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我看你太累了,不過,”萬世松找到了寬慰老友的辦法。“你還想看什麼書?我可以給你去借。”
“恐怕用不到了,……我們的一生就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萬世松忽然發現老友睡了,雙頰塌陷,鬚髮灰白,毫無生氣。這使他心中一冷,驚慌地大聲喊叫:“護士!護士!”
何文干聽到呼叫聲,微微睜開惺松的眼睛,“記住,麻木者沉淪,知恥近乎勇。……”他急促地喘氣,又昏睡了。他覺得自己陷入了一種深淵,他的床在這黑色波浪中漂蕩起來,他搞不清是在上升還是在下沉。他知道自己燈油將盡,迅速地衰竭,生命象雪花在陽光下消溶。
醫生和護士都悄悄地圍到床邊。
何文干終於醒轉過來,但目光呆滯,像一個被推入虛無中的人,既沒有喊叫,也沒有呻吟,然後發出一聲痛苦的喃喃的叫喊,並將枯瘦如柴的手舉起。
“老萬!你來得多麼巧,正好給我送終,……”
他兩眼湧出了淚水。
萬世松俯在床前,握住了病人的手。而何文干開始了死亡的過程,起初是兩手滑落下去。頭在劇烈地左右擺動。醫生去摸他的脈搏,護士帶著權威的口吻輕聲說:
“準備吧!”
萬世松站立起來,驚視著瀕臨死亡的老友眼裡閃耀出一星火花:
“記住!何文乾的聲音好像來自遙遠的地層深處,“把我的骨灰帶到翠微峰下,安放在羅自勉的旁邊。……記住,……”
何文干好像擠幹了最後一滴生命的漿液,閉上了眼睛,只是他的胸脯還在微微起伏。醫生又去摸病人的脈搏,他向護士作了個手勢。
一張潔白的床單蒙在了整個床上。
“安息吧,永遠地安息吧。……”萬世松不知這聲音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也不知是聽到的還是想到的。
三、何處是歸程?
火化了亡友,萬世松帶著骨灰盒又回到寧都,這是他參加組織並舉行起義的地方。他北望高聳雲天的翠微峰,那是埋葬羅自勉老人的地方。
上午10時的秋陽,給群山環抱中的高峰抹上一層溫暖的枯黃情調,他佇立峰前,久久不動,像石化了一般,他喪失了時空的概念,仿佛站在宇宙的長河之岸,看浪濤澎湃。人類的歷史,難道真像墓中老人所說:只不過浪花中的一點泡沫嗎?
一道閃電劃破了天空,繁星萬點紛紛飄落,猶如桃李之繽紛,禮花之飛散。瞬息間照亮人生旅途上的每塊石子和小草,一切田野、村莊、山嶽、森林都呈現出悲壯蒼涼的色彩。一切震爍古今的人生之謎從心靈淵底紛紛躍出。一切功過是非休戚榮辱生離死別,在這裡,都淡化了,溶進了一曲徐緩博大遠播天涯的古老的悲歌。
萬世松站在亡友墓前,忽然想道:那些參加氣壯山河的長征,在湘江兩岸浴血苦戰的英雄們在哪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博古、李德、洛甫,……他們經歷了多麼漫長、多麼複雜、多麼令人震驚的生活歷程和心理歷程?一次接一次的鬥爭、批判、站起、推倒、再站起、再推倒,……這是多麼轟轟烈烈而又極為痛苦的人生?他們每個人的歸宿里,包涵著多麼豐富多麼嚴酷的教訓啊?
萬世松長長地吁了口氣:“我的歸程在哪裡?”
他不記得是誰說的了:世界,既不像歌頌的那樣好,也不像詛咒的那樣壞。
後記
(一)
問:當一部作品問世後,讀者總有很多問題想問,作者總有許多話要說……
答:我先發個無需聲明的聲明吧。《湘江之戰》是一部小說,小說需要虛構,小說需要揭示人物的內心,小說也要對歷史對人物進行。分析褒貶……所以凡和“湘江之戰”有關的健在的首長一概不在小說之內。
(二)
問:我認為您這部作品比前一部大作(《皖南事變》)的寫法有所不同,運用了高視角和超時空方法,意氣縱橫。任筆揮灑,無限制地拉大了歷史縱深,擴展了藝術空間,你能不能在這方面談一談。
答:先說高視角。這是題材本身使你產生了這種感覺。因為過去寫領袖人物,總是跪看寫,仰著看,望之彌高。除了歌功頌德之外,不敢透視他們複雜的心靈,更不敢揭示他們內心深層的奧秘和瑕疵,只能寫他們的崇高、偉大,不取寫他們的過失和卑微。《皖南事變》雖然寫了項英、葉挺等中共高級將領卻還不是最高層的人物。《湘江之戰》卻是寫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叱吒風雲的一代精英,而他們既是偉大的,同時又是帶著各種歷史局限和性格缺陷的大功大是、大過大非的人物。
作家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藝術良心。作家最可貴的品格和素質就是用自已獨特的眼晴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人生,言別人之未言,想他人之未想。人云亦云是可悲的,沒有獨到見解的作品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指點山,激揚文字”,作家絕不膜拜任何人。就像醫生對他的病人,在他的手術刀下對腫瘤患者一視同仁,他並不覺得總統的腫瘤比平民的腫瘤更高貴;任何偉大人物都是作家筆下的藝術對象,像雕塑家那樣。從玉皇到小鬼,都用同樣的木料泥巴刀刻手捏出來。
“恐怕用不到了,……我們的一生就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萬世松忽然發現老友睡了,雙頰塌陷,鬚髮灰白,毫無生氣。這使他心中一冷,驚慌地大聲喊叫:“護士!護士!”
何文干聽到呼叫聲,微微睜開惺松的眼睛,“記住,麻木者沉淪,知恥近乎勇。……”他急促地喘氣,又昏睡了。他覺得自己陷入了一種深淵,他的床在這黑色波浪中漂蕩起來,他搞不清是在上升還是在下沉。他知道自己燈油將盡,迅速地衰竭,生命象雪花在陽光下消溶。
醫生和護士都悄悄地圍到床邊。
何文干終於醒轉過來,但目光呆滯,像一個被推入虛無中的人,既沒有喊叫,也沒有呻吟,然後發出一聲痛苦的喃喃的叫喊,並將枯瘦如柴的手舉起。
“老萬!你來得多麼巧,正好給我送終,……”
他兩眼湧出了淚水。
萬世松俯在床前,握住了病人的手。而何文干開始了死亡的過程,起初是兩手滑落下去。頭在劇烈地左右擺動。醫生去摸他的脈搏,護士帶著權威的口吻輕聲說:
“準備吧!”
萬世松站立起來,驚視著瀕臨死亡的老友眼裡閃耀出一星火花:
“記住!何文乾的聲音好像來自遙遠的地層深處,“把我的骨灰帶到翠微峰下,安放在羅自勉的旁邊。……記住,……”
何文干好像擠幹了最後一滴生命的漿液,閉上了眼睛,只是他的胸脯還在微微起伏。醫生又去摸病人的脈搏,他向護士作了個手勢。
一張潔白的床單蒙在了整個床上。
“安息吧,永遠地安息吧。……”萬世松不知這聲音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也不知是聽到的還是想到的。
三、何處是歸程?
火化了亡友,萬世松帶著骨灰盒又回到寧都,這是他參加組織並舉行起義的地方。他北望高聳雲天的翠微峰,那是埋葬羅自勉老人的地方。
上午10時的秋陽,給群山環抱中的高峰抹上一層溫暖的枯黃情調,他佇立峰前,久久不動,像石化了一般,他喪失了時空的概念,仿佛站在宇宙的長河之岸,看浪濤澎湃。人類的歷史,難道真像墓中老人所說:只不過浪花中的一點泡沫嗎?
一道閃電劃破了天空,繁星萬點紛紛飄落,猶如桃李之繽紛,禮花之飛散。瞬息間照亮人生旅途上的每塊石子和小草,一切田野、村莊、山嶽、森林都呈現出悲壯蒼涼的色彩。一切震爍古今的人生之謎從心靈淵底紛紛躍出。一切功過是非休戚榮辱生離死別,在這裡,都淡化了,溶進了一曲徐緩博大遠播天涯的古老的悲歌。
萬世松站在亡友墓前,忽然想道:那些參加氣壯山河的長征,在湘江兩岸浴血苦戰的英雄們在哪裡?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博古、李德、洛甫,……他們經歷了多麼漫長、多麼複雜、多麼令人震驚的生活歷程和心理歷程?一次接一次的鬥爭、批判、站起、推倒、再站起、再推倒,……這是多麼轟轟烈烈而又極為痛苦的人生?他們每個人的歸宿里,包涵著多麼豐富多麼嚴酷的教訓啊?
萬世松長長地吁了口氣:“我的歸程在哪裡?”
他不記得是誰說的了:世界,既不像歌頌的那樣好,也不像詛咒的那樣壞。
後記
(一)
問:當一部作品問世後,讀者總有很多問題想問,作者總有許多話要說……
答:我先發個無需聲明的聲明吧。《湘江之戰》是一部小說,小說需要虛構,小說需要揭示人物的內心,小說也要對歷史對人物進行。分析褒貶……所以凡和“湘江之戰”有關的健在的首長一概不在小說之內。
(二)
問:我認為您這部作品比前一部大作(《皖南事變》)的寫法有所不同,運用了高視角和超時空方法,意氣縱橫。任筆揮灑,無限制地拉大了歷史縱深,擴展了藝術空間,你能不能在這方面談一談。
答:先說高視角。這是題材本身使你產生了這種感覺。因為過去寫領袖人物,總是跪看寫,仰著看,望之彌高。除了歌功頌德之外,不敢透視他們複雜的心靈,更不敢揭示他們內心深層的奧秘和瑕疵,只能寫他們的崇高、偉大,不取寫他們的過失和卑微。《皖南事變》雖然寫了項英、葉挺等中共高級將領卻還不是最高層的人物。《湘江之戰》卻是寫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叱吒風雲的一代精英,而他們既是偉大的,同時又是帶著各種歷史局限和性格缺陷的大功大是、大過大非的人物。
作家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藝術良心。作家最可貴的品格和素質就是用自已獨特的眼晴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人生,言別人之未言,想他人之未想。人云亦云是可悲的,沒有獨到見解的作品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指點山,激揚文字”,作家絕不膜拜任何人。就像醫生對他的病人,在他的手術刀下對腫瘤患者一視同仁,他並不覺得總統的腫瘤比平民的腫瘤更高貴;任何偉大人物都是作家筆下的藝術對象,像雕塑家那樣。從玉皇到小鬼,都用同樣的木料泥巴刀刻手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