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知道在原著里,新帝是逼宮成功了的,現在王子騰升任京營節度使,掌管京城防衛和兵馬,而景懷帝信任的北斗祿存部,也有永昌公主的人,永昌公主在京城的實力,實際上比之景懷帝要大。

  窮圖匕見之日,來得比所有人預料的都快。永昌公主的人是做了無數次預案的,行動起來,也算井然有序,很快就控制了京城。

  而且,這一回永昌公主沒按原計劃讓司徒均出頭,讓司徒均和回京馳援的司徒境自相殘殺得差不多了,自己再一舉定天下。失去了景懷帝的絕對信任,若是永昌公主還躲在暗中操縱司徒均,很容易逼得父子聯合,得不償失。

  永昌公主的人迅速包圍了皇宮,控制了皇城,甚至很多文武百官都沒反應過來。而賈赦也很快將自己一方的官員保護起來,唯有賈璉在宮裡做伴讀,如今落在了景懷帝手裡。

  是的,賈璉落在的景懷帝手裡,不獨賈璉,許多在上書房做伴讀的王孫公子都落在了景懷帝手裡。景懷帝到底是一國之君,就算京營節度使換了永昌公主的人,存祿副指揮使也是對方的,景懷帝也不至於被完全架空,無人可用。於是,上書房中的一眾王孫公子,便落在了景懷帝手裡。

  皇權的爭奪,從來不是你控制了上一任皇帝或是一座皇城就大功告成。勛貴、士族、富商、鄉紳等皆各有勢力範圍,也有各自依附和追隨的人。永昌公主之所以之前控制大把的問題官員,還暗中將一些戰略要地控制在手,就是為了在逼宮之後迅速控制全國。若是勢力不夠,極有可能逼宮之後各地方實權人物不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造反,逼宮之人反倒替他人做嫁衣裳。

  原著里,顯然永昌公主的準備很充分,賈赦分析不出景懷帝掙扎了幾分,但是大約是沒掙扎出什麼風浪,畢竟原著中的景懷帝是退位,從書上也看得出來京城人家的生活沒受大的影響。

  而這一次,永昌公主倉促之下逼宮,整個皇城亂成了一鍋粥。賈赦這邊聯合了賈敬、許岩、林如海等人。本來,戶部尚書曾闊和山海關總兵陳之傲都在賈赦的爭取範圍之內,但是賈赦並無把握。

  但是永昌公主這一逼宮,京城的曾闊便迅速站到了賈赦這邊;至於山海關總兵陳之傲,若是永昌公主按兵不動,多半是先觀察形勢的,但是永昌公主這一動手,賈赦對爭取陳之傲又多了幾分把握。

  自然,賈赦的信送出去都需要時間,各地兵馬或是投靠永昌公主,或是保皇黨,或是支持留在京城的司徒均,或是清君側馳援京城,且需要反應時間,賈赦如今要做的,是在各方勢力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京城百姓還好,文武官員要麼慌忙找依傍,要麼人人自危。

  開弓沒有回頭箭,永昌公主既然已經逼宮,便只有成功一條路,若是敗了,便是死路一條。

  永昌公主除了手底捏用大批文武官員的把柄而外,準備了大量的糧草輜重,除了本就聽令於永昌公主的王子騰及部下,永昌公主還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初時,景懷帝一方是節節敗退的。

  好笑的是司徒均,他之前以為永昌公主是全力支持自己的,王子騰能升任京營節度使,司徒均也出了力,誰知道永昌公主逼宮,人家王子騰根本不將司徒均放在眼裡。司徒均派長史和王子騰聯絡,妄圖指揮京營大軍,那長史被王子騰直接攆了出去。

  司徒均吃了大虧,這才看清形勢,後悔不迭的回護父皇,又生出仗著這次平亂的功績得封太子的心思。

  永昌公主勢力大,但是景懷帝是九五之尊,皇城內除了皇帝,成年的皇子還有司徒均和司徒增,站景懷帝一方的文武官員也不少。兩方勢力你爭我奪。

  皇城一亂,便有平民外逃,接著便是物價上漲,燒殺擄掠等問題,沒有多久人人自危的情勢就由貴族蔓延到了平民,消息傳出去,從京城周邊開始,及至地方,也都亂了起來。

  賈赦在這個時候,自立為王,稱周王,打著討逆的旗號,卻迅速占領了通州。賈赦自稱周王,自然是因為周坤這個人。不管是自己的本名周坤還是紅樓世界的先榮國公夫人周坤,都為賈赦的今日鋪平了道路。

  通州離京城極近,在運河之上,是京城的南門戶。江南富庶,多少京城糧米、布匹、食言等物資,都是通過運河運入京城,占領通州城,一來可以將各家家小迅速轉移安頓,二來,也能夠攔截北上的物資。

  凡是打起仗來,最重要的無非幾樣:一是兵員,即有生力量,沒有這個,說什麼都是免談。二是糧草、輜重,沒有物資儲備,再多的兵員都能被困死,自然沒得打。三是戰略縱深,但凡打仗,便少不了割據,前線前推後移都是常識,沒了縱深,遇到強敵無處撤退修整,沒了大片土地產出物資補給,折損兵員也沒有人口補充。

  所以只占領小小通州,於賈赦而言,顯然遠遠不夠。但是賈赦有足夠的物資,除了以前賈代善舊部退下來的兵士,也迅速招上來幾千的隊伍,賈赦取出空間裡得來的一千多把軍刀分發下去,不說攻城略池,暫且死守通州城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加上賈赦的部隊規模雖然算不得大,但是人馬卻精良,賈代善舊部個個驍勇善戰,將新招的兵士分編在這些舊部之下,由經驗豐富的退伍兵士負責培訓、操練,戰鬥力提升非常迅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