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新光(New Light, www.newlightindia.org):娥米·芭蘇主持的組織,在印度加爾各答幫助妓女及她們的孩子;歡迎志願者。

  ◇探路者國際(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www.pathfind.org):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支持生育健康。

  ◇國際人口服務(Popula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www.psi.org):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致力於生育健康領域的私營機構。

  ◇支持女性(Pro Mujer, www.promujer.org):通過小額金融和商業訓練支持拉丁美洲的婦女。

  ◇自雇婦女協會(Self 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SEWA, www.sewa.org):協助印度貧窮婦女自行創業的龐大聯盟;接受義工。

  ◇希望共享國際組織(Shared Hope International, www.sharedhope.org):在全球打擊性交易。

  ◇索瑪麗·曼基金會(Somaly Mam Foundation, www.somaly.org):由一名小時候遭拐賣的女性領導,在柬埔寨打擊性奴役。

  ◇托斯坦(Tostan, www.tostan.org):在非洲與當地部族村莊溝通外陰切除議題最為成功的組織;接受實習生。

  ◇生命之聲(Vital Voices, www.vitalvoices.org):在許多國家支持女權,在打擊人口拐賣方面特別活躍。

  ◇白絲帶安全孕產聯盟(White Ribbon Alliance for Safe Motherhood, www.whiteribbonalliance.org):發起全球對抗孕產婦死亡的運動。

  ◇國際婦女互助(Women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www.womenforwomen.org):成立網絡平台,讓女性贊助人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窮困婦女。

  ◇國際婦女運動(Women'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www.womenscampaigninternational.org):致力於提升全球婦女參與政治的程度及民主進程。

  ◇女性尊嚴計劃(Women's Dignity Project, www.womensdignity.org):由一位美國女性成立,促進坦尚尼亞的產婦陰道瘺管修復工作。

  ◇女性學習夥伴計劃(Women's Learning Partnership, www.learningpartnership.org):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女性領導及權益。

  ◇女性難民委員會(Women's Refugee commission, www.womensrefugeecommission.org):隸屬於國際救援委員會,注重婦女兒童及難民。

  ◇女性世界銀行(Women's World Banking, www.womensworldbanking.org):支持全球協助婦女的小額金融機構。

  ◇世界女性成功組織(Women Thrive Worldwide, www.womenthrive.org):國際倡議團體,援助對象主要是貧窮國家婦女。

  ◇世界瘺管基金會(Worldwide Fistula Fund, www.world widefistulafund.org):致力於改善孕產婦健康,目前在尼日興建瘺管醫院。

  致謝

  本書得以付梓,稿源主要來自我們夫婦幾年來共同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報導,對協助報導順利進行的有緣人,我們皆深懷感激;包括發行人阿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他邀請尼可撰寫專欄,而且與家族成員一道,不惜血本地支持《紐約時報》報導全世界的重要新聞。

  近年來,我們看到其他新聞組織由於擔心後果而不願報導國際新聞,想到自己作為蘇茲貝格家族報社的一份子,我們備感欣慰之餘,也與有榮焉。比起季度盈利,他們更堅定地信守和致力於自己的使命。對此每一個真正關心新聞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激。在《紐約時報》,我們要特別感謝比爾·凱勒(Bill Keller)、蓋爾·柯林斯(Gail Collins),以及尼可的現任編輯安德魯·羅森塔爾(Andrew Rosenthal)。安德魯不僅批准尼可休假從而讓本書得以完成,也得忍受尼可不時消失於叢林和戰爭地區。那卡·納撒尼爾(Naka Nathaniel)先前是《紐約時報》的攝影師,從伊拉克戰爭期間開始,五年來固定陪伴尼可出差,他們在一個又一個國家一起遭逮捕,那卡是位完美夥伴。還有《紐約時報》的華盛頓首席特派記者大衛·桑格(David Sanger),他是我們的大學好友,此後一直擔任我們的絕佳參謀,我們有什麼新點子都會先跟他討論。

  特別感謝《紐約時報》從喀布爾到約翰內斯堡的許多海外特派記者,當我們拜訪那些城市時,他們敞開家門和辦公室讓我們使用,也為我們打通了人脈。許多年前,比爾·薩菲爾(Bill Safire)介紹我們認識了頂尖的出版經紀人安妮·西寶德(Anne Sibbald)與莫特·詹克洛(Mort Janklow),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也是我們每一本書的助產士。我們在克諾夫(Knopf)出版社的編輯喬納森·西格爾(Jonathan Segal)是位編輯圈的鍊金術士,他一開始就對我們這本書的出版計劃深具信心,在成書的每一階段都用心打造。巨細靡遺的編輯工作在大部分出版企業已成為消失的藝術,但是喬納森和克諾夫出版社仍然堅持不懈。

  幾位人士閱讀了整部原稿,提供了詳盡的建議,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迪弗洛(Esther Duflo)、哥倫比亞大學的喬希·魯辛(Josh Ruxin)、“關懷”組織的海倫妮·蓋爾(Helene Gayle)、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的薩拉·席美茲(Sara Seims),以及《紐約時報》的賈森·德帕爾(Jason DeParle)、考特妮·沙利文(Courtney Sullivan)與娜塔莎·葉菲莫夫(Natasha Yefimov)。

  還有一群特別人士在電影、電視及網絡等多媒體世界孜孜不倦地傳播本書的信息。米凱拉·比亞茲利(Mikaela Beardsley)召集了一群獨特出色的專業人士,包括電影製作人傑米·戈登(Jamie Gordon),以及芬頓公關公司(Fenton communications)的莉薩·威特(Lisa Witter),還有築橋公司(The Bridge)的阿什莉·馬多克斯(Ashley Maddox)及迪·波酷(Dee Poku)。他們熱情地致力於發起一個代表世界女性的新運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