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話畢,兩人之間生出幾分尷尬的沉默,幼蓉很懂規矩,垂眸不直視李睿,只是微微低頭等著他吩咐什麼。

  這倒是李睿唐突了。

  他握拳遲疑片刻,終於問道,「本王見你一個人抱琴去尚宮局,為何不叫著方才那個冬鵑陪你一起?」

  幼蓉答,「宮人各自有各自的差事。奴不敢勞煩他人。」

  「上次麟德殿一別,倒是沒再宮中見到你了。」 李睿長身立在斜陽中,是英姿勃發的年輕皇子的模樣。

  幼蓉想起上次在麟德殿門口之事,垂了下眼,低聲道,「上次……奴似乎見到周良娣,怕是她有什麼誤會……」

  她上次偶然路過麟德殿的門口,正逢李睿走出來,他一見,連忙走過來同自己攀談起來,誰想她一抬眼,見到不遠處正要回殿的周良娣,只見周英娘遠遠一望,後退幾步,轉身就消失在灌木之中。

  而她自己也沒再與九大王多說什麼,應答他幾句後,也就趕忙去冰室給公主取冰了。

  李睿一聽,以為她是擔心英娘的誤會,於是舒懷笑了一下,「英娘是個賢良的女子,她沒有什麼誤會,也不曾與本王抱怨過什麼,你多慮了。更何況,你我二人之間,一直是光明磊落,旁人也無可置喙。」

  她聽後只得沉默,過了一會兒,只聽李睿又繼續低聲問道,「上次你還沒有回答我,你何時入宮,從前又是在哪裡當值的?」

  九王李睿,似乎對幼蓉很感興趣,說話的時候,眼角眉梢帶著一種不自知的溫和。

  幼蓉凝了下聲。

  耳邊響起宮街穿行而過的晚風,每一陣都夾雜著曾經的回憶湧入腦中。

  想起自己十四歲有幸入宮,起初因姿態頗佳,又識得幾個字,所以入了尚儀局,從此與宮人一同受訓。而後她的天資聰慧,很快便得到了司籍與尚儀的賞識,因此得奉於剛剛歸宮的永陽公主。那時候,洛陽之變剛剛結束了不到六個月。

  可這些說來倒是話長了。

  她簡短答道,「奴是元貞初年入宮,從前在尚儀局做事。」

  李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三年了……可曾去過洛陽?」

  幼蓉垂眸,「回九大王,奴是長安人氏。」

  李睿聞言淡淡笑了一下,意味深長地看了看她,道,「如此麼。可是,本王總覺得……你很眼熟。我們是不是從前見過?」

  幼蓉微微欠身,「大華高祖開元最盛之時,宮人數曾達近萬之眾。如今只多不少,大概是宮人長得樣子差不多,大王才會覺得,奴這張臉看著眼熟。」

  李睿猶豫起來,仔細了她的眉眼許久,道,「你抬起頭來。」

  幼蓉遲疑片刻,微微昂起下巴,眸子輕垂,將一副白淨不施粉黛的素麵呈現給九王李睿。

  濃眉杏目,是不是美麗的女子長得都差不多。

  李睿看得心弦微顫,一些經年已久的回憶就著這大明宮細細碎碎的夏風吹進腦海。

  他嘆了口氣,揮揮手叫她不必再抬頭,然後喃喃,「好了。大概,是本王看錯了。本王要找的人,大概不在這裡了。」

  幼蓉緩緩抬起眼,向他投去安慰的目光,平靜道,「有難以忘懷之人,本該成為最好的回憶,若是成了心結,那就不好了。不知九大王所念之人是誰,但是,還望大王寬心。」

  一語淡淡的話,像是涓涓小溪似的流入李睿的心中,叫他神思清明。

  李睿聽後有些感動,負手點點頭,「你說得很好。」 言罷,他低頭想了片刻,緩緩道,「不如這樣,本王去和公主講,叫你日後不必在宣徽殿伺候了,隨本王出宮吧。以後你就是本王的貼身侍女。」

  幼蓉微微欠身,卻是開口拒絕,隨後婉轉妥帖地答道,「宮中奴籍森嚴,奴已經是宣徽殿的人,就要忠於主上。而且,公主待奴不差,奴要陪著公主。」

  李睿一聽,只好點點頭作罷,道,「那好,你不想,本王也不勉強你。」

  幼蓉抬眼看了下天色,與李睿說必須要趕往尚宮局了,李睿抿唇應了聲,一通禮節後,就此道別。

  幼蓉抱琴轉身繼續在宮道上走,眸中波瀾平靜,既無喜色,也無恐慌。倒是比那些見到皇子,或者與皇子攀談上幾句話的小宮人要穩重妥帖的多。

  從前尚儀就稱讚過她,哪怕叫她端著滾燙的茶碗都會面不改色地放在桌子上,她都可以做到穩穩噹噹,毫無驚懼。

  那時候,尚儀說過,「但凡入宮,人都有所求。可往往不求者,才能平平安安地笑到最後。」

  當時她聽了這話,不悲不喜。所求?大概她自己都快要忘了,自己要求什麼了。

  ————————

  轉眼入了仲商,夏天的潮濕總算消退幾分,然而暑氣卻未減。

  長安的秋總是來得遲些,起初,定要再拿夏末的日頭曬個通透,仿佛要把人間烤透了似的。好在這種天氣只是乾熱,而非悶濕,已經叫忙碌的宰相舒坦不少。

  中書省內,各個官員正翻閱書籍,奮筆疾書地寫著千秋節的諸項事宜,大概是寫的太快,沒一會兒就有人朝內侍喊「添墨!」 「換管!」。

  坐在上首的宰相更是繁忙,連水都來不及喝上一口,沒一會兒案几上又送來堆砌的文書。

  中書省除了掌管最高機密,處理緊急事務,還要提陛下草擬詔令,必要時,甚至可以直接發出詔令,下達六部,叫相關官員及時執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