和一頓飽飯,王大感念在心。

  那時候他們鄉還沒遭災,王大厚謝恩人後,木匠他們家竟藉此在府城買了兩進的宅子,又在村中蓄了好幾畝田。

  後來王大走的時候,就引得村中好些年輕人心念大動,想著跟他一樣去搏富貴。

  只是家業難捨,就算自己能下得了決心的,也被家中長輩、妻兒絆著,沒能成行。

  前陣子林從和林放去府城——鄭國到底只是個藩國,不能和繁華的中原比,這裡的府城,放在中原,只能算是個小縣城——竟又見到了王大。

  這回見面的王大比前些年見到的更威風,和宣懷府的知府坐在一塊談笑風生,而林家兄弟上一回見到知府這樣的大官,還是從中原過來。

  他們都是正宗華夏苗裔,被分配到不同村子的時候,不僅府中衙門的吏員們齊齊幹活,就連府尊也和他們閒話一二,勉勵了幾句。

  這要說王大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倒也沒有,就他爹那個爛賭鬼的模樣,更不能說是祖墳上冒青煙。

  所以王大為什麼能發家?

  還不是趕上了好時候,中原的朝廷支持藩王們出海立國,願意跟著一起走的百姓都有百畝良田,更何況是跟著一起打仗的遠征軍?

  只要能活下來,有戰功,那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當初那些藩王們,為了讓更多的百姓參加他們組織的遠征軍,一個個封侯拜相的許諾都不要錢似的發,而事實上也確實有許多的人成功地享受到了這些拿命搏來的富貴。

  就是他們當年鄉里沒遭災,也沒少聽見地方官府做的「宣傳」。

  二弟沒成親沒掛念,又正是年輕氣盛有闖勁兒的時候,也難怪會被激起這樣的想法。

  林從想起上次在府城見到的王大,哦不,是王指揮使,更睡不著了。

  今天雖然沒爭出個結果,但二弟恐怕不會那麼容易放棄。

  王大來鄭國,指不定是這些藩王要組的聯軍真的要成立了,若是二弟一直死犟著不鬆口,該如何是好啊……

  第100章 番外:從軍行(二)

  林放最終還是成功地辭別了兄嫂, 應募去了鄭國遠征軍中。

  他死犟著不願意成親,執意要參軍,他大兄也不能牛不喝水強按頭。

  更何況, 這一回恰巧遇見了王大來募人,彼此之間是鄉人, 好歹也有個照應。

  若是讓林放自己不管不顧地偷跑去報名應徵,卻連個提攜照應的人都沒有,反而會更不妙。

  這一番思量之後,林從最終還是為林放打理了一身行裝, 送他參軍了。

  入伍後,跟林放同個軍營,以及同駐地的, 都是大周出身, 彼此之間自有一份親近。

  這親近都是對比出來的。

  諸藩遠征軍的人員構成很複雜, 有當年就隨藩王一道開邊的元從——這些人一般都是有官身了的,最低也都是小旗(十夫長)——有大周本土和諸藩藩國里徵募的周人百姓, 以及諸藩的藩國土著。

  已經有了官身的元從們自成一派, 就算彼此之間有齟齬,也不會特別看得上新加入的新兵, 頂多提攜一番鄉黨。

  周人百姓參軍的,彼此之間雖也有地域之分、籍貫之別以及軍戶與農戶、匠戶等的區分, 但都是華夏之人, 又都是為了建功立業來的, 在軍營之中, 並沒有太多齟齬。

  這不同類別的人應徵後, 自然也都彼此抱團。

  更何況, 周人在軍營中雖能得到一定的優待, 但是架不住土著的數量大啊。

  藩國之中,土著為官的不在少數,縱然周人有身份優勢,想要晉升,還是要立下功勞才行。

  此後林放便在軍營之中勤練不輟,兼之軍中還有教授他們識字的先生,這日子竟過得比從前還好。

  軍中的先生教授的是常用的漢字,操練完畢後,每晚便有一個時辰授課、解惑,每月里除了常規的軍陣、操練考核,還有識文寫字的考核。

  這都是景熙年間確立下來的規矩,到現在過了幾十年,早已成定例了。

  要說出格,宣德皇帝連遣大儒給宮中宦官授課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景熙帝不過是讓人給軍中將士掃盲而已,並不足以讓人詬病。

  反倒是秀才、舉人等有功名又不足以直接授官任事的文人,又有了可以入仕的渠道,還能與武官交好——在這個大開拓時代,拘泥於文武之分的人,遲早是要被淘汰的,朝中科舉出仕者,不管是前往藩國還是在中原任事,認識幾位武將,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了——除了最開始推行的那幾年,而後入軍中做「教授」一直都是很吃香的。

  待久了之後,林放也漸漸弄清了更多的事。

  他是憑藉著自己和王大這位指揮使是鄉黨,又是周人,參加遠征軍多少會受到照顧這一層關係,再加上一腔孤勇,這才參軍的,而這一回參加遠征軍,卻是他趕上趟兒了,有許多人可不單是因為這個才來參軍的。

  自安西府改為漢國起,至今將近五十年,大周在外藩國數量愈發增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