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後,青川再一次出錢,在村里修了個學校——技術學校。

  三郎在村里辦的私塾收費並不高,但學生還是很少,不都是因為家貧上不起學,更多是認為讀書這件事,性價比太低。上學的費用很高,但最後未必有產出,農民用這種角度去看待讀書這件事,自然都覺得不合算。

  遠的不說,就說大房的大郎何海生,讀了十幾年的書,家裡用在他身上的錢不知道多少,但是現在如何呢?他依舊是個童生,且除了讀書別的都不會,下地也不會,沒有兄弟幫襯可能得餓死。

  沒錯,現在何海生在青川的書局裡幹活。其實海生的數學天賦很不錯,屬於典型的理科生,語文上的咬文嚼字讓他頭大,數學上的各種運算卻讓他感覺像是回到家。

  外人不知道何海生的天賦點偏了,只知道他在青川的書局每個月能拿二兩銀子的工錢,就覺得是兄弟幫襯了。

  總之,在其他更多人看來,讀書是性價比最低的出路,三郎這種點亮文科天賦的是少數,更多是學了十幾年一事無成的。十幾年啊,哪家有這麼多錢去供養一個讀書人十幾年?

  真有那麼多錢,也不會在乎性價比這種事了。

  考慮到這些人的心態,青川就沒有在村里辦正常私塾。他另闢蹊徑,辦了一個技能職業學堂,邀請來的老師呢,都是已經年老賺不到多少錢的老師傅。

  一年十兩銀子的工資,加上最高百分之十的獎金,很少有老師傅可以抵擋住這種誘惑。

  青川請來三位老師傅,一位是木匠,一位是篾匠,還有一位是石匠,都是比較容易上手也比較容易謀生的職業。其他諸如燒陶師傅、燒磚師傅等等,他們手裡拿著材料配比的秘方就能衣食無憂,也不會為十兩銀子把方子給出去。

  至於房子,他現修了一個,有大院子,方便他們實地教學。

  這個學校才成立,對外只招收三十名學生,要七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少年郎,每個老師帶十個學生。學費全免,但是材料費自己給,飯菜不包。

  老師傅只負責教到可以出師工作掙錢的水平,想要再深入學習可以單獨拜師學藝。正常出師的學生,出師後不需要給師傅孝敬,但是要尊重師傅。另外師傅也不能無故辱罵毆打學生,相互尊重。

  什麼?免費學手藝?真的不要錢?還不必去師傅家裡當長工受累?

  村里人一聽到這件事就心動了,加上名額有限,青川還不限制報名者的戶籍所在,一下就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何二家裡串門了,攀交情、說過往、論親戚,什麼招數都來,就為一個名額。

  「他嬸,我們石頭你可是看著長大的,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您最清楚不過了。那是老實、勤快、肯幹活,以後我就讓他來您這兒幹活,您看看,手腳勤快嘞。」

  這來的不是一個兩個,個個都是鄉親,何二夫婦哪裡敢應,沒有兩日就堅決閉門不出了。

  到報名那一日,足足來了百多號人,剔除往日風評就不好的混混,還有那些十分懶的孩子,以及一些年紀太小的和太大的,剩下還有將近七十人。

  青川瞧著他們眼裡滿是渴望和熱切,回頭和三位師傅商量了一下,每人年薪漲二兩,一人帶二十號左右學生。

  老師傅們一想,帶十個是帶,帶二十個也是帶,這些孩子看著也不像是不懂事的,便點點頭。

  如此,剩下這七十來學生就全部入學了。

  同年,衛戈也湊了熱鬧,他辦了一個女子技術學堂。

  女子學堂也有三位退休狀態的女性老師傅。一個會織布做衣,還懂一點基礎的繡花。一個是手受了重傷的廚娘,原是大戶人家的廚娘,有一手讓人稱道的廚藝。還有一個是醫女,專職幼兒和婦人之疾,是衛戈花了大價錢請來的。

  不過女子技術學堂和男子技術學堂還不一樣,學生們三個課都得學,分三班輪流來,早上兩門,下午一門。

  希望女兒學好各種本事,以後嫁個好人家的家長們都心動了。如今選媳婦不就是這些嗎?善女紅,能織布做衣,有一手不錯的廚活,能照顧好孩子,這就很好了。

  最後女子技術學堂同樣招收了七十多號人。

  報名那一天特別熱鬧,婦人都拉著自己女兒,「姑娘,聽婆婆們的話,這幾個婆婆是有本事的女子,你要學到她們一半本事,咱家家徒四壁你也不愁嫁了。婆婆讓你做啥你做啥,你要是不學好,回來我和你爹打斷你的腿!」

  她們又對幾個老師傅說,「師傅,您不要心軟,隨便使喚,鄉下孩子皮糙肉厚打兩頓沒事。這片地兒誰不知道您們是女子裡的大丈夫,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孩子交給您,我們是一萬個放心。如果有淘氣的,您用掃帚抽,我們要有一句不好,那就是臭王八!」

  幾個老師傅何時見過這陣仗,都往後退去,把總負責人姜貝妮推出來。

  但姜貝妮也沒遇過這個情況啊,她的心也懸。你說當時怎麼就跟瘋魔了一樣被衛少爺給說動了呢?什么半個娘,什麼沒有人看顧很可憐……她現在才可憐。

  「所有學堂的姑娘,入了學,就得守規矩。要勤快、懂事。」姜貝妮大聲地說,「不守規矩的我們不要。而且……」她拋出一顆紅棗,「要是學得好,到年底的時候,給最好的那幾個學生發東西,發米糧,發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