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是這些占了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五的土地勞動者造就了文明。要是農民種植的食物只夠餵飽自己,任何城市或領主、教士或國王甚或軍隊都不可能存在——這些人全得靠別人種東西給他們吃。不管農民願不願意,他們都必須供應他人糧食。這個現象在中世紀早期的農奴身上最為突顯,他們必須把一部分的作物當做租金呈繳給領主,一些捐給教堂當做捐獻,還得在領主的田地里無酬工作,好讓領主自己也有收成。到後來,替領主工作的義務停止了,只要付錢給領主和神父就好。
? 稅吏成了罪人的代名詞
在中世紀早期,國家是不徵稅的;之前的羅馬帝國以及之後的歐洲新興國家,農民都得納稅。這裡有個顯示羅馬帝國如何收稅的浮雕作品,對於稅吏和前來繳稅的農民有所描繪。這些交易不是登錄在紙上,而是記在上蠟的木板上,這是維繫帝國運作最關鍵的交易:國王從農民那裡拿錢,然後用這筆錢付薪水給軍人。
從農民身上壓搾金錢,是文明的基石。你可以看到,收稅過程多麼乾淨利落。你不必開支票或寄支票給稅吏,他不會把你賺的錢減去一部分當做扣抵額,稅吏是個活生生的人,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你找到;如果你拒絕繳稅,他會帶著武器回來逼你掏錢。繳稅一事不是由官僚體系掌控,而是面對面的交鋒。在羅馬帝國,這些收稅人叫做“publicani”,也就是從民眾身上收取稅金的人。大家對他們深惡痛絕,是世上至惡之人,就連耶穌對這個刻板印象的塑造也有推助之功;
圖8—2羅馬帝國時期,農民繳稅給稅吏一景(注意左方的帳冊)。這幅於萊茵河一帶被發現的浮雕,創作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後。
第76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5)
他說,去愛那些愛你的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美德——即使稅吏也會這樣做。在欽定的《聖經》版本里,“publicani”被譯為英文的“publicans”。有人批評耶穌,說他把“稅吏和罪人”混為一談,這對那些擁有證照的公職官吏很不公平。
當然,說農民受到壓榨,這是非常情緒化的用語。說不定他們應該樂於繳稅才對,或至少只是嘴上抱怨幾句罷了;雖然沒有人喜歡繳稅,可是這對大家有好處,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務。問題是,當年的農民並沒有得到任何服務。政府既不興辦學校,也沒保健制度;大部分的政府連馬路都不管——因為馬路屬於地方事務,除非具有軍事重要性。羅馬政府會照顧城市的公共衛生,提供用水和排水系統,對鄉村卻是不聞不問。政府的稅收約莫有八到九成都是用在軍武上。那麼,將外侮阻擋在外,對農民總該有好處了吧?不見得。對農民來說,戰爭表示他的土地會烽火不斷,而他的食物和動物都被拿去餵養兩方的軍隊了。
除了受武力威脅,地位高於農民的人也硬說農民低人一等,只有服從聽話的份,農民只好繼續繳稅,但時不時還是有抗議、暴動和反叛等情事發生。農民認為,如果國王、主教和地主全都拋下我們不管,我們也能活得很好。他們很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農民都是自己種作物、自己蓋房子、自己釀酒、自己織布做衣服。
不少現代人也選擇從汲汲營營的生活里退出。他們以為自己只需要一塊土地,自己種東西吃就可以活下去。他們不用多久就會發現,買牛仔褲、買藥、買酒和錄影帶樣樣都需要錢,油錢和電話帳單也不能不付。不出多久,這些返璞歸真的人開始兼差,慢慢荒廢了自己的農作;再過不久,他們又回到職場朝九晚五去了。不過,對當時的農民來說,他們是真的自給自足。在他們看來,政府和教會純然只是負擔,伸手要錢就跟搶劫沒有兩樣。
? 農民向領主宣戰
農民多次起義總是被鎮壓下來——直到法國大革命的初年,法國農民和別處的農民並無不同,都是中世紀的農奴出身。中世紀末期,西歐的農奴制度畫下了休止符,各國對這些恢復自由身的農奴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法國,法律明定農民是田地的擁有者,可以賣掉土地遷移他處。然而,不管是這些人或是買下他們土地的人,依舊得對舊日的封建領主繳交規費,對領主也依然負有義務,例如,領主的女兒婚嫁,他們就得送禮,或是每星期必須在領主的田地里義務做上幾天的活。後來這些贈禮和服務轉變成以金錢打發即可,因此,這些擁有土地的農民依然必須繳納一堆雜七雜八的租金,他們既是地主又是佃農,這是極其罕異的處境。
第77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6)
而擁有廣大田地的人,可能是個領主,現在也是個有錢的中產階級,他們會雇用一些聰明的律師去調查,看那些農民有沒有拿錢來繳清所有的應付規費和義務。當初這些規費和義務被轉換成金錢時,並沒有將通貨膨脹考慮進去,以現代詞彙來說,這些繳納的錢並沒有反映出通貨膨脹指數,因此,領主有莫大的誘因去找出先前被遺漏或計算錯誤的地方。再也沒有比這樣的關係更令人火大的了,領主眼看著田地被移轉到農民名下,為了彌補損失,於是拿舊日的規費當藉口索取更多金錢。農民決定開始反擊,他們集結起來,自己也雇用律師,向他們的領主宣戰。
? 稅吏成了罪人的代名詞
在中世紀早期,國家是不徵稅的;之前的羅馬帝國以及之後的歐洲新興國家,農民都得納稅。這裡有個顯示羅馬帝國如何收稅的浮雕作品,對於稅吏和前來繳稅的農民有所描繪。這些交易不是登錄在紙上,而是記在上蠟的木板上,這是維繫帝國運作最關鍵的交易:國王從農民那裡拿錢,然後用這筆錢付薪水給軍人。
從農民身上壓搾金錢,是文明的基石。你可以看到,收稅過程多麼乾淨利落。你不必開支票或寄支票給稅吏,他不會把你賺的錢減去一部分當做扣抵額,稅吏是個活生生的人,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你找到;如果你拒絕繳稅,他會帶著武器回來逼你掏錢。繳稅一事不是由官僚體系掌控,而是面對面的交鋒。在羅馬帝國,這些收稅人叫做“publicani”,也就是從民眾身上收取稅金的人。大家對他們深惡痛絕,是世上至惡之人,就連耶穌對這個刻板印象的塑造也有推助之功;
圖8—2羅馬帝國時期,農民繳稅給稅吏一景(注意左方的帳冊)。這幅於萊茵河一帶被發現的浮雕,創作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後。
第76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5)
他說,去愛那些愛你的人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美德——即使稅吏也會這樣做。在欽定的《聖經》版本里,“publicani”被譯為英文的“publicans”。有人批評耶穌,說他把“稅吏和罪人”混為一談,這對那些擁有證照的公職官吏很不公平。
當然,說農民受到壓榨,這是非常情緒化的用語。說不定他們應該樂於繳稅才對,或至少只是嘴上抱怨幾句罷了;雖然沒有人喜歡繳稅,可是這對大家有好處,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務。問題是,當年的農民並沒有得到任何服務。政府既不興辦學校,也沒保健制度;大部分的政府連馬路都不管——因為馬路屬於地方事務,除非具有軍事重要性。羅馬政府會照顧城市的公共衛生,提供用水和排水系統,對鄉村卻是不聞不問。政府的稅收約莫有八到九成都是用在軍武上。那麼,將外侮阻擋在外,對農民總該有好處了吧?不見得。對農民來說,戰爭表示他的土地會烽火不斷,而他的食物和動物都被拿去餵養兩方的軍隊了。
除了受武力威脅,地位高於農民的人也硬說農民低人一等,只有服從聽話的份,農民只好繼續繳稅,但時不時還是有抗議、暴動和反叛等情事發生。農民認為,如果國王、主教和地主全都拋下我們不管,我們也能活得很好。他們很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農民都是自己種作物、自己蓋房子、自己釀酒、自己織布做衣服。
不少現代人也選擇從汲汲營營的生活里退出。他們以為自己只需要一塊土地,自己種東西吃就可以活下去。他們不用多久就會發現,買牛仔褲、買藥、買酒和錄影帶樣樣都需要錢,油錢和電話帳單也不能不付。不出多久,這些返璞歸真的人開始兼差,慢慢荒廢了自己的農作;再過不久,他們又回到職場朝九晚五去了。不過,對當時的農民來說,他們是真的自給自足。在他們看來,政府和教會純然只是負擔,伸手要錢就跟搶劫沒有兩樣。
? 農民向領主宣戰
農民多次起義總是被鎮壓下來——直到法國大革命的初年,法國農民和別處的農民並無不同,都是中世紀的農奴出身。中世紀末期,西歐的農奴制度畫下了休止符,各國對這些恢復自由身的農奴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法國,法律明定農民是田地的擁有者,可以賣掉土地遷移他處。然而,不管是這些人或是買下他們土地的人,依舊得對舊日的封建領主繳交規費,對領主也依然負有義務,例如,領主的女兒婚嫁,他們就得送禮,或是每星期必須在領主的田地里義務做上幾天的活。後來這些贈禮和服務轉變成以金錢打發即可,因此,這些擁有土地的農民依然必須繳納一堆雜七雜八的租金,他們既是地主又是佃農,這是極其罕異的處境。
第77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6)
而擁有廣大田地的人,可能是個領主,現在也是個有錢的中產階級,他們會雇用一些聰明的律師去調查,看那些農民有沒有拿錢來繳清所有的應付規費和義務。當初這些規費和義務被轉換成金錢時,並沒有將通貨膨脹考慮進去,以現代詞彙來說,這些繳納的錢並沒有反映出通貨膨脹指數,因此,領主有莫大的誘因去找出先前被遺漏或計算錯誤的地方。再也沒有比這樣的關係更令人火大的了,領主眼看著田地被移轉到農民名下,為了彌補損失,於是拿舊日的規費當藉口索取更多金錢。農民決定開始反擊,他們集結起來,自己也雇用律師,向他們的領主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