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是太子也是倔強的性子。

  他自己認定的事情,他總要一個結果。

  偏偏越是如此,越是讓太子妃覺得擔憂了。

  太子妃的目光中,真真的全是憂慮。她的憂思,有一些還不能與太子講了。就怕講了,壞了夫妻的感情。

  說到底太子妃是感覺膝下無子,她沒甚的底氣。

  「殿下,父皇、母后一直支持於您。您若是遇上了難事兒,也無妨與母后請教一二便是。母后一直最看重於您。」太子妃還是提了建議。

  最近一些流言扉語的。

  太子妃聽了,那是害怕的。

  「無妨的。」

  太子卻是擺擺手。他只道:「孤是東宮太子,有些事情孤做的,也立得穩。真有難處,辦事不利,還學得讓父皇、母后笑話孤這太子做得不夠好。」

  太子妃最後在太子的堅持下,到底沒勸住什麼。

  正統二十四年,這普查開始。

  一直到正統二十五年的春。

  開春,新一年,新的耕種。這普查算是告一段落。

  這應該倒台的,在皇后的謀劃暗許下,那也是倒台了。應該安插自己人手的地方,皇后也沒有手軟了。

  可以說,借著合適的機會,皇后的勢力那是來了一回膨脹。

  這些事情,玉榮有些做的隱晦。有些做的明白。

  裡面的分寸,自然要她自個兒拿捏了。

  效果嗎?

  還不錯。至少,正統帝沒反對。

  皇帝沒反對,玉榮就當是默許了。

  帝後的默契很好。

  可太子那兒?

  皇宮,通天閣。

  帝後二人談了春祭的事宜。

  「聖上,亞祭還是由我奉於上蒼厚土。那最後輔臣獻祭一事,可否由得東宮的太子參與?」這等事情一旦太子出面了。

  那便是拔高了太子的地位。

  玉榮就是想給兒子一點兒表現的機會。

  對於東宮的一些事情,皇帝知道的,玉榮這一位皇后也知道。

  在文官與勛貴之間,太子的傾向很明顯。

  皇帝的態度?

  皇帝是孤家寡人。

  皇權至上。

  可以說,文官也罷,勛貴也罷,只是皇帝的棋子。有用的,皇帝不介意給厚賞。沒用的?

  可能是擱開了,更可能是報廢了。

  結局如何?

  這得看,這等人識像不識像。

  擋路了,在大勢面前,被踢開的結局那是不一定的。

  浮沉之間,要看了本事的。

  玉榮想緩一緩的,就是這一對父子之間的關係。

  天家的父子,唉。

  「太子……」皇帝想了想,道:「春祭不必改動。等豐收祭時,朕再琢磨琢磨。」

  正統帝的態度給出來了。

  玉榮懂了。

  皇帝這怕要以觀後效。

  豐收祭,何嘗不時老三的一個考驗。

  玉榮想了想,她還是決定了給老三透一透考題。自家母子之間,這等問題,算問題嗎?

  「聖上這話在理,春祭在即,確實不宜大改。」玉榮附合了皇帝的話。反正皇帝的話,不正面駁了便是。

  「聖上,我倒是想著有一事,您可得操勞了。」玉榮挪開了問題。她準備提點兒喜慶的事情。玉榮說道:「今年秋八月,和德、和僖的及笄禮就到了。她們的婚事,可得您給指了。」

  「還有便是和德、和僖的生母,高才人、魏才人兩位生育公主總歸是有一份功勞的。您看,這二位才人妹妹的位份,可是要提一提?也算給和德、和僖兩位公主提拔一份體面兒。」玉榮對於後宮的嬪妃們,要說多在意?

  不存在的。

  她只是想著,應該給的甜棗,還是要給的。

  到底兩位公主真大婚出嫁了,兩位公主的生母位份低了,著實不好看。這些人礙不著她什麼,提了位分,也是提一些待遇罷了。

  她是正宮皇后,她怕什麼?

  皇家還不缺這點子養了宮妃的祿米錢。

  「和德、和僖啊……」皇帝這時候有點兒愰然。對於公主們,他真沒太在意的。一年到頭的,見得少了。

  要說感情多深?

  騙誰呢。

  不過,到底是親生女兒。

  對於皇后的提議,正統帝想了想,說道:「依梓橦你的意思,給她二人的生母一份體面,提拔一個嬪位。封號,那就不必了。」

  體面給了。

  正統帝覺得他很大方了。

  不得寵的嬪妃,皇帝哪需要記得。

  至於公主的賜婚?

  「關於和德、和僖的婚事,朕再考慮考慮。」這事情皇帝倒沒有馬虎。關乎女兒一輩子的幸福。皇帝還是會下了功夫琢磨一翻的。

  得了皇帝這話,玉榮自然滿口的誇讚了。

  後宮。

  升了兩個嬪。還是未出嫁的兩位公主的生母。

  這事兒在帝後這裡是小事兒。

  可擱了後宮,還是挑開了一翻的波瀾。

  惠貴妃當然給高嬪道了喜。

  「高嬪妹妹,這也算是喜事來。」惠貴妃對於高嬪,這一位一直住一起的小嬪妃,以前沒在意。現在嘛,還是心中琢磨了,這裡面於她的好處。

  畢竟,四公主和德也是要到指婚了。

  這歲數擱這兒,惠貴妃有眼睛瞧著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