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太上皇很明白,那幾個皇子根本目的不是端慧,而是皇位!
換而言之,寧壽宮若是真被他們打下路來了,先死的,絕對是他跟皇帝、太子!
倒是皇后非常冷靜,她與妙玉跟著皇帝一起,鼓舞宮人們倚仗著高大的宮牆死守,而年幼的太子則侍奉在祖父身邊。
一天一夜過去了,臨近天亮的時候,忽聞外面殺聲大作,可是對寧壽宮宮門的攻擊卻戛然而止。
一個時辰後,義忠太妃一身甲冑押著三位皇子敲響了寧壽宮的宮門。
太上皇和皇帝不忍殺孫子兒子,將三位皇子終身圈禁,可這三位皇子的母族、妻族被誅九族,側妃庶妃家裡也是抄家問罪,一個都沒有跑。
至此,妙玉的攝政公主之位無可動搖。
妙玉很清楚,武天之後再無女皇,如果她想要天下共主的名分,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只是攝政公主,在太上皇老邁、皇帝的身體江河日下而太子又年幼的情況下,也不是不可以從權。
她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清算之餘保證國家的運轉,而第二件是,也是她未來的長遠工作則定在了三方面:正稅制、發展經濟、廉政。
為了穩定朝局,妙玉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展報業。並在第一張邸報上頒布了她的攝政三大主張,第一條就是明確賦稅,具體為明確正稅具體內容,削減大量雜稅和捐輸,將商稅併入正稅之中。
妙玉執掌海上貿易多年,手裡孔雀石無數,調撥些出來做銅活字,沒有問題。宮裡有學堂,宮女太監基本都識字,所以校對的工作也有的是人做。
接下來她要做的,把報紙貼在各城的城門口,京畿、中原和江南等地自有識字的百姓去讀,根本就不需要她多費心。
只要告知百姓朝廷不會加稅,百姓自然就不會亂。而國朝的正稅低,各地的雜稅捐輸卻不少,只要在邸報裡面加幾句就可以把鍋扣到士紳頭上。
事實也是,不讓國家收商稅導致國庫銀錢嚴重不足,自己卻收受賄賂,家裡良田萬頃的士紳遍布全國。
更別說邸報里直接將海禁和海寇的真相全部告知天下,百姓都怒了。
要知道,江南的生絲價錢會隨著年景波動,從七百錢到二兩銀子不等,禁海的年份江南百姓手裡的生絲能一兩銀子出手就算好年景了。可是那些跟海商勾結的士紳呢?他們至少能掙九兩!而開海,百姓手裡的生絲能保證二兩六百錢的均價,朝廷還能收到至少四兩銀子的稅!
只這一項,就讓江南的百姓生吃了那些豪紳的心都有!
以前他們是沒有人替他們做主,現在,連朝廷都擺明了態度,他們還會站在那些士紳那邊?當然,百姓不在支持士紳,還有一重原因,那就是士紳再不能像過去那樣,無上限的免稅了。
妙玉嚴格地限制了每個等級的士紳可以享受的田地免稅數量:秀才為二十畝,舉人五十畝,同進士二百畝,進士出身三百畝,三鼎甲五百畝。超過這個數目就要按照正常規定納稅。
人頭稅也做了相應調整:秀才可以為父母、妻兒免稅,兄弟不在其中;舉人可以加上兄弟、兄弟媳婦,外加侄子侄女侄媳婦等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可以免三百人份的人頭稅;高門豪奴也要納人頭稅。
文武百官、勳爵貴族,也做了相應的規定。
這是為了杜絕百姓帶著家業投奔豪門做奴才。
此外,女人也要納稅,女人的人頭稅為男人的一半。這是唐王朝之後,時隔千年中原再度向女人正稅。
老實說,換了別的時候,妙玉恐怕還沒有這個信心,但是現在,之前勳爵貴族被皇帝收拾了一大波,現在老臣本太上皇收拾了一大波,江南和京畿的菜市口血透一尺,掣肘大大減少,她自然有這個底氣頒布這樣的法令。
對於百姓而言,帶著家業投奔豪門有相當大的風險,稍有不注意或者運氣不好一點就會被人吞了家業。既然那些豪紳們那麼可惡又沒了好處,他們自然不會鑽漏洞想辦法逃稅。更何況,雜稅和捐輸砍了,他們的負擔也會輕很多,也就不用帶著家業投人了。
而商人們關心的,自然就是商稅了。
不是沒有商人牴觸商稅,但是別忘記了,那位靖海王才是天下第一徽商!徽商們的別號百城,數得上號的大徽商,他們的店鋪幾乎遍布整個長江流域,因此徽商們去查帳的時候基本是不住店的,因為沿途各城都有他們的店鋪,他們直接住自家店鋪里。
交了商稅,你可以有進入海貿的資格,不交,不但沒有資格下海還會被抄家問罪!
這條律令一出,徽商第一個響應,因為他們聽說了,商稅分兩檔,一為常稅,二為奢侈品稅。一般的茶葉、生絲,這些為常稅,十稅一;奢侈品稅,按照具體的物件收,最低三成起,比方說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料,珍珠、寶石,等等等等。
就連潮商們也積極響應。
為什麼?因為潮商們走的就是海運!因為走的是海運,他們基本是提著腦袋幹活,一不小心,就要背負上勾結海寇的罪名。現在國家開海,他們只要納稅,就不用擔心掉腦袋,為什麼不接受商稅?反正以前他們也是要向達官顯貴繳納保護費的,現在不過是拿著這筆錢交到國庫里,更安全更安心而且還交得明明白白的,甚至還儉省了許多,為什麼不交?
換而言之,寧壽宮若是真被他們打下路來了,先死的,絕對是他跟皇帝、太子!
倒是皇后非常冷靜,她與妙玉跟著皇帝一起,鼓舞宮人們倚仗著高大的宮牆死守,而年幼的太子則侍奉在祖父身邊。
一天一夜過去了,臨近天亮的時候,忽聞外面殺聲大作,可是對寧壽宮宮門的攻擊卻戛然而止。
一個時辰後,義忠太妃一身甲冑押著三位皇子敲響了寧壽宮的宮門。
太上皇和皇帝不忍殺孫子兒子,將三位皇子終身圈禁,可這三位皇子的母族、妻族被誅九族,側妃庶妃家裡也是抄家問罪,一個都沒有跑。
至此,妙玉的攝政公主之位無可動搖。
妙玉很清楚,武天之後再無女皇,如果她想要天下共主的名分,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只是攝政公主,在太上皇老邁、皇帝的身體江河日下而太子又年幼的情況下,也不是不可以從權。
她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清算之餘保證國家的運轉,而第二件是,也是她未來的長遠工作則定在了三方面:正稅制、發展經濟、廉政。
為了穩定朝局,妙玉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展報業。並在第一張邸報上頒布了她的攝政三大主張,第一條就是明確賦稅,具體為明確正稅具體內容,削減大量雜稅和捐輸,將商稅併入正稅之中。
妙玉執掌海上貿易多年,手裡孔雀石無數,調撥些出來做銅活字,沒有問題。宮裡有學堂,宮女太監基本都識字,所以校對的工作也有的是人做。
接下來她要做的,把報紙貼在各城的城門口,京畿、中原和江南等地自有識字的百姓去讀,根本就不需要她多費心。
只要告知百姓朝廷不會加稅,百姓自然就不會亂。而國朝的正稅低,各地的雜稅捐輸卻不少,只要在邸報裡面加幾句就可以把鍋扣到士紳頭上。
事實也是,不讓國家收商稅導致國庫銀錢嚴重不足,自己卻收受賄賂,家裡良田萬頃的士紳遍布全國。
更別說邸報里直接將海禁和海寇的真相全部告知天下,百姓都怒了。
要知道,江南的生絲價錢會隨著年景波動,從七百錢到二兩銀子不等,禁海的年份江南百姓手裡的生絲能一兩銀子出手就算好年景了。可是那些跟海商勾結的士紳呢?他們至少能掙九兩!而開海,百姓手裡的生絲能保證二兩六百錢的均價,朝廷還能收到至少四兩銀子的稅!
只這一項,就讓江南的百姓生吃了那些豪紳的心都有!
以前他們是沒有人替他們做主,現在,連朝廷都擺明了態度,他們還會站在那些士紳那邊?當然,百姓不在支持士紳,還有一重原因,那就是士紳再不能像過去那樣,無上限的免稅了。
妙玉嚴格地限制了每個等級的士紳可以享受的田地免稅數量:秀才為二十畝,舉人五十畝,同進士二百畝,進士出身三百畝,三鼎甲五百畝。超過這個數目就要按照正常規定納稅。
人頭稅也做了相應調整:秀才可以為父母、妻兒免稅,兄弟不在其中;舉人可以加上兄弟、兄弟媳婦,外加侄子侄女侄媳婦等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可以免三百人份的人頭稅;高門豪奴也要納人頭稅。
文武百官、勳爵貴族,也做了相應的規定。
這是為了杜絕百姓帶著家業投奔豪門做奴才。
此外,女人也要納稅,女人的人頭稅為男人的一半。這是唐王朝之後,時隔千年中原再度向女人正稅。
老實說,換了別的時候,妙玉恐怕還沒有這個信心,但是現在,之前勳爵貴族被皇帝收拾了一大波,現在老臣本太上皇收拾了一大波,江南和京畿的菜市口血透一尺,掣肘大大減少,她自然有這個底氣頒布這樣的法令。
對於百姓而言,帶著家業投奔豪門有相當大的風險,稍有不注意或者運氣不好一點就會被人吞了家業。既然那些豪紳們那麼可惡又沒了好處,他們自然不會鑽漏洞想辦法逃稅。更何況,雜稅和捐輸砍了,他們的負擔也會輕很多,也就不用帶著家業投人了。
而商人們關心的,自然就是商稅了。
不是沒有商人牴觸商稅,但是別忘記了,那位靖海王才是天下第一徽商!徽商們的別號百城,數得上號的大徽商,他們的店鋪幾乎遍布整個長江流域,因此徽商們去查帳的時候基本是不住店的,因為沿途各城都有他們的店鋪,他們直接住自家店鋪里。
交了商稅,你可以有進入海貿的資格,不交,不但沒有資格下海還會被抄家問罪!
這條律令一出,徽商第一個響應,因為他們聽說了,商稅分兩檔,一為常稅,二為奢侈品稅。一般的茶葉、生絲,這些為常稅,十稅一;奢侈品稅,按照具體的物件收,最低三成起,比方說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料,珍珠、寶石,等等等等。
就連潮商們也積極響應。
為什麼?因為潮商們走的就是海運!因為走的是海運,他們基本是提著腦袋幹活,一不小心,就要背負上勾結海寇的罪名。現在國家開海,他們只要納稅,就不用擔心掉腦袋,為什麼不接受商稅?反正以前他們也是要向達官顯貴繳納保護費的,現在不過是拿著這筆錢交到國庫里,更安全更安心而且還交得明明白白的,甚至還儉省了許多,為什麼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