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殿下!」他低呵,失望,也有些無奈。「臣言盡於此,日後要做臨淄王還是嶺南王都是您的決定,只是聖人等著臣回宮復命,耽誤不得。」
「您好好想想。」
「嶺南王……臨淄王……」李皎的手猛地碰到柯順哲懷中聖旨,他如火燒般立刻收回了手,靈台似乎清醒了片刻。
雨中柯順哲那張臉,精明圓滑,是個註定會仕途順遂的模樣。這個人曾經也盡心盡力為自己謀划過,可惜那時聖人將他當刀劍當棋子,他便將柯順哲當刀劍當棋子。
「太子……」他唇瓣一動,忽然吐出兩個字來。
他當初若是不做聖人的刀呢……
「什麼?」
「……沒什麼……什麼都沒有。」李皎慢慢地擦了擦手上的雨水,而後抽出其中一道聖旨。
「若沒有許家案你與太子之間本也不會有齟齬。我知你經綸,太子竟肯不計前嫌保你出來,果然……果然更適合那個位子。」
「我……」
「我日後便在臨淄,等著看皇兄的治世太平,海晏河清。」
城門忽然打開,夜幕中緩緩行出另一輛馬車來,那沉香木雕花的車壁上刻著大明宮的樣式,而駕車的竟是聖人身邊的金吾衛沈將軍。
「聖人有旨,若是六殿下仍是選了臨淄,便許張貴妃與殿下一同就藩,即刻啟程。」
……
城外是雨濛濛悲戚戚,宮中卻是酒酣絲竹其樂融融。
只是瞧這四處布置得也過於喜氣了些。雖說皇后重回蓬萊殿也是一件喜事,可這含元殿的布置著實古怪了些,就像是……
群臣先是被唬了一跳,緊接著搜腸刮肚半晌才終於想到一個形容:就像當年帝後大婚的喜宴,雖然喜氣,卻又四處透著隆重。
帝後喜宴他們自然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問題在於,即便是為了皇后,也不用到這個地步吧?
可禮部的人只是苦苦一笑,對於同僚們的疑惑不解仍舊三緘其口。
百思不得其解便罷了,今晚還有更古怪的:直到開宴前,那位為操辦宮宴忙了整整一個月的禮部尚書福南音竟都沒出現。
有不少動了心思想要在這位寧侯爺、寧尚書面前露露臉的臣工舉目殿中——三品朝官的席上沒有,公侯宗親的席上亦不見人,而吏部人說他今日分明是不曾告假的。
另外有眼尖又大膽敢聯想的便發現了,太子殿下的席上亦是空的。
不應該啊!
怎麼敢呢!
這是宮宴啊……!
直到馮內侍唱出「開宴」二字,各懷心事的群臣才從思緒中回神,噤聲抬頭,便見聖人向來嚴正的面上竟帶著笑意,許皇后亦是。
朝臣已經五年不曾見帝後同席了,如今見二人仍舊是那副相敬如賓的和睦模樣,似乎一切都沒變。
「今日設宴眾卿,是為了兩件朕家中的喜事,卻也是國事,想拿出來與卿家們樂一樂。」
兩件喜事?
還是國事?
「皇長孫今滿百日,合該同慶……」
皇孫初誕,國祚方熙。
的確是普天同慶的大喜事,只是這含元殿中的眾人竟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笑還是先驚,或是先問上一句,這皇長孫是從何處而來的?!
聖人似乎並不在意群臣的反應,繼續道:「朕已經為其取名為懷瓊……」
李懷瓊,懷瑤象而佩瓊。禮部擬的幾個名字都甚為不錯,有了福南音從旁幫襯,聖人沒怎麼費心,便以這個名字將阿肥上了皇室的宗譜名牒。
可此時宴上的臣工們卻是快要炸開了,一張張臉上都是欲言又止的模樣,好不容易等到聖人將話說完,這才終於敢問上一句:
「聖人,這……皇長孫究竟是何人所出?據臣等所知,太子這些年並未納女子入東宮啊……」
未娶妻亦未納妾,哪來的孩子?!
聖人瞥了眼那位開口的臣子,並未做什麼反應,只是接過了許皇后遞來的酒樽,露出了一個淡的不能再淡的笑來,
「至於第二件事,馮內侍,宣旨。」
席上眾人:「……」
本以為聖人只是打定主意自說自話了,幾位御史還想著一會兒要如何諫言,問清楚這位皇孫以及其生母的身份。實在不行,也能從太子身上著手。這是事關國祚的大事,如何能馬虎了?自然要弄個清清楚楚。
想到此處,立刻便有臣工反應過來——
皇長孫百日宴,太子為何不在?
甚至連寧尚書也不在……
這兩人間的關係在朝中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之前寧尚書又在東宮住了那麼久,難道會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嗎?
今日這宴本就是寧尚書一手操辦的,難道會不知道這是為皇長孫準備的百日宴嗎?
定是知道的。
定是知道太子與旁人生的孩子封了皇長孫,而自己還要為這個孩子辦宴,憤然離席倒是正常;太子追去哄人也是正常;可聖人竟沒有為此發怒,倒是不正常……
群臣的八卦之火來勢洶洶,眼看就要燎原,正想著聖人今日這第二件喜事恐怕就是要冊封皇長孫的生母了。
果不其然。
馮內侍宣旨的聲音不疾不徐,不高不低,提過了「誕長孫」,提過了些無用的溢美之詞,終於念到了「賜婚」二字。
眾人一愣。
「您好好想想。」
「嶺南王……臨淄王……」李皎的手猛地碰到柯順哲懷中聖旨,他如火燒般立刻收回了手,靈台似乎清醒了片刻。
雨中柯順哲那張臉,精明圓滑,是個註定會仕途順遂的模樣。這個人曾經也盡心盡力為自己謀划過,可惜那時聖人將他當刀劍當棋子,他便將柯順哲當刀劍當棋子。
「太子……」他唇瓣一動,忽然吐出兩個字來。
他當初若是不做聖人的刀呢……
「什麼?」
「……沒什麼……什麼都沒有。」李皎慢慢地擦了擦手上的雨水,而後抽出其中一道聖旨。
「若沒有許家案你與太子之間本也不會有齟齬。我知你經綸,太子竟肯不計前嫌保你出來,果然……果然更適合那個位子。」
「我……」
「我日後便在臨淄,等著看皇兄的治世太平,海晏河清。」
城門忽然打開,夜幕中緩緩行出另一輛馬車來,那沉香木雕花的車壁上刻著大明宮的樣式,而駕車的竟是聖人身邊的金吾衛沈將軍。
「聖人有旨,若是六殿下仍是選了臨淄,便許張貴妃與殿下一同就藩,即刻啟程。」
……
城外是雨濛濛悲戚戚,宮中卻是酒酣絲竹其樂融融。
只是瞧這四處布置得也過於喜氣了些。雖說皇后重回蓬萊殿也是一件喜事,可這含元殿的布置著實古怪了些,就像是……
群臣先是被唬了一跳,緊接著搜腸刮肚半晌才終於想到一個形容:就像當年帝後大婚的喜宴,雖然喜氣,卻又四處透著隆重。
帝後喜宴他們自然是沒有資格參加的。但問題在於,即便是為了皇后,也不用到這個地步吧?
可禮部的人只是苦苦一笑,對於同僚們的疑惑不解仍舊三緘其口。
百思不得其解便罷了,今晚還有更古怪的:直到開宴前,那位為操辦宮宴忙了整整一個月的禮部尚書福南音竟都沒出現。
有不少動了心思想要在這位寧侯爺、寧尚書面前露露臉的臣工舉目殿中——三品朝官的席上沒有,公侯宗親的席上亦不見人,而吏部人說他今日分明是不曾告假的。
另外有眼尖又大膽敢聯想的便發現了,太子殿下的席上亦是空的。
不應該啊!
怎麼敢呢!
這是宮宴啊……!
直到馮內侍唱出「開宴」二字,各懷心事的群臣才從思緒中回神,噤聲抬頭,便見聖人向來嚴正的面上竟帶著笑意,許皇后亦是。
朝臣已經五年不曾見帝後同席了,如今見二人仍舊是那副相敬如賓的和睦模樣,似乎一切都沒變。
「今日設宴眾卿,是為了兩件朕家中的喜事,卻也是國事,想拿出來與卿家們樂一樂。」
兩件喜事?
還是國事?
「皇長孫今滿百日,合該同慶……」
皇孫初誕,國祚方熙。
的確是普天同慶的大喜事,只是這含元殿中的眾人竟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笑還是先驚,或是先問上一句,這皇長孫是從何處而來的?!
聖人似乎並不在意群臣的反應,繼續道:「朕已經為其取名為懷瓊……」
李懷瓊,懷瑤象而佩瓊。禮部擬的幾個名字都甚為不錯,有了福南音從旁幫襯,聖人沒怎麼費心,便以這個名字將阿肥上了皇室的宗譜名牒。
可此時宴上的臣工們卻是快要炸開了,一張張臉上都是欲言又止的模樣,好不容易等到聖人將話說完,這才終於敢問上一句:
「聖人,這……皇長孫究竟是何人所出?據臣等所知,太子這些年並未納女子入東宮啊……」
未娶妻亦未納妾,哪來的孩子?!
聖人瞥了眼那位開口的臣子,並未做什麼反應,只是接過了許皇后遞來的酒樽,露出了一個淡的不能再淡的笑來,
「至於第二件事,馮內侍,宣旨。」
席上眾人:「……」
本以為聖人只是打定主意自說自話了,幾位御史還想著一會兒要如何諫言,問清楚這位皇孫以及其生母的身份。實在不行,也能從太子身上著手。這是事關國祚的大事,如何能馬虎了?自然要弄個清清楚楚。
想到此處,立刻便有臣工反應過來——
皇長孫百日宴,太子為何不在?
甚至連寧尚書也不在……
這兩人間的關係在朝中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之前寧尚書又在東宮住了那麼久,難道會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存在嗎?
今日這宴本就是寧尚書一手操辦的,難道會不知道這是為皇長孫準備的百日宴嗎?
定是知道的。
定是知道太子與旁人生的孩子封了皇長孫,而自己還要為這個孩子辦宴,憤然離席倒是正常;太子追去哄人也是正常;可聖人竟沒有為此發怒,倒是不正常……
群臣的八卦之火來勢洶洶,眼看就要燎原,正想著聖人今日這第二件喜事恐怕就是要冊封皇長孫的生母了。
果不其然。
馮內侍宣旨的聲音不疾不徐,不高不低,提過了「誕長孫」,提過了些無用的溢美之詞,終於念到了「賜婚」二字。
眾人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