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焦昀一直把婉娘送到轎子裡,本來還想一直送回陶府,可到底不合禮儀,只能看了眼一旁的劉公公,「記得好好照顧乾娘,一定送回府里,不能有任何岔子。」

  劉公公手裡捏著聖旨,這一路上從宮裡出來也是一臉懵逼,他到現在都記得皇上和聿世子與這位陶家的二少夫人密談許久,因為御書房隔音,他們也聽不到什麼,只是等出來,皇上就給了他兩道聖旨,讓他去陶家公布。

  自然他也提前知道了聖旨的內容,其中一道是賜封的聖旨,說是有人給聿世子算命,說他命中需有一母大婚之日親自將他送入宮中,聿世子與陶家二少夫人有母子緣分,所以聿世子認陶家二少夫人陶焦氏為乾娘。

  劉公公到現在都沒想明白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這也就算了,這才是其中一封,第二封更加匪夷所思。

  第二道是調任並加封的聖旨,說是陶家大房嫡次子品性高潔,為官清廉,這些年在昌陽縣勤勤懇懇,特調任回京,任命三品戶部侍郎一職,並加封陶焦氏為三品誥命夫人。

  劉公公算是明白了,那個陶縣令能從七品直接三品,這特麼肯定是因為陶焦氏的關係吧?要不是為了給這位聿世子新任的乾娘有個名頭封為誥命……所以陶家這是憑藉這位乾娘雞犬升天了?

  婉娘坐在轎子裡時,這一路終於把自家昀哥兒真的要嫁給柏哥兒的消息給消化了,她幽幽看了一眼轎子外,站得直直卻明顯心虛的焦昀,「孩子大了啊……」都不用父母之命自己都給自己找好媳婦兒了。

  找個男媳婦兒就算了,他還把自己當成男媳婦兒嫁出去了。

  婉娘捂著心口:算了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尤其是想到當初柏哥兒以為昀哥兒死了,生生啞了這麼多年,也心疼孩子,擺擺手,「明個兒過來陶家吃飯。」

  焦昀聽出這話里的潛台詞,眼睛一亮,脆生應了:「是,孩兒遵命!」娘這是同意他和聶小柏的事了啊!

  劉公公、梁大、李西倩:???誰能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嗎?他們頭一次見到給人當便宜兒子當的這麼喜慶這麼痛快這麼迫不及待的。

  不只是他們,整個陶府接到聖旨都傻了,尤其是老夫人:???皇上不僅沒有因為曾孫的名諱撞了國號怪罪,還反而把未來皇后給他們家孫媳婦兒當了義子?這怎麼聽著像是還沒睡醒他們這是在做美夢呢?

  第135章

  不單單只是陶府, 整個京城得知消息的時候都傻了,是他們聽錯了嗎?確定不是聿世子看上陶家的子嗣收個當義子,而是跑去給人當便宜兒子?他們怎麼不知道聿世子還有這種癖好,特別歡喜給人當兒子呢?

  之前是老岩王, 也就算了,可如今這個陶焦氏, 他們聽都沒聽說啊。

  結果, 順著一打聽,更傻了眼:啥?陶焦氏的夫君是陶家大房的嫡次子,是個七品縣令, 這也不夠看啊?什麼?突然皇上下旨就把七品縣令給連升好幾品直接去了戶部當了三品戶部侍郎, 調令已經快馬加鞭送去昌陽縣了?

  雖然新帝登基之後因為寧家齊家同謀的那些朝臣下獄的下獄被貶的被貶空出不少職位, 往上升的不少,可也沒有一下子直接升了好幾品, 甚至還直接從外官成了京官。

  難道是皇上要扶持陶家?畢竟陶家雖然最近這些年沒落了, 可好歹陶家大房如今當家人可是個侯爺, 就算是沒什麼實權,那也是正兒八經的侯爺。

  於是, 一堆人思前想後, 最後自己給皇上的這兩道聖旨找到了合理解釋。

  「你們別瞎想了,要我說,我都看的真真兒的,皇上這麼做,都是為了讓大婚的事宜能更合理更天造地設……」

  「怎麼說?」

  「你們還看不清楚啊, 聿世子聽說是孤兒,雖然他認了老岩王當義父,可老岩王府里如今也沒個夫人,自然無法好好操辦這場大婚事宜,再說了,如今新帝剛登基,根基還不穩,聿世子是板上釘釘的皇后,他手裡有什麼?可是有一半的兵權,但是只靠著他單單一個人能吃得下這麼多兵權?那些老將能服他?所以得有人給他撐著,那麼陶家卻是最合適的人選。

  你們想想啊,陶家這些年寧家和齊家這麼能作,但是陶家幾乎低調的像是沒存在感,雖然不上不下,可也保住了爵位,再說人好歹是個侯府,這說明什麼,人家有遠見,再說了,那個陶家大房的嫡次子,說是縣令,但是早些年就送出去,磨練這麼多年,聽說把那個昌陽縣治理的夜不閉戶,這種也是個人才啊。

  如今聿世子認了他夫人當乾娘,這等於把未來皇后和陶家聯繫到一起,陶家激動感激之下能不支持未來皇后?更何況,聿世子對皇上的心思……大家還不清楚?那是死心塌地的不行,聿世子根基穩了,那就是皇上根基穩了,這可是雙贏。」

  既給聿世子找到了靠山,雖然乍然一看陶家不行,可好歹陶家人多,再朝為官的不論大小,人數不少啊,求的就是一個穩啊,聿世子有權陶家有人,這長久來看,絕對穩穩的,即使沒有所謂的命定姻緣,日後也沒人敢惹聿世子,動搖他皇后的位置。

  有人回過味來,皇上這是在給聿世子鋪路啊,可皇上就不擔心萬一未來皇后心大了,直接把他掀翻翻身當主人?

  不過這些話他們也只敢在心裡想想,說出來可是大逆不道要砍腦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