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謙二在腰腿有力時,仍會自己做飯,一個人在自己家過生活。回顧自己的人生時,他如此表示:

  剛從結核療養所出院時,曾暗忖自己的人生大概只能活到五十歲。我人生的前半段都處於谷底,不過從中途開始,逐漸趕上大時代的發展時機,之後終於可以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只是,我生命途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並不見得都如此幸運,許多人還沒達成任何成就,便走完人生旅途了。與他們相較,我現在算得上過著相當舒適的生活。

  在回答各種問題後,接著詢問在他經歷豐富的人生路途上,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亦即,當在西伯利亞與結核療養所等看不見未來的時期,他覺得對人而言,最關鍵的究竟為何?

  希望吧。只要還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謙二這麼回答。

  * * *

  [1] 原武史,《団地の空間政治學》,NHKBOOKS,二〇一二年。

  [2] 譯註:又譯《平成狸合戰》,高畑勛導演,一九九四年上映。

  [3] 多摩丘陵自然守護會編輯、發行,《永續保護多摩丘陵的自然》,二〇一四年。

  [4] 譯註:NPO意為“非營利組織”。

  [5] 譯註:遭遇戰事時國家有權進行緊急立法的制度,可以成為日本動員自衛隊進行戰爭的法源根據。

  [6] 茶本繁正,《非戰兵士之會》,《大眾媒體市民》,一九八九年四月號。

  [7] 栗原俊雄,《シベリア抑留——未完の悲劇》。

  [8] 栗原俊雄,《シベリア抑留——未完の悲劇》。

  [9] 栗原俊雄,《シベリア抑留——未完の悲劇》。

  [10] 林永大(音譯),《忘れられた朝鮮人皇軍兵士》,梓書院,一九九五。

  [11] NHK,《遙遠的祖國——皇軍中的朝鮮族士兵》,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七日播出。

  [12] 紀錄片,《台灣人生》,二〇一三年。

  [13] 林永大,《忘れられた朝鮮人皇軍兵士》。

  [14] 小熊英二,《“日本人”的境界》,新曜社,一九九八年。

  [15] 小熊謙二,《遭西伯利亞拘留的原日本關東軍士兵吳雄根先生事略》,《極光》,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號。

  [16] 朝日新聞戰後賠償問題採訪班,《戦後補償とは何か》,朝日文庫,一九九九年。

  [17] 朝日新聞戰後賠償問題採訪班,《戦後補償とは何か》。

  [18] 譯註:即日軍所用的退休金支付法令。

  [19] 栗原俊雄,《シベリア抑留——未完の悲劇》。

  [20] 林永大,《忘れられた朝鮮人皇軍兵士》。

  [21] 林永大,《忘れられた朝鮮人皇軍兵士》。

  [22] 宋斗會,《滿洲國遺民——ある在日朝鮮人の呟き》,風媒社,二〇〇三年。

  [23] 譯註:日本稱在人口過稀化的情況下,居民有50%以上屬於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已經難以維持該區域如婚喪喜慶等社會一般共同生活基礎的聚落。

  後記

  本書根據生於一九二五年、體驗過西伯利亞戰俘經驗的親歷者的訪談寫成。本書有兩個特點,可以與至今為止的“戰爭體驗記”有所區別。

  其一,不僅止於戰爭經驗,本書還描繪了從二戰前到戰後的生活史。大部分的“戰爭體驗記”都欠缺戰前與戰後的記述,因此無法得知主人公是“從什麼樣的生活境遇中前往參與戰爭”,以及“從戰場返回後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與此相對,本書描繪了戰前與戰後的生活史,串接起了完整的戰爭體驗。通過這樣的書寫,可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問題。

  其二,是本書導入了社會科學的觀點。關注同時期的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通過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描繪出當時的階級流動、學歷取得、職業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等狀況。本書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同時也融入了法制史與經濟史的視角,也就是所謂“活生生的二十世紀歷史”。

  此外,本書描寫的對象屬於都市下層的經商者,並非容易留下更多文字記錄的高學歷的中產階級。因此,才能記錄到與“從學徒兵到上班族”這種一般戰爭體驗記不同的軌跡。這部分加上社會科學的觀察視角後,應該能對日本現代史研究做出一些獨特的貢獻。

  近年來,人們不僅關注戰爭的時代,也開始關心起戰後史以及經濟高速增長期。如果我們考量到社會的中流砥柱已經轉移到經濟高速增長期後出生的世代,這似乎是必然的趨勢。此外,伴隨貧富差距的加劇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結束,昭和年代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帶給民眾何種影響,又給社會秩序帶來何種變化,這些也都成為大眾所關切的問題。

  本書嘗試將這種對現代的關心與對過去戰爭體驗的歷史關懷聯繫在一起。即便是描繪戰爭體驗,若能通過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串連起戰前史與戰後史,應該能夠獲得較過往更多的關注。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在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