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在以前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今時不同往日了,魯地士族幾乎被推平,齊地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第二次整頓士族時又折損許多家族,書院裡的學生大部分是寒門出身, 一般情況下很難出仕為官,官學招收人數有限,不代表沒能進入官學的學子質量就低,姬越索性把這種情況和她先前思考過的科舉一事糅合起來, 列了一個新章程。

  國子監兩年一期, 對外招收千名學子,不局限於官學, 書院,而是向所有人開放, 也不限制年齡, 這無疑加大了各地官學的競爭, 但也保證了質量, 除此之外,姬越還準備設立女官司,現在只是個空頭部門,等到以後考上來的女官多了,再統一起來管理,這不是要讓女官形成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方便管理。

  她準備在女官制實行之初給予一些便利和優待,但過了優待期還沒辦法達到她的期望水準,她也不會慣著。

  從陽春三月到酷暑炎炎,三個月的時間,西域戰況十分激烈,光是每場大捷報上來的戰損數字就極為驚人,但晉兵裝備精良,又有大量資源補充,奴軍幾乎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每戰損一人,西域兵卒就至少戰損五人,很快把幾個西域大國全都拖入了戰火之中。

  姬越對於這場戰事準備已久,也沒有任何保留的意思,戰損就再補上,軍糧軍備源源不斷,任憑西域派來的使者住滿了館驛也絲毫沒有議和的心思,對她來說,只有獻國投降,沒有上貢和談。

  在這樣的攻勢下,終於有大國扛不住,率先投了降,正是被霍去病殺了個三進三出的姑墨。

  姑墨地理位置算不得頂好,霍去病突襲之初就滅了姑墨王室,當時是姑墨一個權臣站出來統領軍隊禦敵,沒過幾天自己稱了王,隨即就迎來了晉國大軍的天降正義,如果不是烏孫等幾個大國反應過來聯兵來援,當月就要滅國,不料前方幾個大國聯合起來對抗晉軍時,補充了兵員的驃騎將軍又殺了回來,這一次直接把姑墨新王的頭顱挑在槍桿上,騎著快馬溜遍了半個姑墨。

  姑墨人實在是遭不住了,也沒有哪個臣子站出來了,商議了一陣子,直接陣前倒戈,順便賣了烏孫一支由王子率領的強軍。

  烏孫乃是西域的老大哥,實行部落制,地處天山之北,人口相當於除烏孫外數個西域大國的總和,占據西域以及草原上最肥沃的一塊寶地,戰兵三萬,但到了戰時,論的不是戰兵,而是勝兵。

  所謂勝兵,是指一個國家能夠打仗的男子人數,烏孫最鼎盛時戰兵六萬,勝兵十八萬,威懾西域,是當之無愧的西域龍頭,但到如今生存環境被晉國一步步擠壓,人口也逐年減少,烏孫去年統計的勝兵人數是十萬左右。

  打亡國之戰,是衛青統籌布局裡最壞的一種情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聽上去很悲壯,但實際打到最後,是兩方都悲壯,晉雖強盛,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在這個時候,姑墨的投降等於給了其他已經被拖垮的西域大國一個訊號,姑墨投降之後不到十五天的時間裡,西域對晉聯盟土崩瓦解,除烏孫之外的幾個大國紛紛投降,至此只剩下烏孫在負隅頑抗。

  姬越和一眾臣子召開臨時大朝會,採納眾家意見,準備制定對烏孫的下一步戰略。

  大司馬魏灼首先進言,認為烏孫本質上是部落聯盟國家,國中各有勢力,可以試著採取離間之計,從內部瓦解堡壘。

  司空曹操立刻反駁,烏孫國是西域霸主,一向對晉不恭,從兩國相爭的情況來看,他比較傾向於多耗費些人力物力,直接把烏孫滅國。

  兩人辯駁來去,旁人一時竟然沒辦法插話,姬越聽了一會兒,忽然想起了什麼,看向白起。

  白起沉吟片刻,起身道:「晉與烏孫多年接壤,素有爭端,但談不上國讎,如今大將軍與烏孫開戰,殺敵梟首近三萬,這些兵員個個有父母親朋,這就結下了死仇,烏孫非秦人,秦人遊蕩在外,混血雜交,千年前的恩怨早已模糊,烏孫的血仇卻近在眼前,陛下如想長治久安,必要斬草除根,殺盡烏孫最後一滴血。」

  他言語間不帶絲毫殺意,但就是這樣平平淡淡的語句,卻字字句句殺氣逼人。

  曹操和魏灼同時看向白起,一眾朝臣也不由得後退半步,只覺寒意森森,漫上脊背。

  姬越眉頭緊蹙,倒不是為了白起的話,而是在思考,打仗就是燒錢,衛青領兵在外,沒有一刻不在燒錢,這樣的情況是無法和烏孫繼續耗下去的,要麼一鼓作氣屠了烏孫,要麼收兵休戰,等待來年。

  天子一令,流血漂杵,除了十萬勝兵,剩下的是人數在五十萬左右的老幼婦孺,但如果一時心軟,讓烏孫緩過氣來,死的就是前線的將士,她不可能下退兵令。

  姬越知道,其實她早就有了決斷,之所以把這麼多人召集過來,無非是尋求一個心理安慰,既然有人已經替她把話說了出來,再多猶豫也沒有什麼意思。

  姬越當朝沒有給出肯定的答覆,但回到明光宮時卻親自擬定了軍令,一刻也不停留,命人送至前線。

  但就在第二日,忽有烏孫使者求見,稱此行帶了國主的降書,前線戰兵也已收起戈矛,靜候商議。

  姬越也不知自己是個什麼想法,但她知道自己鬆了一口氣,當即命人快馬加鞭撤回旨意,召見烏孫使者。

  烏孫說是西域國家,其實更像是草原部族,烏孫使者一共有四名,正使一人,副使三人,正使是烏孫國王的叔叔須彌,三名副使都是烏孫國王的兒子,分別是二王子,三王子,和六王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