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災年難捱,揚州城的雨連綿月余,這日才終於見了晴日。
裴承翊自打雨停的那日,便派人加緊加固堤壩,他因為手臂重傷,不能再跟著親力親為,便只親自在旁監工。
那日發水時,眾人齊心合力終究將大壩重新築成,可是雨中趕工,成果總歸不大好,是以,雨停了,便要再度加強。
江南其他幾城的災情俱不及揚州嚴重,只按著裴承翊的吩咐,各地大小官員照做。
不過說起揚州城的堤壩,確有蹊蹺之處。那原本是裴承翊剛到揚州來的時候親自帶人修築的,因為用的材料、工時俱優,較之尋常堤壩都要強上數倍。
依照常理,哪有那麼容易就會被沖塌?
裴承翊留了心叫人去查,不曾想,卻叫人查出在堤壩上動了手腳之人,與那日意欲溺死阿謠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那幕後之人,幾乎不用查,昭然若揭了。
裴承翊並沒有打草驚蛇。
只是派了親信,將與之相關的人皆秘密監控起來,讓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他的掌控之內。
雨停之後,裴承翊又從調動江南各郡兵馬,除去加固堤壩之外,還下了令建造一披簡易臨時居舍。
因為大雨將許多房舍沖塌,災民流離失所,災後重建曠日持久,總需要有地方暫時安置災民。
除此之外,更是從東宮帳面出資,租下揚州城最大的幾家客棧,圈地嚴守,安置隔離身染疫症的災民。
其實早在前幾日疫情開始擴散時,他便想這樣做了。只不過那時候大雨來的太突然,一切都十分不便,根本無法像現在這樣,快速安置好大多數人。
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政令,不出幾日,前幾日破敗不堪的揚州城,終於又重新有了些人氣兒。
這一連好幾日,裴承翊都在忙著這些事情,幾乎忙得腳不沾地。
原本說好了阿謠留在這裡照顧他,可是現下她倒是一整日下來連見他一面都難。
也就只有每日晚膳,天都黑下來的時候,他回到揚州府衙,阿謠才能點著燭火同他用一頓遲了的晚膳。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短暫時光。
一開始,還只是不約而同地刻意延緩晚膳的時間,後來就是晚膳撤了也要一起坐下來說上幾句沒營養的話。
後來,阿謠乾脆跟著張太醫學了按摩的手法,每日晚膳之後,便多留一會兒,給裴承翊那隻不能動的手臂按摩。
漸漸地,他的手倒是真的見好,即使只是開始有了知覺,又有了些力氣。
不過總歸,近日來聽得都是好消息。
是以,阿謠這幾日,過得也難得的舒心。
除了白日裡實在無聊,很是思念父母兄嫂。
幸好後來,她白日裡也自己尋了個事做——
架起粥棚施粥。
大約是聽說揚州城由太子殿下親治,江南各郡流離失所的災民俱往揚州涌。
許多人家業盡失,來不及得到安置,便連一口飯也吃不起。
阿謠在洛陽的生意收益不少,便自掏腰包架起粥棚施粥。因為有之前被歹人算計的事情,知道桓王不會善罷甘休,這一回來陪著阿謠施粥的不僅有衛國公派給她的暗衛,明面上還有龐贇和他手下的幾名得力將領。
裴承翊知道此事後,也大為讚許,更是加派他的親衛來保護。
甚至,在公務不那麼繁忙的時候,還親自來到阿謠的粥棚,與她並肩而立,一道做起盛粥的活計。
第70章
這場綿延月余的暴雨洪災似乎就這樣隨著天氣轉變而過去, 暴雨一連數日不再重來,洪水也漸漸退去。
留給人間的,是一片暴雨沖刷後的狼藉。
江南幾郡皆受波及, 災後的重建,災民的安置, 都成了首要任務。
更何況,還有伴隨水災而來的疫症, 雖然暫時被控制起來, 可是民心仍舊不穩, 所有人都在憂心。
這些事情樁樁件件都是大事, 一個處理不好,裴承翊這次江南之行, 就成了吃力不討好。
阿謠原本還對此有些憂心,可是自從雨停了之後,數日以來, 光是她一雙眼睛看著, 便瞧見揚州城一日日好起來。
破敗的房舍被修整、重建, 道路被清掃, 河堤被加固, 湧進城的災民被安置……
所有的難題, 到了裴承翊手上,好像都迎刃而解, 這一攤子事,竟是被他處理得井井有條。
甚至繁忙之餘,這一日,還能來與她一道給災民施粥。
粥棚在一條空曠的街上。
災民俱是來自周圍的州郡,他們衣衫襤褸, 瘦骨嶙峋,或是七旬老嫗,或是帶著三歲小兒,光是瞧著,就悽苦萬分。
阿謠每回施粥之前,都會令廚房儘量多多煮粥,饅頭小菜也要多做一些。揚州城的災後重建最是好,不少流民都趕往這邊。總不能她開棚施粥,半路卻沒了吃食。
可是,不曾想,今日不知為何來的災民比往日的多了一倍,阿謠準備的吃食很快就見了底。
她與裴承翊並肩而立,他盛粥,她負責遞饅頭,一整個上晌,兩個人話沒說上兩句,配合的卻是十分默契。
這邊筐里的饅頭見底之後,阿謠當即便轉身沖身後的寶菱說:
「寶菱,這筐沒有了,再從後頭拿一筐來。」
她準備的饅頭數量巨多,是分裝在數個大籮筐中的。
裴承翊自打雨停的那日,便派人加緊加固堤壩,他因為手臂重傷,不能再跟著親力親為,便只親自在旁監工。
那日發水時,眾人齊心合力終究將大壩重新築成,可是雨中趕工,成果總歸不大好,是以,雨停了,便要再度加強。
江南其他幾城的災情俱不及揚州嚴重,只按著裴承翊的吩咐,各地大小官員照做。
不過說起揚州城的堤壩,確有蹊蹺之處。那原本是裴承翊剛到揚州來的時候親自帶人修築的,因為用的材料、工時俱優,較之尋常堤壩都要強上數倍。
依照常理,哪有那麼容易就會被沖塌?
裴承翊留了心叫人去查,不曾想,卻叫人查出在堤壩上動了手腳之人,與那日意欲溺死阿謠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那幕後之人,幾乎不用查,昭然若揭了。
裴承翊並沒有打草驚蛇。
只是派了親信,將與之相關的人皆秘密監控起來,讓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他的掌控之內。
雨停之後,裴承翊又從調動江南各郡兵馬,除去加固堤壩之外,還下了令建造一披簡易臨時居舍。
因為大雨將許多房舍沖塌,災民流離失所,災後重建曠日持久,總需要有地方暫時安置災民。
除此之外,更是從東宮帳面出資,租下揚州城最大的幾家客棧,圈地嚴守,安置隔離身染疫症的災民。
其實早在前幾日疫情開始擴散時,他便想這樣做了。只不過那時候大雨來的太突然,一切都十分不便,根本無法像現在這樣,快速安置好大多數人。
接下來便是一系列的政令,不出幾日,前幾日破敗不堪的揚州城,終於又重新有了些人氣兒。
這一連好幾日,裴承翊都在忙著這些事情,幾乎忙得腳不沾地。
原本說好了阿謠留在這裡照顧他,可是現下她倒是一整日下來連見他一面都難。
也就只有每日晚膳,天都黑下來的時候,他回到揚州府衙,阿謠才能點著燭火同他用一頓遲了的晚膳。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短暫時光。
一開始,還只是不約而同地刻意延緩晚膳的時間,後來就是晚膳撤了也要一起坐下來說上幾句沒營養的話。
後來,阿謠乾脆跟著張太醫學了按摩的手法,每日晚膳之後,便多留一會兒,給裴承翊那隻不能動的手臂按摩。
漸漸地,他的手倒是真的見好,即使只是開始有了知覺,又有了些力氣。
不過總歸,近日來聽得都是好消息。
是以,阿謠這幾日,過得也難得的舒心。
除了白日裡實在無聊,很是思念父母兄嫂。
幸好後來,她白日裡也自己尋了個事做——
架起粥棚施粥。
大約是聽說揚州城由太子殿下親治,江南各郡流離失所的災民俱往揚州涌。
許多人家業盡失,來不及得到安置,便連一口飯也吃不起。
阿謠在洛陽的生意收益不少,便自掏腰包架起粥棚施粥。因為有之前被歹人算計的事情,知道桓王不會善罷甘休,這一回來陪著阿謠施粥的不僅有衛國公派給她的暗衛,明面上還有龐贇和他手下的幾名得力將領。
裴承翊知道此事後,也大為讚許,更是加派他的親衛來保護。
甚至,在公務不那麼繁忙的時候,還親自來到阿謠的粥棚,與她並肩而立,一道做起盛粥的活計。
第70章
這場綿延月余的暴雨洪災似乎就這樣隨著天氣轉變而過去, 暴雨一連數日不再重來,洪水也漸漸退去。
留給人間的,是一片暴雨沖刷後的狼藉。
江南幾郡皆受波及, 災後的重建,災民的安置, 都成了首要任務。
更何況,還有伴隨水災而來的疫症, 雖然暫時被控制起來, 可是民心仍舊不穩, 所有人都在憂心。
這些事情樁樁件件都是大事, 一個處理不好,裴承翊這次江南之行, 就成了吃力不討好。
阿謠原本還對此有些憂心,可是自從雨停了之後,數日以來, 光是她一雙眼睛看著, 便瞧見揚州城一日日好起來。
破敗的房舍被修整、重建, 道路被清掃, 河堤被加固, 湧進城的災民被安置……
所有的難題, 到了裴承翊手上,好像都迎刃而解, 這一攤子事,竟是被他處理得井井有條。
甚至繁忙之餘,這一日,還能來與她一道給災民施粥。
粥棚在一條空曠的街上。
災民俱是來自周圍的州郡,他們衣衫襤褸, 瘦骨嶙峋,或是七旬老嫗,或是帶著三歲小兒,光是瞧著,就悽苦萬分。
阿謠每回施粥之前,都會令廚房儘量多多煮粥,饅頭小菜也要多做一些。揚州城的災後重建最是好,不少流民都趕往這邊。總不能她開棚施粥,半路卻沒了吃食。
可是,不曾想,今日不知為何來的災民比往日的多了一倍,阿謠準備的吃食很快就見了底。
她與裴承翊並肩而立,他盛粥,她負責遞饅頭,一整個上晌,兩個人話沒說上兩句,配合的卻是十分默契。
這邊筐里的饅頭見底之後,阿謠當即便轉身沖身後的寶菱說:
「寶菱,這筐沒有了,再從後頭拿一筐來。」
她準備的饅頭數量巨多,是分裝在數個大籮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