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這位大漢天子親自書寫的「封」字,哪個妖敢破?

  這一封印就是上千年,裡頭的妖魂都要消散了好麼!

  可就在這個時候,有了轉機!

  首先就是這個時候過了上千年,漢朝的東西,哪怕是一個粗陶的飯碗呢,那都是古董了好麼。

  而鎮宮幾經變遷,一直到明末清初,滿人入關。

  成了這錦繡江山的主宰者,而且滿人信奉的是薩滿。

  後來又信奉佛教,佛教各種分支也都興盛起來,而此時,作為漢人傳統信仰的道門卻式微了,被迫蟄伏了起來。

  不過傳承千年的道門到底是底蘊深厚,滿人也不可能對他們怎麼樣,只能放置不管。

  隨便封個官名,掛靠在欽天監里就行了。

  但是事實所迫,龍虎山的張家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吧?

  尤其是在康熙朝,為了讓道門能延續下去,龍虎山張家不少子弟入朝為官,掛在欽天監里任職。

  後來在康熙除掉鰲拜,平了三番之後,這位張家的子弟也成了欽天監的監正,也就是這一部的最高長官。

  投影儀上的記載,寫到這裡的時候,就改成了普通的繁體字。

  已經很有近現代繁體字的樣子了。

  這樣的變化,非常潛移默化,而且很有代入感。

  而當時的張家出了個欽天監,倒也沒人覺得奇怪,畢竟那可是傳承了千年的漢嗣天師府啊!

  嗣漢天師府之名,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冊封東漢張陵第三十六代傳人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

  雖然同樣都是少數民族的皇帝冊封,可元朝完蛋了,清朝也同樣是少數民族所組建的朝廷。

  當時的天師乃是張繼宗。

  這位天師字善述,號碧城,乃是天師道第五十四代掌門。

  不過他的繼承非常具有傳奇色彩。

  「張繼宗兩歲就繼任了天師掌門,由其叔張洪偕攝理教務。後來張繼宗十八歲的時候,成年了,按照規矩,需要入京覲見康熙帝。只是那個時候突然有傳言說有人要爭奪張天師之位。估計就是當時康熙帝的手段吧,他令張繼宗與其人分壇禱雨分別真假,結果張繼宗獲勝。」小天師道:「這下子,康熙皇帝沒辦法了,只能承認他是正統。」

  「不錯,據《補天師世家》載,康熙二十年的時候,這位少年天師襲爵入覲,上命禱雨,靈驗,賜御書碧城額以為號。康熙三十三年奉詔進香五嶽,在汴京等地,以鐵符鎮水。三十五年上賜干坤玉劍。四十二年誥授光祿大夫。四十六年賜第京師,五十二年賜帑銀重修龍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覲京師,行至揚州瓊花觀而羽化,享年四十八。」作為天師道如今的天師,張掌門對於自家的家譜那記得不是一般的清楚:「一般我天師道的掌教真人都是長壽的,最短也是要活個六七十歲,都是八十以上才會去世,活超過一百的都不少見,只有這位先祖,大概是當時的環境使然,他老人家不到半百之齡就溘然長逝,能跟他老人家一樣的就是宋時的張繼先天師,國家薄弱,先生三十六歲就歸天了。」

  天師道的掌門的確都是長壽之人。

  從世襲的家譜上可以看到,一般都是八十幾歲、九十幾歲才去世,且多數都是無疾而終。

  「他不遺憾。」小天師卻道:「張繼先建了上清正一宮與天師府,他是操心勞力過多,才會英年早逝。」

  「是,是。」張掌門對於小天師的話很是信服。

  獨孤浩炎卻有些疑問:「張繼宗跟張繼先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他們倆的名字很像是兄弟啊。」

  「這上面說,張繼宗當年可是在京中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視,並且親封為正一天師、正一品的散階光祿大夫。」小夏秘書終於有看得懂的文字了,於是他就念了出來。

  「高官啊!」眾人紛紛羨慕了一下。

  要知道,古代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

  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

  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

  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

  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就算是散階,那也是正一品的散階。

  要知道,清朝的正一品官,每年有俸銀一百八十兩,加祿米九十石呢。

  換算成現在的斤數,可有一萬四千多斤呢!

  就算是都帶殼兒吧,那起碼也能出一萬斤的米吧?

  由不得大家不羨慕啊!

  加上他們都是幹這一行的,古代應該更好混,誰家想請大師們去辦個法事,起個科儀什麼的,都要給錢糧的。

  「是啊,高官,但是沒修個好親戚。」小天師往下看:「他的堂侄子就是在朝為官的張氏子弟之一,後來在他的喪禮上,哭暈了過去,然後……嗯?」

  眾人看到後面的記載,一個個都無語了!

  獨孤浩炎更是沒忍住,一下子笑了出來!

  原來後面記載著:其實這位侄子是裝的!

  他回來是為了康熙帝的六十大壽,康熙八歲登記,康熙五十二年,那可不正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壽麼。

  這張家子弟在朝為官久了,就沾染上了一些官場的惡俗,但是張氏一族以天師為尊,他一個欽天監監正,回家還得給頭上的各種天師和長輩們磕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