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高靜容的話就全部卡在了嗓子裡。
「姐姐,姐姐。」此刻她眼裡的笑意如同漫天星子映入水中:「姐姐別急,不是我。我明年還不夠大選的年紀呢。」
見貴妃戛然而止,靜容只覺得心底暖融融甜絲絲的。
她出生的時候姐姐都做了寶親王側福晉了,這麼多年她知道姐姐疼她,可她一直以為,不管是自己還是兄長弟弟,甚至是高家滿門的人與榮耀,在姐姐心裡都不如皇上重要。
誰知道,姐姐今日的激烈反抗,卻不是為了皇上納新人,全然是為了自己。
原來在姐姐心裡,還是親人最重要。
高靜容本端正坐在貴妃跟前的繡墩上,此時就彎腰伏在貴妃膝上,安慰道:「姐姐別怕,阿瑪額娘心疼咱們,不會將我送進宮來。」
高靜姝是細想了想,才從貴妃的記憶里,扒拉出她忘得差不離的親戚:「不是咱們家?那是大伯家還是兩位叔叔家?」
高家分家分的很早,所以高氏幾兄弟關係並不怎麼近,高靜姝對這些隔房的叔伯就記憶更淡了,以至於方才根本沒往這方面琢磨。
高靜容仍舊是伏在姐姐膝頭,方才露出的是做妹妹的甜柔依戀,現在說起正事來,才十二歲的少女竟有一股子冷漠無情的意味:「是三叔家的女兒。三叔家嫡庶女兒加起來足有十四五個,明年大選適齡的就有五個。三叔家背著阿瑪,走了太后娘家鈕祜祿府的路子,定準了要送一個女兒進宮。」
聽妹妹的語氣,對這三叔家意見可不小,偏高靜姝不明白舊事,只先記在心裡準備一會兒問問木槿。
高靜容繼續道:「姐姐別惱,這事兒阿瑪已然得了信兒。因怕姐姐在宮裡沒個防備,一時聽旁人說了,鬧出來反叫人捏住錯。所以讓我來告訴姐姐一聲,你只當不知道罷了,外頭的事兒都有阿瑪呢。」
高靜姝見妹妹睫毛長如蝶翼,略顯單薄的脊背伏在自己膝上,明明還是個小孩子呢,卻字字句句都是為了長姐考量,這樣小就要擔起一部分家族責任,不由愛憐理了理高靜容的鬢角:「好。」
宮裡宮外都知道,高斌大人是皇上心腹重臣,剛回京就入軍機處,做大學士不說,今年更是連正月的重華宮茶宴都榜上有名,他的兄長高麟還早兩年就做了大學士,然而還是兩年的茶宴都不曾得到一張入場券。
旁人多少要嘀咕,還是有得寵的女兒好啊。
此時在木槿的科普下,高靜姝也搞明白了高氏一族的齟齬。
高家在京城原是個不上不下的人家,高靜姝的祖父做到過從三品的官兒,在京城雖不算位高,但也不小。
可無奈高斌是庶出,他的生母雖也是好人家的女兒擺了酒開臉做姨娘,但到底不是正室。
偏巧他上頭大哥,下頭三弟四弟都是嫡出,於是夾在其中的高斌,打小就明白要自己掙出路。
尤其是高老太爺老太太都去的早,那時他才二十來歲,生母也病逝後,家裡就越發沒有他站的地兒,也沒他牽掛的人。
高斌就是那時候,選定了潛龍,開始接近彼時還是貝勒的雍正爺。
彼時康熙爺選定的太子雖還在,但朝里已初現九龍奪嫡的亂象。高家原不敢摻和天家事,誰料一個庶子倒是巴巴湊過去。高斌的大哥高麟就做主分了家,意思是你要死自己去死,可別拖累一家子。
於是高斌二十六歲獨立門戶,從給先帝爺跑腿採買做起,一路從雍正帝手裡做到了兩淮鹽運使兼江寧織造這樣的心腹要緊官職,當真是自己一步步殺出來的。
按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如康熙爺年間的曹家,當時在江南何等赫赫揚揚,換了雍正爺就也倒台拉倒。
但高斌站隊方面實在太靈,運氣又好,早早跟四阿哥弘曆搭上線不說,女兒又嫁給了他,於是帝王更迭,他不但沒跌倒,還更進一步,得了抬旗之榮,做了江南總督,一做就是七八年。
直到乾隆八年春才調回京城,直入軍機處做了大學士。
木槿說起來也有些不平:「奴婢說句僭越的,大房老爺雖也是大學士,但到底是高家幾代的姻親一起幫襯著出來的。咱們老爺從前卻是無人問津,分出來時也受了許多委屈。可抬旗的時候,倒是一家子跟著就上來了。」
舊恨從九年前就埋下了。
高家當年幾乎是將高斌一支掃地出門,但後來卻又沾了高斌父女的光,高氏一族都跟著抬了旗。
這也罷了,官場原要守望相助,高斌也不是一味爭意氣的人。就看在大哥高麟官位頗高的份上,他原本也準備前嫌盡棄攜手共進一下,免得勢單力薄。
誰料高家三房,高靜姝不學無術的三叔跳出來就高斌之母葬入祖墳的位置嘰嘰歪歪,覺得妾室不配那樣好的穴。
高麟也默默支持,站了自己親弟弟這邊:覺得高斌本就跟家族關係淡薄,這幾年勢大難免獨斷不服管教,凡事不肯為族裡犧牲讓步,很該壓壓他的銳氣。
這可就捅了高斌的逆鱗。
又讓牛產奶,又不給牛吃草,這是當他是二百五嗎?
高斌混到今天,靠的可不是聖母上身,感動了先帝爺。
他當場翻臉,擼起袖子開始修理高氏一族人。
乾隆元年,高斌一頭求了皇上給自己母親賞了個四品誥命,一頭又狂踩這群吸血的親戚,直接回皇上:高氏蒙此聖恩殊榮,實在不安,他代表全族人表示,如無實缺,無功無勞於國,便不領旗人俸祿。
「姐姐,姐姐。」此刻她眼裡的笑意如同漫天星子映入水中:「姐姐別急,不是我。我明年還不夠大選的年紀呢。」
見貴妃戛然而止,靜容只覺得心底暖融融甜絲絲的。
她出生的時候姐姐都做了寶親王側福晉了,這麼多年她知道姐姐疼她,可她一直以為,不管是自己還是兄長弟弟,甚至是高家滿門的人與榮耀,在姐姐心裡都不如皇上重要。
誰知道,姐姐今日的激烈反抗,卻不是為了皇上納新人,全然是為了自己。
原來在姐姐心裡,還是親人最重要。
高靜容本端正坐在貴妃跟前的繡墩上,此時就彎腰伏在貴妃膝上,安慰道:「姐姐別怕,阿瑪額娘心疼咱們,不會將我送進宮來。」
高靜姝是細想了想,才從貴妃的記憶里,扒拉出她忘得差不離的親戚:「不是咱們家?那是大伯家還是兩位叔叔家?」
高家分家分的很早,所以高氏幾兄弟關係並不怎麼近,高靜姝對這些隔房的叔伯就記憶更淡了,以至於方才根本沒往這方面琢磨。
高靜容仍舊是伏在姐姐膝頭,方才露出的是做妹妹的甜柔依戀,現在說起正事來,才十二歲的少女竟有一股子冷漠無情的意味:「是三叔家的女兒。三叔家嫡庶女兒加起來足有十四五個,明年大選適齡的就有五個。三叔家背著阿瑪,走了太后娘家鈕祜祿府的路子,定準了要送一個女兒進宮。」
聽妹妹的語氣,對這三叔家意見可不小,偏高靜姝不明白舊事,只先記在心裡準備一會兒問問木槿。
高靜容繼續道:「姐姐別惱,這事兒阿瑪已然得了信兒。因怕姐姐在宮裡沒個防備,一時聽旁人說了,鬧出來反叫人捏住錯。所以讓我來告訴姐姐一聲,你只當不知道罷了,外頭的事兒都有阿瑪呢。」
高靜姝見妹妹睫毛長如蝶翼,略顯單薄的脊背伏在自己膝上,明明還是個小孩子呢,卻字字句句都是為了長姐考量,這樣小就要擔起一部分家族責任,不由愛憐理了理高靜容的鬢角:「好。」
宮裡宮外都知道,高斌大人是皇上心腹重臣,剛回京就入軍機處,做大學士不說,今年更是連正月的重華宮茶宴都榜上有名,他的兄長高麟還早兩年就做了大學士,然而還是兩年的茶宴都不曾得到一張入場券。
旁人多少要嘀咕,還是有得寵的女兒好啊。
此時在木槿的科普下,高靜姝也搞明白了高氏一族的齟齬。
高家在京城原是個不上不下的人家,高靜姝的祖父做到過從三品的官兒,在京城雖不算位高,但也不小。
可無奈高斌是庶出,他的生母雖也是好人家的女兒擺了酒開臉做姨娘,但到底不是正室。
偏巧他上頭大哥,下頭三弟四弟都是嫡出,於是夾在其中的高斌,打小就明白要自己掙出路。
尤其是高老太爺老太太都去的早,那時他才二十來歲,生母也病逝後,家裡就越發沒有他站的地兒,也沒他牽掛的人。
高斌就是那時候,選定了潛龍,開始接近彼時還是貝勒的雍正爺。
彼時康熙爺選定的太子雖還在,但朝里已初現九龍奪嫡的亂象。高家原不敢摻和天家事,誰料一個庶子倒是巴巴湊過去。高斌的大哥高麟就做主分了家,意思是你要死自己去死,可別拖累一家子。
於是高斌二十六歲獨立門戶,從給先帝爺跑腿採買做起,一路從雍正帝手裡做到了兩淮鹽運使兼江寧織造這樣的心腹要緊官職,當真是自己一步步殺出來的。
按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如康熙爺年間的曹家,當時在江南何等赫赫揚揚,換了雍正爺就也倒台拉倒。
但高斌站隊方面實在太靈,運氣又好,早早跟四阿哥弘曆搭上線不說,女兒又嫁給了他,於是帝王更迭,他不但沒跌倒,還更進一步,得了抬旗之榮,做了江南總督,一做就是七八年。
直到乾隆八年春才調回京城,直入軍機處做了大學士。
木槿說起來也有些不平:「奴婢說句僭越的,大房老爺雖也是大學士,但到底是高家幾代的姻親一起幫襯著出來的。咱們老爺從前卻是無人問津,分出來時也受了許多委屈。可抬旗的時候,倒是一家子跟著就上來了。」
舊恨從九年前就埋下了。
高家當年幾乎是將高斌一支掃地出門,但後來卻又沾了高斌父女的光,高氏一族都跟著抬了旗。
這也罷了,官場原要守望相助,高斌也不是一味爭意氣的人。就看在大哥高麟官位頗高的份上,他原本也準備前嫌盡棄攜手共進一下,免得勢單力薄。
誰料高家三房,高靜姝不學無術的三叔跳出來就高斌之母葬入祖墳的位置嘰嘰歪歪,覺得妾室不配那樣好的穴。
高麟也默默支持,站了自己親弟弟這邊:覺得高斌本就跟家族關係淡薄,這幾年勢大難免獨斷不服管教,凡事不肯為族裡犧牲讓步,很該壓壓他的銳氣。
這可就捅了高斌的逆鱗。
又讓牛產奶,又不給牛吃草,這是當他是二百五嗎?
高斌混到今天,靠的可不是聖母上身,感動了先帝爺。
他當場翻臉,擼起袖子開始修理高氏一族人。
乾隆元年,高斌一頭求了皇上給自己母親賞了個四品誥命,一頭又狂踩這群吸血的親戚,直接回皇上:高氏蒙此聖恩殊榮,實在不安,他代表全族人表示,如無實缺,無功無勞於國,便不領旗人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