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頁
這麼多人集結起來,想不亂都難。
天啟十八年秋,新賦稅條令剛提出一個條框,河西率先亂了。
河西那邊良田肥沃,農戶占了百分之八十,河西又是大省,人口在大盛排不上第一也能進前三,全省人口加起來估摸著得有了九百來萬人。河西也是讀書的大省,如今官身的人就有不少,舉人沒考上進士的更是多。這些人消息靈通,朝廷還未拿出具體章程,就有人得知了改革的內容。
新賦稅政策對誰的損害最大?
當然是那些身負功名的讀書人,河西田地多,像家裡出兩三個舉人的,哪家不是千畝良田打底的身價?朝廷對進士名下的田地更是沒要求,像一些考上了進士做了官的,隨便拎一個出來那都是當仁不讓的大地主。
這些人不鬧才怪!
不過,這些蠶食朝廷賦稅的蛀蟲們都聰明,鬧事他們也不會自己上陣鬧,農人的眼睛裡沒其他,就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動他們的土地,他們就跟誰拼命。
地主們放出風聲去,朝廷要改革土地賦稅,以後不准掛田了。
他們不告訴農人,新政之後,農人只要交兩成稅就可以了,他們選擇性忽略這個最重要的信息,只告訴那些種地的人,以後只能給朝廷交稅。
從前掛田地在地主名下,只交兩成。現在不能掛了,要交四成。過了好日子之後誰還願意過苦日子?農人們登時不幹了,追問地主家為何不給掛了,原本這是朝廷默許的啊!
地主們滿臉苦澀:「不是我不想為鄉親們謀福祉,而是朝廷有官員提出要改革土地稅,不給掛了,陛下已經答應。」
「那個混帳提出的?」
「是當今二品大員,軍機閣大臣喬明淵。」
「他自己名下沒有田嗎?為何要提這樣的提議?」
「他沒有,喬家商戶出身,家裡不缺錢。」
農人一聽都沸騰了,好啊,這是典型的自己不缺錢見不得別人好過啊,陛下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人,這樣的改革他們不答應!
第465章 平亂
被挑撥的農人最容易操控,這些地主們再派人到其中煽動挑撥,原本該是指向新政的矛頭登時分化,既反對新政,也反對提出新政的喬明淵。河西比不上西北,河西的百姓們不知道喬明淵是何許人也,只當他是一個有些厲害的二品大員。加上被人刻意誤導,都說喬明淵家底豐厚官途坦蕩,完全不在意他們這些農人的死活。
到了後來,消息越傳越離譜,連喬明淵家纏萬貫都出來了。
在他們的嘴巴里,這位喬大人簡直是個喪心病狂的人,自己不吃飯,連粥都不讓農人們喝,先帝都是被他忠良的外表迷惑了。
多少人義憤填膺自不必說,從縣城到府城,無數農人去衙門口詢問消息,吵著鬧著讓縣衙給個交代。
同時,他們也想民聲到達天聽——
他們不要改革!
他們不要新政!
他們還想要喬明淵這樣的狗官滾出朝堂,換一些真正為朝堂辦事的好官來!
一開始,各地縣衙門口的人只是圍著衙役們問消息,接著就發展成了堵官員的狀況。這時候新政還沒發下去,那些縣令們怎麼跟百姓們解釋得通?他們自己都還不知道新政到底要怎麼個改法,怎敢誤導旁人?
農人們問不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後來索性發展成了示威打砸,逼得衙役都不敢開門。
不單單是他們,好些讀書人也湊上去。
這些讀書人比農人分量更重,他們不去書院念書,做出了一個更讓天啟帝震怒的應對之策——今年是天啟十八年,正是新一年鄉試的時候,無數讀書人集結起來,在貢院門口靜坐,並揚言出去,朝廷不給一個交代,不懲治妖言惑眾的貪官污吏,他們絕不起來,也絕不參加科考!
不參加科考可不行!
朝廷的新舊換血都是通過科考選拔人才,讀書人的嘴比鋒利的刀還要快,河西考生罷考一事處理不好,朝廷可背上了污名。
不單單是朝廷,天啟帝多半要在史書上留下令人唾棄的一筆。
想做一個明君的天啟帝是一千萬個不樂意。
河西東昌府知府的奏章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天啟帝氣得摔了杯子,恨不能親自跑到河西去掐著那些讀書人的脖子問他們是不是瘋了要跟他作對。
好在天啟帝冷靜下來了。
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招內閣到集英殿議事。
「陛下,河西考生的訴求是反對朝廷新政,不推行新政的話,他們自然會改變主意。」
議事一開始,高元潼率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喬明淵唇角勾了勾。
高元潼揣著明白裝糊塗,河西考生哪裡是想阻礙新政,那奏章上明明白白寫著還要罷黜他喬明淵的官,才能平息民怨民憤。他們這是想要他的命啊!
離了這朝堂,這些位高權重的人想拿捏他,就跟捏死一個螞蟻那樣容易。
天啟帝冷笑:「反對朝廷新政,他們為何要反對?」
其他人不說話,能為了什麼,當然是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天啟帝瞧著大臣們不吭聲,啪地一下將桌子拍得震天響:「說話!啞巴啦?」
談敬慢悠悠的開口:「陛下,農人們有自己的顧慮,許是朝廷新政還沒完全頒布下去,他們去朝政不勝了解。等頒布下去之後,或許局勢就會改觀,這是對他們有利的新政。不過,那些學子們反對新政,應是擔心頒布新政之後會引起混亂,也不是每一次的朝廷新政都能帶來四海昇平,像承平四年的賦稅改革,就曾經引起朝野內外一片反對。」
天啟十八年秋,新賦稅條令剛提出一個條框,河西率先亂了。
河西那邊良田肥沃,農戶占了百分之八十,河西又是大省,人口在大盛排不上第一也能進前三,全省人口加起來估摸著得有了九百來萬人。河西也是讀書的大省,如今官身的人就有不少,舉人沒考上進士的更是多。這些人消息靈通,朝廷還未拿出具體章程,就有人得知了改革的內容。
新賦稅政策對誰的損害最大?
當然是那些身負功名的讀書人,河西田地多,像家裡出兩三個舉人的,哪家不是千畝良田打底的身價?朝廷對進士名下的田地更是沒要求,像一些考上了進士做了官的,隨便拎一個出來那都是當仁不讓的大地主。
這些人不鬧才怪!
不過,這些蠶食朝廷賦稅的蛀蟲們都聰明,鬧事他們也不會自己上陣鬧,農人的眼睛裡沒其他,就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動他們的土地,他們就跟誰拼命。
地主們放出風聲去,朝廷要改革土地賦稅,以後不准掛田了。
他們不告訴農人,新政之後,農人只要交兩成稅就可以了,他們選擇性忽略這個最重要的信息,只告訴那些種地的人,以後只能給朝廷交稅。
從前掛田地在地主名下,只交兩成。現在不能掛了,要交四成。過了好日子之後誰還願意過苦日子?農人們登時不幹了,追問地主家為何不給掛了,原本這是朝廷默許的啊!
地主們滿臉苦澀:「不是我不想為鄉親們謀福祉,而是朝廷有官員提出要改革土地稅,不給掛了,陛下已經答應。」
「那個混帳提出的?」
「是當今二品大員,軍機閣大臣喬明淵。」
「他自己名下沒有田嗎?為何要提這樣的提議?」
「他沒有,喬家商戶出身,家裡不缺錢。」
農人一聽都沸騰了,好啊,這是典型的自己不缺錢見不得別人好過啊,陛下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人,這樣的改革他們不答應!
第465章 平亂
被挑撥的農人最容易操控,這些地主們再派人到其中煽動挑撥,原本該是指向新政的矛頭登時分化,既反對新政,也反對提出新政的喬明淵。河西比不上西北,河西的百姓們不知道喬明淵是何許人也,只當他是一個有些厲害的二品大員。加上被人刻意誤導,都說喬明淵家底豐厚官途坦蕩,完全不在意他們這些農人的死活。
到了後來,消息越傳越離譜,連喬明淵家纏萬貫都出來了。
在他們的嘴巴里,這位喬大人簡直是個喪心病狂的人,自己不吃飯,連粥都不讓農人們喝,先帝都是被他忠良的外表迷惑了。
多少人義憤填膺自不必說,從縣城到府城,無數農人去衙門口詢問消息,吵著鬧著讓縣衙給個交代。
同時,他們也想民聲到達天聽——
他們不要改革!
他們不要新政!
他們還想要喬明淵這樣的狗官滾出朝堂,換一些真正為朝堂辦事的好官來!
一開始,各地縣衙門口的人只是圍著衙役們問消息,接著就發展成了堵官員的狀況。這時候新政還沒發下去,那些縣令們怎麼跟百姓們解釋得通?他們自己都還不知道新政到底要怎麼個改法,怎敢誤導旁人?
農人們問不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後來索性發展成了示威打砸,逼得衙役都不敢開門。
不單單是他們,好些讀書人也湊上去。
這些讀書人比農人分量更重,他們不去書院念書,做出了一個更讓天啟帝震怒的應對之策——今年是天啟十八年,正是新一年鄉試的時候,無數讀書人集結起來,在貢院門口靜坐,並揚言出去,朝廷不給一個交代,不懲治妖言惑眾的貪官污吏,他們絕不起來,也絕不參加科考!
不參加科考可不行!
朝廷的新舊換血都是通過科考選拔人才,讀書人的嘴比鋒利的刀還要快,河西考生罷考一事處理不好,朝廷可背上了污名。
不單單是朝廷,天啟帝多半要在史書上留下令人唾棄的一筆。
想做一個明君的天啟帝是一千萬個不樂意。
河西東昌府知府的奏章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天啟帝氣得摔了杯子,恨不能親自跑到河西去掐著那些讀書人的脖子問他們是不是瘋了要跟他作對。
好在天啟帝冷靜下來了。
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招內閣到集英殿議事。
「陛下,河西考生的訴求是反對朝廷新政,不推行新政的話,他們自然會改變主意。」
議事一開始,高元潼率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喬明淵唇角勾了勾。
高元潼揣著明白裝糊塗,河西考生哪裡是想阻礙新政,那奏章上明明白白寫著還要罷黜他喬明淵的官,才能平息民怨民憤。他們這是想要他的命啊!
離了這朝堂,這些位高權重的人想拿捏他,就跟捏死一個螞蟻那樣容易。
天啟帝冷笑:「反對朝廷新政,他們為何要反對?」
其他人不說話,能為了什麼,當然是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天啟帝瞧著大臣們不吭聲,啪地一下將桌子拍得震天響:「說話!啞巴啦?」
談敬慢悠悠的開口:「陛下,農人們有自己的顧慮,許是朝廷新政還沒完全頒布下去,他們去朝政不勝了解。等頒布下去之後,或許局勢就會改觀,這是對他們有利的新政。不過,那些學子們反對新政,應是擔心頒布新政之後會引起混亂,也不是每一次的朝廷新政都能帶來四海昇平,像承平四年的賦稅改革,就曾經引起朝野內外一片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