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頁
皇帝的「奪情」,其實就是減少居喪期間的哀痛之情。
也就是說,你守孝三年,如果皇帝下了聖旨奪情的話,你可能就需要守孝三十天就行了。
奪情也叫奪情起復,是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只是不參加吉禮而已。
奪情很少見,因為這是對孝道的一種奪取方式,但時常發生在戰場的將士身上,丁憂制度不應用在戰場上面。
古人稱「金革之事不避」,意思是百善孝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盡忠。
但是張天師又不是大將軍,還能奪情?
在古代,為了因應各種局勢,在唐代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奪情制度,「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但在唐玄宗後奪情已較少見。
明朝時的奪情有明文規定,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明英宗正統七年下令,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
明代文官奪情起復者大多是閣臣、尚書、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
有些人貪圖官位權力或是為工作考慮,便用各種手段,謀求奪情。
但古代的孝道不是鬧著玩的,無論哪一種方式的奪情,都會涉及倫理綱常,甚至遭到攻擊。
明朝名臣張居正的奪情,就成為他一生的污點和政治生涯的一個拐點,成了他身後被眾多政敵攻擊的把柄。
到了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入關,滿人坐了江山,為了不讓天下的漢人百姓們說他們滿人不懂禮義廉恥,滿族的皇帝們更是嚴格的要求自己。
同時也嚴格的要求大臣們。
在一些禮儀方面,簡直是精益求精。
都說「滿人禮多」,其實都是病態的要求自己,必須去遵守那些所謂的「規矩」。
說白了,奪情就是剝奪人之常情的意思。
古時官員遭父母喪,須去職在家守孝,這叫丁憂。
但朝廷對大臣要員,也不可或離,怎麼辦呢?就命其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或守制未滿期而應朝廷之召出而任職,亦稱奪情起復。
可關鍵是,繼任的這位張錫麟天師,乃是張繼宗的嫡長子,繼承天師道統,執位天師乃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是這位繼位的天師他才十二歲啊!
過了年才十三歲,還是個小少年,正在讀他太爺爺所著的《三教同途論》以及《金丹辨惑論》和《浴梧詩集》。
看到這位「天師」之後,來人也傻眼了!
他以為繼任的天師起碼也得是個成年人了,結果是個十三歲的小少年,這能幹什麼啊?
高高興興的來,垂頭喪氣的走了。
儘管張家給了不少的程儀,都高興不起來。
回到京城之後,也不知道京城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好麼,皇家各種不順利,政局動盪不安,每天在菜市口都有人被砍頭。
等到三年過後,這位少年天師要進京請封的時候,突然又病倒了,先是出水痘,然後是天花,再然後還受傷了,一拖就是五年多,一直到雍正登基成為皇帝。
京中張家子弟傳回消息,請天師進京,張氏一族才知道京里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敗家子偷盜的東西,他們知道是什麼,但是沒想到啊,他倒霉的將外面的那層帛金給扯掉了!
帛金是一個漢語詞語,最早指的是葬禮上送的禮金。
源於以前人們生活不富裕,親友家裡發喪,出席喪禮的都會送些數目為單的錢,幫補一下親友辦喪事支出,除了是對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實實際際地幫助一下在生的人。
這筆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錢是為「帛金」。
「帛」是絲織品的總稱,絲織品在古時是貴重物,「財帛」之意就泛指金錢。
在漢朝的時候,以物易物的時候多,花「錢」的時候少,而且那個時候,自家婦人們織就的絲帛也可以當錢花。
而在古代,誰家有喪事要辦的話,拿一匹白色的絲帛去,也可以當做送的是錢來看待。
所以那四方輪迴妖骨罐的外面,最初是纏著一圈金色的帛金,以示天師對大妖的尊重。
你雖然死了,但是我依然記得你。
就是這個意思。
那個時代,金色的帛金,可是很值錢的,且裡頭還摻了金絲繡線,這東西只有皇帝許可之後,才能使用。
但是一千多年了啊!
就算是用金絲織就的帛金,到了現在也是黯然失色了的,當時那敗家子拿走的時候,就沒細看,一門心思趕路,回到家裡又恰逢過年,就開始忙了起來,也沒太細看那寶貝。
古代人過節就真的是過很久,從小年開始就過節了,一直到二月二,啃完豬頭肉才算完。
可是康熙皇帝是三月十八的生日啊,按照古代的規矩,從三月十五開始就正式過萬壽節了。
皇帝的生日就叫「萬壽節」,皇后的生日叫「千秋節」。
過完年可就開始準備了,忙忙乎乎了近一個月才忙活完,這個時候就開始有臣子往宮裡頭送東西了。
要是同一天送的話,估計排隊的人很多,多耽誤事兒啊?
所以提前就有人往宮裡頭送禮了,何況不只是滿朝的文武百官,還有遠道而來的屬國,尤其是草原部落多如繁星,他們也來湊熱鬧,就算是一天接待三十個部落吧,那禮物也需要清點,這都要時間!
也就是說,你守孝三年,如果皇帝下了聖旨奪情的話,你可能就需要守孝三十天就行了。
奪情也叫奪情起復,是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只是不參加吉禮而已。
奪情很少見,因為這是對孝道的一種奪取方式,但時常發生在戰場的將士身上,丁憂制度不應用在戰場上面。
古人稱「金革之事不避」,意思是百善孝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盡忠。
但是張天師又不是大將軍,還能奪情?
在古代,為了因應各種局勢,在唐代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奪情制度,「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但在唐玄宗後奪情已較少見。
明朝時的奪情有明文規定,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保奏奪情起復。明英宗正統七年下令,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
明代文官奪情起復者大多是閣臣、尚書、侍郎等一些政治人物。
有些人貪圖官位權力或是為工作考慮,便用各種手段,謀求奪情。
但古代的孝道不是鬧著玩的,無論哪一種方式的奪情,都會涉及倫理綱常,甚至遭到攻擊。
明朝名臣張居正的奪情,就成為他一生的污點和政治生涯的一個拐點,成了他身後被眾多政敵攻擊的把柄。
到了清朝,因為是少數民族入關,滿人坐了江山,為了不讓天下的漢人百姓們說他們滿人不懂禮義廉恥,滿族的皇帝們更是嚴格的要求自己。
同時也嚴格的要求大臣們。
在一些禮儀方面,簡直是精益求精。
都說「滿人禮多」,其實都是病態的要求自己,必須去遵守那些所謂的「規矩」。
說白了,奪情就是剝奪人之常情的意思。
古時官員遭父母喪,須去職在家守孝,這叫丁憂。
但朝廷對大臣要員,也不可或離,怎麼辦呢?就命其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或守制未滿期而應朝廷之召出而任職,亦稱奪情起復。
可關鍵是,繼任的這位張錫麟天師,乃是張繼宗的嫡長子,繼承天師道統,執位天師乃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但是這位繼位的天師他才十二歲啊!
過了年才十三歲,還是個小少年,正在讀他太爺爺所著的《三教同途論》以及《金丹辨惑論》和《浴梧詩集》。
看到這位「天師」之後,來人也傻眼了!
他以為繼任的天師起碼也得是個成年人了,結果是個十三歲的小少年,這能幹什麼啊?
高高興興的來,垂頭喪氣的走了。
儘管張家給了不少的程儀,都高興不起來。
回到京城之後,也不知道京城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好麼,皇家各種不順利,政局動盪不安,每天在菜市口都有人被砍頭。
等到三年過後,這位少年天師要進京請封的時候,突然又病倒了,先是出水痘,然後是天花,再然後還受傷了,一拖就是五年多,一直到雍正登基成為皇帝。
京中張家子弟傳回消息,請天師進京,張氏一族才知道京里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敗家子偷盜的東西,他們知道是什麼,但是沒想到啊,他倒霉的將外面的那層帛金給扯掉了!
帛金是一個漢語詞語,最早指的是葬禮上送的禮金。
源於以前人們生活不富裕,親友家裡發喪,出席喪禮的都會送些數目為單的錢,幫補一下親友辦喪事支出,除了是對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實實際際地幫助一下在生的人。
這筆放在白信封入面的錢是為「帛金」。
「帛」是絲織品的總稱,絲織品在古時是貴重物,「財帛」之意就泛指金錢。
在漢朝的時候,以物易物的時候多,花「錢」的時候少,而且那個時候,自家婦人們織就的絲帛也可以當錢花。
而在古代,誰家有喪事要辦的話,拿一匹白色的絲帛去,也可以當做送的是錢來看待。
所以那四方輪迴妖骨罐的外面,最初是纏著一圈金色的帛金,以示天師對大妖的尊重。
你雖然死了,但是我依然記得你。
就是這個意思。
那個時代,金色的帛金,可是很值錢的,且裡頭還摻了金絲繡線,這東西只有皇帝許可之後,才能使用。
但是一千多年了啊!
就算是用金絲織就的帛金,到了現在也是黯然失色了的,當時那敗家子拿走的時候,就沒細看,一門心思趕路,回到家裡又恰逢過年,就開始忙了起來,也沒太細看那寶貝。
古代人過節就真的是過很久,從小年開始就過節了,一直到二月二,啃完豬頭肉才算完。
可是康熙皇帝是三月十八的生日啊,按照古代的規矩,從三月十五開始就正式過萬壽節了。
皇帝的生日就叫「萬壽節」,皇后的生日叫「千秋節」。
過完年可就開始準備了,忙忙乎乎了近一個月才忙活完,這個時候就開始有臣子往宮裡頭送東西了。
要是同一天送的話,估計排隊的人很多,多耽誤事兒啊?
所以提前就有人往宮裡頭送禮了,何況不只是滿朝的文武百官,還有遠道而來的屬國,尤其是草原部落多如繁星,他們也來湊熱鬧,就算是一天接待三十個部落吧,那禮物也需要清點,這都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