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有輪的犁具是中世紀早期的偉大發明之一,發明者是何人已不可考。它對法國北部、德意志和英國的厚重土壤尤具效果。基本上,
早期的叉狀犁具,重量相對為輕,只能在小塊田地間淺掘土壤的表面(左)。有輪的犁具(右)則可深入北歐的深層土壤,犁出一條條長形的壟溝,稱為“弗隆”(furlongs)(譯註:furlongs,亦稱浪,長度單位,相當於0?2公里)。
這種犁具頗類似於現代的耕土機,只是還是得由動物拉車並且由人控制。這種犁除了有個挖得進土壤的銳利刀片,還有一個模板可將挖松的土壤抬起翻轉。這就產生了壟溝,不止是挖挖表面而已,而且壟溝都是同個方向、互相平行,不再是舊式犁法的平行相交。在重土壤上,灌溉的水可以沿著壟溝流下去。犁田是辛苦的工作,你不只是操控犁具的方向而已,如果你的肩膀和手臂不用力抓緊,不但挖不到土還會翻覆。犁完田後就是播種,這個差事比較輕鬆,你在田地一條條的刈溝里撒下種子,然後拿一根耙子(harrow)——耙具的一種——把種子蓋起來。
第74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3)
犁田是男人的事。收割則是男女老幼都要參與,而且因為安全收割期很短,農民得從城鎮招募臨時工,就連本地的士兵都可能走出軍營前來幫忙。收割的工具是鐮刀,一種有柄的彎刀。考古學家曾在最古老的人類聚落里找到鐮刀,而直到20世紀初葉,鐮刀在歐洲依然是標準的收割工具。1917年,俄羅斯爆發社會主義革命,製作了新國旗向勞動階級致敬,新旗上有榔頭和鐮刀的標誌,榔頭意指城市裡的勞工,鐮刀則代表鄉村勞工。
想到耕種和收割,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你今天看到的景象:農夫坐在裝有冷氣的曳引機里,一路開過田地。年復一年,一英寸一英寸的田地都是農民埋頭苦幹、彎腰駝背、拖著腳步辛苦耕耘出來的。
把收割完的大麥或小麥莖稈集中在一起,接著還得將麥粒從麥穗上打下來。打穀用的工具叫做連枷,它有長長的柄和一個連著一根皮帶的平板。在穀倉地上鋪滿麥穗,然後搖晃連枷的柄,木板就會往下移動,平平壓在麥穗上。讓穀倉的門保持開敞,如此,微風可把糠皮吹走,地上只留下完好的穀粒。
圖8—1《貞女典範》(譯註:Speculum virginum,12世紀訓練修女的標準規範),一部德文手稿中的收割場景。
這些穀粒可以製成麵粉,然後做成麵包。麵包是生命的支柱,你就這麼大塊大塊地吃它,沒什麼別的可選;肉不是平常就可以吃到,或許有點牛油或乳酪可以配著麵包吃。麵包就是主食,不是放在旁邊小碟中的配角,也不是漂亮籃子裡放個寥寥幾片,而是三或四大塊那麼多。如果你是有錢人,一天可以吃個一公斤,也就是每天一大條。到處都在種麥子,即使是不適合種麥的地區。由於運輸極其困難,穀物必須生長在接近消費的地方,從別處運來的穀物是很貴的。穀物雖然可以靠海路運來,可是在內陸地區,不管距離遠近,直到18世紀運河開鑿之後,穀物的運輸才成為可能。
所有的人都老是為收成擔心害怕。談天氣不是為了沒話找話說,而是一群人在憂心自己的命運。如果穀子不成熟或是在收割季節前被惡劣天候給毀了,整個社群都會遭殃;他們得從別處運來穀物,而這樣做的成本非常之高。穀物歉收時期,麵包價格會飆漲個兩倍或三倍。這可不像現在超級市場裡哪個東西貴了許多,你這段時間就暫且改吃其他東西這麼簡單;這意味著你的食物成本會增加兩到三倍之多,果真如此,你就只好挨餓,說不定還會餓死。
可是,食物是農民種出來的,價格上揚不是對他們有利嗎?這隻有對擁有大批食糧的人才是。如果你種的東西只夠養家餬口,全沒餘糧可賣,歉收就表示你連自己肚子都填不飽,還得到外頭去買。有些人的田地小,就算豐收也不夠一家人吃,這些人就得幫大地主打零工,才能多買點食物。很多勞力工根本沒有自己的田,他們如果跟著僱主一起住,僱主管吃管住,那還不壞,但要是住在自己的茅草陋屋裡,就得常常去買麵包。當然,住在城裡的人,麵包永遠都靠買的,因此,只要谷價上揚,許多人都將面臨水深火熱。
第75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4)
? 搶糧、搶食、搶囤積
一旦穀物短缺,谷糧的擁有者——大批栽種並且拿來交易的人——很可能會囤積起來等著價格繼續高漲,要不就運到其他價格漲得更凶的地方去賣,如此一來,本地人就無糧可吃了。約莫1400年之後,歐洲各國政府逐漸邁向強盛,曾經試圖控制穀物交易。它們明訂法令禁止囤積,也不准商家將本地已短缺的糧食運到外地,要是地方官不執行這些法令,人民很可能就會自己來實行。他們四處搜尋囤糧,逼迫大農拿出谷糧來賣,甚至襲擊運送穀物到別處去的馬車或船隻。因為有引發暴動、社會失序之虞,政府插手介入也是不得已。
大部分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活在對食物的不確定感之中。能好好吃頓飯是一種奢侈;肥胖代表美;節慶假日是大快朵頤的日子。在現代社會,慶祝聖誕節的方式依舊是這種現象的可悲遺緒,換句話說,我們會期待用大吃大喝來紀念這一天,雖然我們平日已經吃得夠好。我現在還試著保存一點這個節日的原味精神——其他日子絕不吃火雞。
早期的叉狀犁具,重量相對為輕,只能在小塊田地間淺掘土壤的表面(左)。有輪的犁具(右)則可深入北歐的深層土壤,犁出一條條長形的壟溝,稱為“弗隆”(furlongs)(譯註:furlongs,亦稱浪,長度單位,相當於0?2公里)。
這種犁具頗類似於現代的耕土機,只是還是得由動物拉車並且由人控制。這種犁除了有個挖得進土壤的銳利刀片,還有一個模板可將挖松的土壤抬起翻轉。這就產生了壟溝,不止是挖挖表面而已,而且壟溝都是同個方向、互相平行,不再是舊式犁法的平行相交。在重土壤上,灌溉的水可以沿著壟溝流下去。犁田是辛苦的工作,你不只是操控犁具的方向而已,如果你的肩膀和手臂不用力抓緊,不但挖不到土還會翻覆。犁完田後就是播種,這個差事比較輕鬆,你在田地一條條的刈溝里撒下種子,然後拿一根耙子(harrow)——耙具的一種——把種子蓋起來。
第74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3)
犁田是男人的事。收割則是男女老幼都要參與,而且因為安全收割期很短,農民得從城鎮招募臨時工,就連本地的士兵都可能走出軍營前來幫忙。收割的工具是鐮刀,一種有柄的彎刀。考古學家曾在最古老的人類聚落里找到鐮刀,而直到20世紀初葉,鐮刀在歐洲依然是標準的收割工具。1917年,俄羅斯爆發社會主義革命,製作了新國旗向勞動階級致敬,新旗上有榔頭和鐮刀的標誌,榔頭意指城市裡的勞工,鐮刀則代表鄉村勞工。
想到耕種和收割,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你今天看到的景象:農夫坐在裝有冷氣的曳引機里,一路開過田地。年復一年,一英寸一英寸的田地都是農民埋頭苦幹、彎腰駝背、拖著腳步辛苦耕耘出來的。
把收割完的大麥或小麥莖稈集中在一起,接著還得將麥粒從麥穗上打下來。打穀用的工具叫做連枷,它有長長的柄和一個連著一根皮帶的平板。在穀倉地上鋪滿麥穗,然後搖晃連枷的柄,木板就會往下移動,平平壓在麥穗上。讓穀倉的門保持開敞,如此,微風可把糠皮吹走,地上只留下完好的穀粒。
圖8—1《貞女典範》(譯註:Speculum virginum,12世紀訓練修女的標準規範),一部德文手稿中的收割場景。
這些穀粒可以製成麵粉,然後做成麵包。麵包是生命的支柱,你就這麼大塊大塊地吃它,沒什麼別的可選;肉不是平常就可以吃到,或許有點牛油或乳酪可以配著麵包吃。麵包就是主食,不是放在旁邊小碟中的配角,也不是漂亮籃子裡放個寥寥幾片,而是三或四大塊那麼多。如果你是有錢人,一天可以吃個一公斤,也就是每天一大條。到處都在種麥子,即使是不適合種麥的地區。由於運輸極其困難,穀物必須生長在接近消費的地方,從別處運來的穀物是很貴的。穀物雖然可以靠海路運來,可是在內陸地區,不管距離遠近,直到18世紀運河開鑿之後,穀物的運輸才成為可能。
所有的人都老是為收成擔心害怕。談天氣不是為了沒話找話說,而是一群人在憂心自己的命運。如果穀子不成熟或是在收割季節前被惡劣天候給毀了,整個社群都會遭殃;他們得從別處運來穀物,而這樣做的成本非常之高。穀物歉收時期,麵包價格會飆漲個兩倍或三倍。這可不像現在超級市場裡哪個東西貴了許多,你這段時間就暫且改吃其他東西這麼簡單;這意味著你的食物成本會增加兩到三倍之多,果真如此,你就只好挨餓,說不定還會餓死。
可是,食物是農民種出來的,價格上揚不是對他們有利嗎?這隻有對擁有大批食糧的人才是。如果你種的東西只夠養家餬口,全沒餘糧可賣,歉收就表示你連自己肚子都填不飽,還得到外頭去買。有些人的田地小,就算豐收也不夠一家人吃,這些人就得幫大地主打零工,才能多買點食物。很多勞力工根本沒有自己的田,他們如果跟著僱主一起住,僱主管吃管住,那還不壞,但要是住在自己的茅草陋屋裡,就得常常去買麵包。當然,住在城裡的人,麵包永遠都靠買的,因此,只要谷價上揚,許多人都將面臨水深火熱。
第75節:第八章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
(4)
? 搶糧、搶食、搶囤積
一旦穀物短缺,谷糧的擁有者——大批栽種並且拿來交易的人——很可能會囤積起來等著價格繼續高漲,要不就運到其他價格漲得更凶的地方去賣,如此一來,本地人就無糧可吃了。約莫1400年之後,歐洲各國政府逐漸邁向強盛,曾經試圖控制穀物交易。它們明訂法令禁止囤積,也不准商家將本地已短缺的糧食運到外地,要是地方官不執行這些法令,人民很可能就會自己來實行。他們四處搜尋囤糧,逼迫大農拿出谷糧來賣,甚至襲擊運送穀物到別處去的馬車或船隻。因為有引發暴動、社會失序之虞,政府插手介入也是不得已。
大部分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活在對食物的不確定感之中。能好好吃頓飯是一種奢侈;肥胖代表美;節慶假日是大快朵頤的日子。在現代社會,慶祝聖誕節的方式依舊是這種現象的可悲遺緒,換句話說,我們會期待用大吃大喝來紀念這一天,雖然我們平日已經吃得夠好。我現在還試著保存一點這個節日的原味精神——其他日子絕不吃火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