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當此時,竹心端了面盆手巾香茶等物進來,打發他洗臉漱口已畢,小二便送了滾熱的鮓湯並銀絲餅來。季秋陽吃了一碗湯,半張餅,餘下的便都與竹心吃了。

  待用過早點,他照舊拿了幾篇舊日選出來的文章在屋中誦讀。竹心因看降了雪,便將幾件擋雪的衣裳選了出來,一面就說道:「還是傅姑娘仔細,來時與公子添了這兩件皮袍。不然這樣的雪天,若要出門,那幾件棉衣可擋不得風。」季秋陽卻道:「將那幾件衣裳收到箱子裡,把咱們帶著的拿出來。」竹心微微一怔,先是不解他此舉何意。然而他為人甚是機靈,略略一想便即明白,遂笑道:「公子便是捨不得穿,也別凍壞了才好。只顧這般剖腹藏珠,倘或弄出病來,讓傅姑娘知道了,豈不心疼?公子同姑娘尚不曾成親,便這等你恩我愛的,待將來成了親,還不知是個什麼光景哩。」

  季秋陽正要斥他胡說,底下店伙卻送了封拜帖上來。季秋陽接了過來,只見那貼上寫著:年弟李仲秋上謁年兄熠暉。

  他看了一回,心中忖道:原來他也進京來了,倒是不可不見的。當下,便問那店伙道:「投貼的人如今何在?」那店伙忙答道:「那位公子尚在樓下等候。」季秋陽說道:「請他上來罷。」說畢,便打發了店伙。

  這李仲秋乃是淮陽人士,早年遊學之時,機緣湊巧之下結識了季秋陽,二人亦是同榜登科的廩生,故此互稱年兄年弟。先前季秋陽為一官事所累,吃人勒掯,多得此人之力,二人結為莫逆。落後,季秋陽走到徽州投身在那山陽書院,又被傅家聘作西席。此一別已有兩年不見,如今聽他找上門來,自無不見之理。

  當下,他命竹心燉了好茶相待,又備了幾盤細點,整衣理冠才畢,便聽門外一陣腳步聲響。人尚未進門,那聲便已先傳了進來:「季兄,許久不見,一向可好?」話音才落,便見一魁偉俊秀之人踏進門來,正是那經年不見的李仲秋。

  季秋陽連忙起身,向他拱手作揖,說道:「在下為家事所累,一向少會,兄弟勿怪。」二人寒暄一番,見禮已畢,分賓主落座。

  季秋陽打量了那李仲秋一番,見他身著蔥白綾棉袍,頭戴浩然巾,足下踏著一雙青布靴子,精神極佳,便笑道:「看兄弟這般神采奕奕,想必這兩年裡是事事隨心了。」豈料,那李仲秋卻嘆了口氣,說道:「季兄這話卻錯了,兄弟如今走背字,前年不幸,拙荊見背。去年大不幸,家母過世。兄弟忙活了好一向功夫,心裡又實在不快活,這便自家裡走出來散心,來到這京里也有大半年了。」說著,又問季秋陽何時進京。

  季秋陽聽他家中出了這等變故,忙與他道惱,又道:「兄弟家中竟遭逢這等不幸,在下一絲兒也不知,不曾登門拜祭,還望兄弟勿怪。」那李仲秋擺了擺手,將桌上茶盞端了起來,啜了一口,品了品滋味,便道:「這是徽州的祁門紅,季兄是打徽州過來麼?」季秋陽稱是,倒也不願同他多講。李仲秋點了點頭,又問道:「兄弟如今身在孝中,諸般不便,只好就這麼混著。倒不知季兄娶了親不曾?」

  ☆、第一百五十五章 舊事

  季秋陽見他問起,心覺此事倒沒什麼可瞞的,便道:「在下今年在徽州時,倒定下了一門親事。只待來年朝廷科舉一了,便即回去迎娶。」那李仲秋聞聽此事,甚有興致,不住問詢,說道:「從前以往,也有許多朋友,與你提過幾樁親事,其內不乏名媛閨秀,你老兄是一個也看不到眼裡,件件都拿話推了。怎麼這兩年不見,你忽然走到了徽州,連親事也定下來了。不知是個什麼樣的名門千金,讓你老兄這般青眼相待?」

  季秋陽莞爾一笑,自謙道:「只是尋常小戶人家女兒,在下並非眼高於頂,只是以往不是有孝在身,便是時機不好。拖來拖去,便弄到了這個年紀。今年在下因些瑣碎事宜,在徽州盤桓了一段時日,於當地結識了一位傅員外。在下同這位員外脾氣相投,相處得宜。這傅員外便要將女兒許與我,使人說媒。在下因看彼此親厚,門第年紀等諸般也都合適,便應了下來。說起來,不過是緣法使然。」他這話說的不盡不實,然而他同傅月明那段風流故事,倒也不好向李仲秋這外人說起。

  那李仲秋自然也無從細究,當下,他點頭應和道:「世間的緣分,原也難論。比如柳家那姑娘,如今竟許給了張家,也是再難想到的事。」季秋陽聞言微怔,良久方才問道:「可是柳世伯的千金麼?卻許給了哪個張家?」李仲秋道:「便是錢塘縣的那個張炳華,自你去了徽州,張家往柳家提了好幾回親,媒人也不知差去了幾個。柳家出了那樣的事,便如抽了主心骨一般,禁不得這樣糾纏,就應下來了。」

  季秋陽聽了這番話,默然無言。

  原來這柳家亦是祖居淮南,祖上柳老太公還曾做過淮南太守,與季家是累代世交。然而自柳太公過世,柳家家業便日漸蕭條,又出了兩個不肖子孫,更將偌大一份家產吃干輸淨。到了季秋陽一輩時,更見貧寒。那柳家當家的名叫柳誠志,字亦難,娶了城裡一落魄秀才的女兒為妻,育有一女,一家三口度日。這柳誠志因著家學緣故,也曾讀過些詩書,奈何他八股文字不甚通暢,自與科舉一道絕緣,要開館授課,也沒人請他。他又是個天生秀才身子,肩不能挑背不能扛,身無長物,世間生計無一會的,當真是百無一用。幸得柳家祖上還有幾畝薄田傳下,這一家便只靠每年收些秋租過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