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滿胤礽頒布“不得阻攔節婦改嫁”詔令的酸儒走親串友時,聊到過去的四年,不但給胤礽按上“窮兵黷武”的帽子,還說他任性妄為——三天兩頭派船出海,舉行火器演練。

  礙於和平帝喜歡出來閒逛,怕傳到胤礽耳朵里,酸儒們心生不滿也是關起來門來議論。

  大年初五,南方祭財神,北方人吃餑餑的時候,南北百姓心底認為今年還會跟往年一樣,嘴上依然忍不住念叨,但願一年更比一年好。然而,就在這一天,揚州多個鹽商、兩淮巡鹽使和兩淮運鹽使被抓了。

  年初五這一天,百姓認為不該走親串友,應當在家呆著。可是乍一聽說這個消息,大清各地的百姓忘記年俗,紛紛走到交好的親戚鄰居家中打聽到底怎麼回事,鹽是不是要漲價?

  京中百姓不吃米可以吃麵,沒有米麵還有番薯、玉米和地蛋可以果腹,除非京城發生大動亂,不然絕不會餓肚子。

  如此關心鹽價,除了十斤米也換不到一斤鹽以外,還因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鹽。可是人若是三天不吃鹽,會感到渾身無力,幹活都使不上勁,所以才這麼著急。

  胤禛怕路上出現什麼變故,命弘晏和弘暉走海路,直接到天津衛下船入京。以致於跟鹽商和巡鹽使牽連頗深的京官收到消息後,在半路上各個官道和驛站布下天羅地網,愣是沒堵到人。

  胤禛正是防著怕被連累的京官殺人滅口,在呈給胤礽的奏摺上,才請求胤礽先瞞著鹽商被查的消息。

  胤礽得知是弘晏和弘暉看押犯人,便瞞個十天,估摸著涉案的朝中大員收到從揚州送來的消息,弘晏一行也到海上,就使人把揚州鹽商出事的消息放出去。正因如此,才能在短短半天之內傳遍大街小巷。

  江南各地商人聽到這個消息,和老百姓的反應截然不同,而是關心的是朝廷接下來會選哪些人接替那些人。

  常人說鹽這個行當暴利,怎麼個暴利法?打比方,揚州各鹽商一年交給朝廷的鹽稅六百萬銀兩,那麼落到他們兜里的只會比六百萬多,比京城日進斗金的堂堂雜貨店還賺錢。

  雜貨店還要到大清各地挑貨,而鹽商只需打通上下關係就可以在家中收錢。若是再勾結賣私鹽的商人,那真是比朝廷還有錢。

  一個鹽商倒下,就有十個乃至百人盯著他的賣鹽權。百姓因為鹽價而睡不著的時候,揚州各地商人都在找關係,試圖跟胤禛身邊的人搭上話。

  可惜啊,揚州商人不了解大清雍親王。這位生來就不知道什麼是情面。他但凡能說幾句軟話,也不會跟德太妃鬧得跟仇人死的。雖然母子間的事是德太妃不對在先。

  胤礽派胤禛去揚州,正是看中胤禛鐵面無私這一點。

  揚州商人碰了一鼻子灰,鹽商、巡鹽使和鹽運使也被送到京城。胤礽怕夜長夢多,到達京城當天,就命都察院和大理寺一起審案。

  弘晏和弘暉旁聽。除了讓這對堂兄弟學學審案,還有震懾之意。免得有人說情,影響審案經過。

  胤禛起先查抄鹽商時已臨近年關,有那外出的鹽商此時也回家了。弘晏和弘曜帶領衙役抓人時,是一抓一個準。不過,抓人時也只抓壯丁,老弱婦孺一個沒碰。

  待嫌犯家中被搬空,宅子查封,老弱婦孺被趕出來,揚州百姓見她們連頭髮都沒亂,好不容易生出來的同情心也因此消失殆盡。

  正因胤禛一行人的行動乾脆又不猖狂,衙役和士兵抓了幾十位男丁,也沒在城中引起慌亂。百姓面對面無表情的差役也不覺得可怕。

  每當知府衙門有大批衙役出來,不擔心鹽價的城中富戶還跟上去看熱鬧。

  二月十日,涉案的京官入獄,揚州城多出三家賣鹽的鋪子。新鋪子賣的鹽比以前的鹽便宜,百姓奔走相告——趕緊去買鹽,過了今天沒明天了。

  二月十一日,三家鋪子一開門,裡面的鹽就被搶買空。

  揚州商人們正準備打聽三家鋪子的來歷,人還沒派出去,得知鋪子空了,又是無語又是想笑。

  翌日傍晚,等著看熱鬧的揚州商人們傻眼,運河邊又來三艘鹽船,三家鋪子被塞的滿滿的,價錢還跟昨兒開業第一天一模一樣。

  瞧著便宜屯了十幾斤鹽的普通老百姓也傻眼,紛紛問掌柜和夥計,鋪子裡的鹽以後是不是都這個價。

  掌柜想也沒想,就說等以後天氣暖和,路上好走了,鹽會比現在便宜。

  “便宜”兩個字一出,囤鹽的百姓後悔不迭。

  二月十三日,大理寺開堂審理涉案的京官時,揚州百姓挑著食鹽到新開的三家鹽鋪子附近賣鹽。而他們的鹽自然是前天囤的鹽。

  掌柜見狀,非但沒攔著,瞧著外面風大,還把門打開請百姓進屋賣鹽。

  鹽不准私下買賣,可是百姓怕囤的鹽融化了,就跟來買鹽的人以物換物。以致於三家鋪子到了晚上總共沒賣出去一百斤鹽。

  掌柜不著急,夥計趴在櫃檯上打瞌睡,可把一群看熱鬧的人看的一愣一愣,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三家鋪子到底什麼路數。

  三家鋪子裡的鹽其實並不多,每家鋪子只有三五百斤,其他的袋子裡都是白花花的大米和黃橙橙的小米。

  胤禛怕揚州缺鹽,倒賣私鹽的人趁機斂財,才這麼著急開三家鋪子,在百姓買鹽的時候,要買多少賣多少,隨後又運來三船鹽暗示城中百姓,不用慌,鹽要多少有多少,來穩定民心,也斷了私鹽販子的念頭。

  百姓不搶鹽了,胤禛就給胤峨寫信,命胤峨送鹽。

  胤峨親自前往同意由朝廷接管的鹽場拉鹽。

  二月下旬,揚州又來兩船鹽,將信將疑的商人也不得不相信鹽鋪子裡的掌柜和夥計的說辭,鹽以後會越來越便宜。

  三月中,供給江、浙、安徽、山東和河南五地的鹽場都同意朝廷接管,胤禛使人貼出告示,打三月十八日起,食鹽不再官營。

  消息一出,四方譁然。從漢朝到如今,將近兩千年,鹽一直由官營,怎麼可能說取消就取消?沒有任何人相信。

  隨後,揚州知府又對外公布自由買賣食鹽的要求。百姓看到第一個要求便是所有鹽商都得去官府登記,第二便是賣的鹽只能是朝廷規定那幾家鹽場。若被查到鹽來自私人鹽場,所有鹽和家產充公。揚州百姓頓時相信,平頭老百姓也可以開鋪子賣鹽。

  手裡屯著大批私鹽的鹽販子依然不願相信,可是胤禛並沒有給他們過多時間考慮,四月中就對外放出消息,兩廣地區用的鹽是來自南海,而且南海的鹽比東海邊產的鹽便宜。

  康熙此時也知道一走大半年,過年都不回來陪他這個老父親的兒子們都幹什麼去了。

  第225章 敗家皇帝

  胤禛等人一直不回來, 康熙很想找胤礽問個究竟, 可每當話到嘴邊, 倔強的太上皇就開始猶豫,然後就猶豫到弘晏回來。

  弘晏去慈寧宮給康熙請安時,康熙問胤禛在江南忙什麼, 弘晏說那邊鹽稅缺口大, 他四叔忙著查鹽商。

  這件事康熙已經知道, 他做夢也想不到胤禛這次是把大鹽商連根拔起,便問他的其他兒子在做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