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嫂子都說‘難怪’了,後半句就是要吃醋,”傅侗文道,“不信你問她,是不是?”

  她自然不肯承認。

  “我是要說……難怪,傅三爺能交到那麼多朋友,闊綽又慷慨。”

  “哦?”傅侗文單單回了一個字。

  沈奚鬱郁,不再吭聲。

  小五爺後知後覺,嗅出後排座椅的不對勁,識相地閉了嘴。

  “三爺,可以走了。”司機從後視鏡里確認著後五輛車的情況。

  傅侗文摸出懷表,微型鐘擺在他的掌心裡,“噠噠、噠噠”地輕響著。兩隻翠色孔雀左右環抱著瓷白錶盤,時針指在四點十五分的地方。

  火車七點到站,時間尚早。

  傅侗文把懷表收妥當,吩咐說:“先去黃浦公園。”

  “是要見什麼人嗎?”沈奚不解。

  他搖頭:“誰都不見,帶小五去看看。”

  她看傅侗文堅持,沒再多問,把自己圍著的狐狸尾取下,蓋在了兩人的膝蓋上。轎車裡不比公寓,有炭火盆取暖,她怕他吃不消。

  他們這輛車是頭車,領著後邊的五輛汽車,向北往外灘去。

  沈奚平日忙於醫院的事,不熱衷於消遣娛樂,沒去過上海的公共花園,對黃浦公園僅有的印象也是在兩年前。她從匯中飯店房間裡,遠觀過外灘沿岸。

  這個公園是沿江而建的,有灌木叢和喬木,供人休憩的長椅,銅鑄雕像的噴水池,全是西洋式的設計。當時飯店的服務生還給她講,公園裡還有紀念外國將軍的石碑,是當年清政府為諂媚洋人而建的。

  她當時並沒對那裡產生興趣,也沒多留意。而今細想,也不覺得那裡的景色有何特別,值得在離開上海前特地去看一看。

  車緩緩停靠在路旁。到了。

  “三哥就不陪你下去了,”傅侗文對前排的人說,“你去大門口,找到公園的告示牌,仔細看看。”他明顯在賣關子。

  小五爺自幼和傅侗文要好,知道傅侗文的性子,料定三哥是在和他打啞謎。於是帶著十二分的興致,獨自下了車。他右手習慣性地按著大腿,在手杖的輔助下,走得穩健,並不在意偶爾回望的路人。

  沈奚撩開車窗內的白紗,看小五爺的背影,發現他在找著公告牌,忽然被守門人攔住了。兩人在交談著,小五爺很快出現了不悅的動作。

  “怎麼了?”

  傅侗文未答。

  小五爺那裡似乎說服了對方,他佇立在鐵門前,在看著公示牌。沈奚在等。

  有一對東南亞華僑夫婦經過他身後,身材嬌小的少婦領著個橄欖色皮膚的小女孩。小孩好奇心重,看小五爺站在鐵門前,也就噔噔噔跑去他身後,張望著。

  傅侗臨突然掉轉頭,險些撞到小孩子,他致歉一點頭,倉促而歸。

  再上車的男人,沒了下車時的興致,將手杖橫在身前,沉默著。

  “看到了?”傅侗文問。

  “看到了。”他答。

  “記住了?”

  “記住了。”

  沈奚一頭霧水,忍不住地問:“你們在打什麼啞謎?”她問小五爺,“你三哥喜歡賣關子,還是你說吧,是看到什麼了?”

  “Th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小五爺低聲道,“告示牌的第一句。”

  竟然……難怪他會被擋在門外。

  公園只對洋人開放。這就是傅侗文要他看的。

  他自幼生長於傅家,在北京也是有頭有臉的小公子,哪怕後來在軍校,都有世家子弟的待遇。後來戰場上,他面對的都是中國人的內鬥,是北洋政府和革命派的鬥爭。

  他沒去過租界,沒留洋的經歷,也沒機會和洋人打交道。八國聯軍入京時,他還年幼,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時,他雖會跟著軍校同學們高喊“喪權辱國”……可對租界、對洋人的認知也只到這裡。浮於表面。

  剛剛,他被攔在了門外。

  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一個不收費的公共花園大門口,被攔住了。

  “我到上海後,去過三個公園,黃浦、虹口和兆豐公園,每一個公共花園的大門外都會掛著一塊相似的公示牌。這就是現在的上海,”傅侗文平靜地看著黃浦公園的大門,“每個有血性的中國男人,都該來看看。”

  “三哥……”小五爺想說,他懂。

  “走吧,”傅侗文的眼風從公園大門滑過去,微笑著說,“去火車站。”

  汽車不再逗留,駛向火車站。

  她在寂寂中,把手伸到狐狸毛皮下。傅侗文無聲地把她的手捉了,揉搓著,給她取暖。

  沈奚悄悄和他對視,見他眼中有笑,才算是安了心。

  給小五爺上課不要緊,最怕是影響他的好心情。

  車到火車站,天全黑了。

  站外的天灰塵蒙蒙的。

  汽車司機和男人們把行李箱卸下,大家在商量著如何分工抬進去。

  在過去,傅侗文凡出遠門,都會全程包租火車。包火車的好處多多,其中一樣就是汽車可以直接駛入車站,把行李卸在站台上。

  可今天的行程是臨時定的,他們來不及包租火車,只買了半車廂的頭等票,不論搬運行李還是候車都和尋常旅客沒差別。換而言之,只能自己一箱箱搬。

  大夥正打算分兩批搬,傅侗文忽然提起一個皮箱子:“除了小五,餘下人分一分行李,一起帶上站台。”

  沈奚當即提了自己裝書的皮箱子,響應了他。

  “三爺,”萬安追著要搶行李,“您這身子骨,還是當心點兒吧。”

  “你家三爺昔日留洋,帶了三箱行李,還不都是自己搬運的?”傅侗文別過頭,問落後自己半步的沈奚,“少奶奶也一樣,都是吃過留洋苦處的。”

  “是這樣,三爺沒騙你,”沈奚笑著挽住傅侗文的手臂,對萬安說,“你不要以為留洋的人都是享福去了,全是要吃苦的。”

  萬安再要攔,兩個人早走入車站。

  六點時,最後一班到上海的車次也結束了,早沒了出站旅客。所以此刻,無論是挑籮挾筐的,扶老攜幼的,還是提著行李箱的年輕人都在朝著一個方向去,全在進站。沈奚和傅侗文順著人群向前走,像在被潮水推著,上了站台。

  他們人多、行李也多,聚在一起,大小十六個皮箱子竟堆成了一座小山丘。

  車站站頭每隔十米的木樁子上懸著一盞電燈,在黑夜裡,將行李堆照出了一團黑影,更為醒目。也因為這堆皮箱子,遲到的周禮巡輕易就找到了他們。

  他跑得急,額頭冒了汗,把頭上的帽子摘下來,扇著風說:“險些沒趕上。”

  說話間,火車的車頭燈已經照到他臉上。

  他笑,傅侗文也笑,譚慶項也笑。

  “來,上車。”在旅客們蜂擁登車的聲浪里,傅侗文攬住沈奚,登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