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俱柯姑姑看,鍾粹宮雖是後宮出了名的亂窩,但這裡也有些靈巧的孩子,畢竟貴妃位高得寵,內務府也要送好宮人來。

  只是那些心思正的出不了頭,倒是浮躁嘴甜的冒尖,許多人就有些心冷。

  既然兢兢業業反不如偷奸耍滑的,那何苦累著自己呢?宮女太監都不讀書,可沒有什麼『以德報怨』『君子慎獨』的高尚情操,主子不公,下面人自有糊弄的辦法。

  柯姑姑福身請安後,態度就比昨日和氣誠懇了些:「回稟娘娘,奴婢今兒先將罰作興起來。等來日挑兩個老實本分的,再請娘娘的金口賞一賞,也就立起了賞罰分明的規矩——再有,馬上就要進臘月,年關口上事情多著哩,也正好試試各人的脾性,給她們都安上合適的差事。」說著就露出了笑意:「這樣等翻過年去,新年新氣象,娘娘這裡就大不一樣了。」

  柯姑姑是提前被乾隆打了預防針,皇上一副杞人憂天的樣子,嚇得她以為貴妃多傻呢。

  今天一看,這不還是蠻通情達理的嗎,真是意外之喜。

  高靜姝不理解她的喜悅,只是有點敬畏的看著這個姑姑:前兩天一直板著臉,直到今天才露出第一個笑容,難道只有打了人才能高興嗎?真是個合適的掌刑官!

  主僕兩個雖然意會錯了對方的意思,但彼此倒是客氣起來。

  柯姑姑是皇上的人,鍾粹宮皆不敢怠慢,她到的第一日就有厚賞。現在她又頭一回大動干戈,開始為鍾粹宮辦事,木槿也連忙遞上塞了五兩金子的大賞封。

  柯姑姑在宮裡一輩子,無兒無女,等年老被放出去的時候,只有靠自己過活,故而將錢看的極重。

  見貴妃手面大方,又放了一點心。

  晚間,長春宮。

  「純妃這兩日還胸悶不適?」皇上手裡拿了一卷書看著,閒閒問了皇后一句。

  「是,只是夏院正說純妃的身孕月份大了,不宜用藥,歇著即可。」

  皇上仍是閒散的口吻:「龍胎無礙就罷了。」

  皇后點點頭,手上依舊飛針走線替皇上縫著一件夏日裡衣。

  皇后出身滿洲大姓,女紅雖好卻也夠不上宮裡繡娘那般精通,況且她也沒精力天天做針線。於是她一年四季手裡閒著的時候,都在給皇上做夏日裡衣,取輕薄透氣的棉紗,只繡幾朵明黃色祥雲在袖口,旁的一應無花紋,穿著格外舒適。

  也是他們夫妻的默契。

  她邊給脖領子收邊,邊想著:皇上想來是惱了。聰明人最忌諱旁人在他跟前耍小聰明,純妃從前也是個安分守己的解語花,可大約是三阿哥漸漸立住了,她又懷胎的緣故,就有些急躁起來,總想著去推貴妃一把。

  上回貴妃抗旨犯錯,她在旁邊架橋撥火,皇上當時固然更惱了貴妃,可事後想想,未必就喜歡她這種下舌頭的做法。

  果然這回貴妃都明著懟哭了純妃,皇上還是只關心龍胎,絲毫不理會純妃的『胸悶』。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皇后經常冷靜地旁觀後宮裡各色女子。

  她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她是皇后,她比旁人更一步都錯不得。

  皇上見她縫的認真,便道:「時辰也晚了,收了針線吧,仔細眼睛酸。」

  皇后笑著命葡萄拿走了笸籮:「我想著這幾日趕完這件呢,等進了臘月,可就一日不得閒了。況且今年皇額娘閉門禮佛一整月,為皇上和大清祈福,很是受了辛苦,得辦個家宴給皇額娘接風才好。」

  皇上點頭:「你想的很是周到,等臘月初一朕問問皇額娘的意思,若是她老人家精神頭好,就辦起來好好熱鬧熱鬧。」

  第22章 太后

  純妃連著向皇后報了三天的『胸悶』。

  貴妃居然敢當著眾人逼她立誓,天子腳下,不,天子禁宮內簡直是沒有王法了。

  純妃雖沒親自找皇上告狀,卻也堅信皇上肯定會知道長春宮請安的鬧劇,所以眼巴巴等著皇上給她個公道。

  誰知等來等去,消息接二連三傳來:皇上親自去探望貴妃了;皇上從養心殿調了個姑姑去鍾粹宮,還親自替貴妃又發落了幾個宮女;今日皇上留宿皇后的長春宮,帝後二人還各賞了一道菜給貴妃。

  純妃格外氣苦,這回是真的胸悶起來。

  在宮中抱著肚子對貼身宮女水清抱怨:「皇上好生偏心,打從潛邸起,皇后和貴妃就像他兩隻眼珠子似的。可如今我懷著龍子,皇上竟還由著貴妃欺負我。皇后也只會在皇上跟前做賢良的樣子!」

  急的水清想要捂她的嘴:「我的好娘娘,可不能抱怨萬歲爺!您只管好好將腹中孩兒養下來。太醫都說了多半是個阿哥,到時候宮裡可就只有您養著兩個阿哥,好日子在後頭呢!」

  純妃實在傷心,自暴自棄道:「我的阿哥有什麼用,你可見皇上多看顧三阿哥了?還不是跟其餘皇子一樣養在阿哥所!當年皇后娘娘的二阿哥未夭折的時候,皇上眼裡何曾有別的兒子?便是二阿哥沒了,皇上也是忙著追封他為端慧太子,也並不多看顧旁的活著的兒子——本宮明白,皇上心心念念就想要個嫡子!」

  純妃還是想錯了,心心念念想要嫡子的可不止皇上,還有太后。

  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一,太后終於肯從小佛堂里走出來了。

  皇后一早就帶著六宮嬪妃前來請安,然而太后只是笑受了,就擺出疲乏之態送客。除了跟皇后說了兩句話外,跟旁人一句話都沒說。高靜姝白提心弔膽一早上,隨著大部隊來,又隨著大部隊告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