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唯一讓寒苓失算的是,容嬪對自己的皇帝丈夫真的是心存恨意,她不但要刺傷弘曆,更想直接趁機了斷這個害得自己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

  值得寒苓頭疼的問題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置兆惠送給自己的「禮物」。

  話分兩頭,離開內苑的嘉親王卻沒有放棄大擺家宴的念頭。

  晚膳之前,和晴公主與和宜公主親來相請,希望寒苓能出席嘉親王的洗塵家宴。

  如永珏所願,姐妹倆成功把皇后迎到了御前。

  家宴很簡約,出席的只有皇帝、皇太后、永璽一家三口、永瑢夫妻、永珏、永璟、和晴和宜和明三位公主以及三位額駙而已。

  寒苓入席後問道:「怎麼不見令貴妃、愉妃和穎嬪?」

  李玉慌忙近前:「回主子娘娘的話,聖駕即將起行,令主子跟愉妃穎嬪兩位主子要察看行李,今晚便不來領宴了。」

  事情的真相是,家宴的真正發起人壓根就沒有讓她們前來參加的意思。

  昔日山盟海誓之際、濃情蜜意之時,弘曆也曾立約,不使後宮嬪妃侵犯寒苓名分,寒苓自嫻貴妃起封,後頭雖有純懿貴妃、淑嘉貴妃受冊,只以本姓冠於「貴妃」之前,與封徽貴妃仍有一肩之差,直到令貴妃獲封,這條沿襲多年的慣例才算真正打破。

  除此之外,早在二十多年前,弘曆亦曾許諾,不會臨幸當時的宮女魏氏,如今兩背誓約,身為天子,突遭人禍,不免有警示之想、神鬼之懼,再得寒苓病中施救,陡然又生十二分愧疚,對冊立令貴妃的舊話迴避不提,動輒以「令妃」稱呼令貴妃,左右宮人相應為難,提及令貴妃不免含糊其事(皇帝已下冊封詔書,但尚未舉行冊封之禮),今日擺設晚宴,弘曆自己不提召見貴妃伴駕陪席,李玉自然不敢多嘴多舌、引火上身。

  「罷了!」寒苓亦不深究,「永珏,你是小輩,太后寵你、皇上疼你,哥哥姐姐遷就你,又特意擺設家宴為你洗塵,虛話我不講,該怎麼辦自己掂量。」

  永珏應聲行禮:「兒子不敢悖逆額娘教誨。」

  弘曆便道:「你又何必多心,凡是被你教養的孩子,沒有一個是不好。」

  寒苓笑而不語。

  皇太后便打圓場:「都入座吧。」

  酒過三旬,皇太后舉起酒盅來:「皇后,此番橫生變故,仗你辛苦免遭大禍,以往怪我識人不明,今當借花獻佛,借洗塵之酒真心謝你!」

  寒苓連稱不敢,謝酒後說道:「臣媳為六宮之主,不察和卓氏有此逆謀,實愧太后託付、更負皇上信任,太后不罪已是天恩,何有面目當此一謝?」

  太后即道:「和卓之禍,非皇后一人之失;皇帝無恙,乃皇后一人之功,功顯過微,理當受敬。」

  寒苓只得領受,飲酒後搶在皇帝之前說道:「皇太后母儀天下,為社稷謝臣媳,臣媳不能不受,今日既為家宴,只敘天倫,不言功過,以往不虞,盡數揭過,請太后允准為是。」

  和晴公主欠身笑道:「皇額娘自認本分當為,皇瑪嬤若要因此言謝,一來把皇額娘比做外人,再則易了接風主位,九弟少不得要與皇額娘撒嬌吃醋的。」

  皇帝只得作罷,皇太后笑道:「四丫頭越發嘴巧了。」

  作者有話要說:  女主要挽回的是皇帝的信任,有了這東西,今後自然能「進可攻退可守」。後面還會繼續撕的,撕完下一回合,這篇文就結束了。另外:祝大家七夕快樂!

  ☆、184

  從經過來看,乾隆皇帝的第四次南巡稱得上是虎頭蛇尾了。

  御駕在四月中旬返抵京師,從表面看,除了缺少一個容嬪、多了一個嘉親王之外,與出巡時相比似乎沒有任何趨於明面化的變動。

  消息靈通的當然知道,真相肯定不會是官方解釋的那樣簡單,嫌著自己命長的才對皇家隱私刨根問底,所以,御前大臣們頗為默契的發揚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優良傳統,基本上對這種變化充耳不聞。

  當然了,沒有裝聾作啞條件的人也不是沒有,比如內務府的老爺們。

  內務府總管提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容嬪病逝於江南,按祖宗規矩,肯定要移回京城安葬,以便日後與皇帝千古相隨,具體後事如何操辦,還得皇帝給個准信才行。

  乾隆爺臉兒都變綠了,當場向眾人宣布:「朕奉皇太后南巡,駕至蘇州,皇太后玉體違和,皇后朝夕侍奉、廢寢忘食,和卓氏恃寵驕橫,於聖母駕前並無一字詢問,又於身後多加抱怨,有鎮魘怨懟嫌疑,朕隱忍未責,不意和卓氏變本加厲,竟於聖母病中泛舟游湖,中宮賢惠,多於和卓氏請恩,朕因此隱忍,不意天懲佞妾,使和卓氏失足落水,所侍宮人救主殉身,此為天意昭昭,朕為天子,豈可逆天而行?早著蘇州地方就近斂葬,免辱皇塋聖潔。今著禮部,追貶和卓氏為庶人,玉牒內斷難容留此婦名姓,朝廷後宮,不可多加妄議!伊犁又奏,和卓氏族人勾連舊部、意圖不軌,朕著和親王嚴查,或有結果,和卓氏當與族人共罪!」

  「嗻!」百官面面相覷:這正是「天威難測」!不過百日光陰,寵冠六宮的容嬪娘娘就從天堂之上掉進地府之下了?而且,皇帝的追貶藉口似乎有些耳熟啊——

  不耳熟才怪!當年順治爺要廢黜孝惠章皇后,另立端敬皇后為後,可不就是用了這套說辭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