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頁
胤禛:“若是濱海百姓私自曬鹽賣給鹽商呢?”
“運鹽使司改為鹽監司,監察來歷不明的食鹽。”胤礽道,“如今的鹽井多是百姓所有,全部轉為官家就必須給他們很大一筆銀子,撐不到明年夏收國庫就會空,你到江南務必多查幾個鹽商填充國庫。”
胤禛皺眉:“全部買過來?沒有這個必要吧。”
“不是全買。”胤礽道,“你嫂子的雜貨店給了朕啟發,和鹽場主共同製鹽,所得收益朝廷拿六成,鹽場拿四成,給他們的那筆銀子算是參與的錢。到時候朝廷只需派一兩個官員過去就行,怎麼製鹽由鹽場說的算。”
胤禛好奇:“當地所有鹽商聯合一起囤鹽呢?這種事時有發生。”
“以前鹽運上下一氣,改了之後鹽商會增多,囤鹽的事情不會發生,倒有可能散布流言讓百姓多買鹽。”胤礽道,“不過有鹽監司呢。”
胤禛忍不住嘖一聲:“您全都想好了?皇兄,臣弟再提醒您最後一件事,真按您說的這麼做,鹽稅會少很多。”
“那你想想京城現如今有幾家鹽商。一旦朝廷放開,京城賣鹽的鋪子至少會翻一番。”胤礽道,“鹽場到鹽商,沒了中間人和官府賺差價,鹽便宜了,百姓捨得吃鹽,賣出去的鹽多了,鹽稅自然會增多。朕命你去江南,只因揚州鹽稅占整個大清鹽稅六成左右,江南整改妥當,其他地方命巡查御史過去就能辦妥。”
胤禛:“您說這麼多,想來早就寫好章程,給臣弟吧。”
“雍親王稍等,奴才去給您拿。”霍林打開多寶閣下面的盒子,拿出一疊紙遞給胤禛。
胤礽:“朕原本打算再過一遍,沒想到你提前說起這事,寫的比較籠統。你到了揚州首先查帳,鹽監司由揚州知府也就是孫嘉淦管轄。
“此事外臣不知,除了朕宮裡的幾個奴才,只有咱們兄弟知曉。待老十跟鹽場談妥,給你去信了,你再對外公布揚州食鹽自由買賣。這是聖旨。到了揚州別著急,朕給你兩年時間。最重要的一點,保護好自己和朕的兩個嫡子。”
胤禛左手拿著胤礽寫的章程,右手拿著聖旨:“最多半年。”
“別逞能。”胤礽道,“朕命你帶弘晏和弘曜過去,便是想你趁機好好教教他們。你一到江南就來個大開殺戒,能教到他們什麼?把弘暉教你的跟你一樣,一言不合就殺?”
胤禛抿抿嘴:“臣弟謹記,儘量不跟鹽商起衝突。”
“對了,朕差點忘了。”胤礽道,“收到老十的信之後買幾間鋪子,專賣食鹽,省得揚州百姓怕大鹽商,不敢開鋪子賣鹽。待揚州城中賣鹽的多了,鋪子想開就繼續,嫌不賺錢就關上。”
胤禛如今有錢,三四間鋪面對他來說是個小錢:“臣弟告退。”
鹽稅乃國庫主要稅收之一,胤禛料定康熙不會同意放開“食鹽官營”,出發前一天向康熙辭行時只說江南鹽稅缺的多,胤礽命他前往江南查看。
康熙去年看戶部的帳冊時也看到鹽課不對,不疑有他,“就你自己去?”
胤禛莫名有個不好的預感,沒時間細想,就說:“弘晏、弘曜和弘暉跟兒臣一起去。”
“你大哥、三哥和你五弟家的幾個小子都不小了,帶他們一塊出去長長見識。”康熙道。
胤禛臉色微變,萬分後悔來給他爹請安:“汗阿瑪,大哥家的和三哥家的沒問題,五弟的嫡子才十來歲,不太適合。”
康熙仔細一想:“對,是朕忘了。老五家的那幾個大小子都是側福晉和庶福晉生的。”
“是的。”胤禛道,“汗阿瑪若是沒事,兒臣就先回去查查行李有沒有收拾妥當,明兒一早啟程。”
康熙擺擺手:“別急。你十七弟——”
“十七弟不在京城,皇兄好像交給他一件挺要緊的事,前天走的。”胤禛故意問,“十七弟走之前沒跟您說?”
康熙張了張嘴:“真的?!”
“同行的還有十五弟。”胤禛知道胤礽命他倆幹什麼去,他倆走之前沒說估計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或者是怕說漏嘴,“十弟、十一弟和十二弟也不在京城,也是出去辦什麼事了。”
第224章 鐵面無私
康熙白眼一翻, 整個人往後倒。胤禛連忙向前, 拍拍他的胸口, 給他順順氣:“汗阿瑪彆氣,他們沒來向您辭行,估計是去做什麼隱秘的事。”
“什麼事——”康熙深吸一口氣, “什麼事用得著瞞朕?!”
胤禛:“皇上二哥安排的事, 兒臣即便想知道也不好打聽。不如兒臣去找皇上二哥過來, 您親自問他。”
“快去!”康熙催促道。
胤禛:“兒臣這就去。梁九功,王以誠,還有你們, 照看好汗阿瑪。”
康熙望著胤禛的背影, 感覺他一點也不著急, 不禁皺眉:“梁九功, 你說老四剛才是不是故意的?”
“故意?”梁九功下意識搖頭,“四爺沒這麼大膽子。”
康熙擺手:“剛才老四臉上閃過不耐煩。別人心裡有氣不敢故意氣朕,老四敢。別忘了,當年德妃說他大了無需照看, 老四個犟種當時就說, 他長大了,也可以出宮住了。那時才十來歲就敢那樣說, 敢故意氣朕一點也不奇怪。”
“那您知道四爺是故意的,就別生氣了。”梁九功道, “皇上沒告訴您, 估計怕您擔心。”
康熙冷笑:“怕朕攔著他還差不多。不信?待會兒皇帝過來朕問問他。”
一炷香後, 胤礽才從乾清宮過來。而胤礽進了慈寧宮,還未說話先咳嗽。康熙頓時顧不得“興師問罪”,關心道:“有沒有宣太醫?”
“小小的傷風,無礙。”胤礽問,“四弟說汗阿瑪找朕,還跟朕說有要事,出什麼事了?”
康熙噎了一下,“別聽老四胡說,不是什麼大事。朕聽說十七不在京城,好奇他去哪兒了。”
“十七弟去南海了。”胤礽道,“年後才能回來。”
康熙張嘴想問去南海做什麼,瞧著胤礽不太想說,逼著他說出來,胤礽心裡也不大痛快,於是就沒問,而是叫胤礽回去歇息。
和平四年,大年三十,皇宮家宴,十幾個親王少了近一半,皇子和皇侄也少了好幾個。康熙興致不高,胤礽也沒了讓小太子去逗康熙開心的興致。
沉悶的皇家家宴結束,大清臣民迎來和平五年。
胤礽登基的第五個年頭,京城百姓的生活和康熙主政時沒多大差別,真要說點什麼,便是自打皇帝的兄弟入主各衙門,貪官明顯少了,各衙門的官員做事認真了。順天府和大理寺審理案件用時也短了,有時甚至一天就能結案。
可是除了這一點,百姓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好處。至於某些地方不加賦,某些地方賦稅低,百姓認為和平帝效仿康熙帝。畢竟當年湖廣百姓遷往四川時,朝廷曾下詔,移民墾荒地,五年起才徵稅。滋生人口,永不加賦。
“運鹽使司改為鹽監司,監察來歷不明的食鹽。”胤礽道,“如今的鹽井多是百姓所有,全部轉為官家就必須給他們很大一筆銀子,撐不到明年夏收國庫就會空,你到江南務必多查幾個鹽商填充國庫。”
胤禛皺眉:“全部買過來?沒有這個必要吧。”
“不是全買。”胤礽道,“你嫂子的雜貨店給了朕啟發,和鹽場主共同製鹽,所得收益朝廷拿六成,鹽場拿四成,給他們的那筆銀子算是參與的錢。到時候朝廷只需派一兩個官員過去就行,怎麼製鹽由鹽場說的算。”
胤禛好奇:“當地所有鹽商聯合一起囤鹽呢?這種事時有發生。”
“以前鹽運上下一氣,改了之後鹽商會增多,囤鹽的事情不會發生,倒有可能散布流言讓百姓多買鹽。”胤礽道,“不過有鹽監司呢。”
胤禛忍不住嘖一聲:“您全都想好了?皇兄,臣弟再提醒您最後一件事,真按您說的這麼做,鹽稅會少很多。”
“那你想想京城現如今有幾家鹽商。一旦朝廷放開,京城賣鹽的鋪子至少會翻一番。”胤礽道,“鹽場到鹽商,沒了中間人和官府賺差價,鹽便宜了,百姓捨得吃鹽,賣出去的鹽多了,鹽稅自然會增多。朕命你去江南,只因揚州鹽稅占整個大清鹽稅六成左右,江南整改妥當,其他地方命巡查御史過去就能辦妥。”
胤禛:“您說這麼多,想來早就寫好章程,給臣弟吧。”
“雍親王稍等,奴才去給您拿。”霍林打開多寶閣下面的盒子,拿出一疊紙遞給胤禛。
胤礽:“朕原本打算再過一遍,沒想到你提前說起這事,寫的比較籠統。你到了揚州首先查帳,鹽監司由揚州知府也就是孫嘉淦管轄。
“此事外臣不知,除了朕宮裡的幾個奴才,只有咱們兄弟知曉。待老十跟鹽場談妥,給你去信了,你再對外公布揚州食鹽自由買賣。這是聖旨。到了揚州別著急,朕給你兩年時間。最重要的一點,保護好自己和朕的兩個嫡子。”
胤禛左手拿著胤礽寫的章程,右手拿著聖旨:“最多半年。”
“別逞能。”胤礽道,“朕命你帶弘晏和弘曜過去,便是想你趁機好好教教他們。你一到江南就來個大開殺戒,能教到他們什麼?把弘暉教你的跟你一樣,一言不合就殺?”
胤禛抿抿嘴:“臣弟謹記,儘量不跟鹽商起衝突。”
“對了,朕差點忘了。”胤礽道,“收到老十的信之後買幾間鋪子,專賣食鹽,省得揚州百姓怕大鹽商,不敢開鋪子賣鹽。待揚州城中賣鹽的多了,鋪子想開就繼續,嫌不賺錢就關上。”
胤禛如今有錢,三四間鋪面對他來說是個小錢:“臣弟告退。”
鹽稅乃國庫主要稅收之一,胤禛料定康熙不會同意放開“食鹽官營”,出發前一天向康熙辭行時只說江南鹽稅缺的多,胤礽命他前往江南查看。
康熙去年看戶部的帳冊時也看到鹽課不對,不疑有他,“就你自己去?”
胤禛莫名有個不好的預感,沒時間細想,就說:“弘晏、弘曜和弘暉跟兒臣一起去。”
“你大哥、三哥和你五弟家的幾個小子都不小了,帶他們一塊出去長長見識。”康熙道。
胤禛臉色微變,萬分後悔來給他爹請安:“汗阿瑪,大哥家的和三哥家的沒問題,五弟的嫡子才十來歲,不太適合。”
康熙仔細一想:“對,是朕忘了。老五家的那幾個大小子都是側福晉和庶福晉生的。”
“是的。”胤禛道,“汗阿瑪若是沒事,兒臣就先回去查查行李有沒有收拾妥當,明兒一早啟程。”
康熙擺擺手:“別急。你十七弟——”
“十七弟不在京城,皇兄好像交給他一件挺要緊的事,前天走的。”胤禛故意問,“十七弟走之前沒跟您說?”
康熙張了張嘴:“真的?!”
“同行的還有十五弟。”胤禛知道胤礽命他倆幹什麼去,他倆走之前沒說估計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或者是怕說漏嘴,“十弟、十一弟和十二弟也不在京城,也是出去辦什麼事了。”
第224章 鐵面無私
康熙白眼一翻, 整個人往後倒。胤禛連忙向前, 拍拍他的胸口, 給他順順氣:“汗阿瑪彆氣,他們沒來向您辭行,估計是去做什麼隱秘的事。”
“什麼事——”康熙深吸一口氣, “什麼事用得著瞞朕?!”
胤禛:“皇上二哥安排的事, 兒臣即便想知道也不好打聽。不如兒臣去找皇上二哥過來, 您親自問他。”
“快去!”康熙催促道。
胤禛:“兒臣這就去。梁九功,王以誠,還有你們, 照看好汗阿瑪。”
康熙望著胤禛的背影, 感覺他一點也不著急, 不禁皺眉:“梁九功, 你說老四剛才是不是故意的?”
“故意?”梁九功下意識搖頭,“四爺沒這麼大膽子。”
康熙擺手:“剛才老四臉上閃過不耐煩。別人心裡有氣不敢故意氣朕,老四敢。別忘了,當年德妃說他大了無需照看, 老四個犟種當時就說, 他長大了,也可以出宮住了。那時才十來歲就敢那樣說, 敢故意氣朕一點也不奇怪。”
“那您知道四爺是故意的,就別生氣了。”梁九功道, “皇上沒告訴您, 估計怕您擔心。”
康熙冷笑:“怕朕攔著他還差不多。不信?待會兒皇帝過來朕問問他。”
一炷香後, 胤礽才從乾清宮過來。而胤礽進了慈寧宮,還未說話先咳嗽。康熙頓時顧不得“興師問罪”,關心道:“有沒有宣太醫?”
“小小的傷風,無礙。”胤礽問,“四弟說汗阿瑪找朕,還跟朕說有要事,出什麼事了?”
康熙噎了一下,“別聽老四胡說,不是什麼大事。朕聽說十七不在京城,好奇他去哪兒了。”
“十七弟去南海了。”胤礽道,“年後才能回來。”
康熙張嘴想問去南海做什麼,瞧著胤礽不太想說,逼著他說出來,胤礽心裡也不大痛快,於是就沒問,而是叫胤礽回去歇息。
和平四年,大年三十,皇宮家宴,十幾個親王少了近一半,皇子和皇侄也少了好幾個。康熙興致不高,胤礽也沒了讓小太子去逗康熙開心的興致。
沉悶的皇家家宴結束,大清臣民迎來和平五年。
胤礽登基的第五個年頭,京城百姓的生活和康熙主政時沒多大差別,真要說點什麼,便是自打皇帝的兄弟入主各衙門,貪官明顯少了,各衙門的官員做事認真了。順天府和大理寺審理案件用時也短了,有時甚至一天就能結案。
可是除了這一點,百姓並沒有得到什麼實際好處。至於某些地方不加賦,某些地方賦稅低,百姓認為和平帝效仿康熙帝。畢竟當年湖廣百姓遷往四川時,朝廷曾下詔,移民墾荒地,五年起才徵稅。滋生人口,永不加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