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出現了文化斷層的中國人。很少有兼具理論和創作、兼具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師級人物。自然也就缺乏能將口味調和的東西兼具,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作品。相對衰弱也是理所當然。

  餘生從後世帶來的作品,能在這個時代所向披靡。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作品和受眾有著時代的差異,但是,作品中口味的調和卻是恰到好處。有個人視角出發,對歷史進行敘述的《李香蘭》,便是這類作品。

  更何況。美國人最希望看到的,還是一個無害而反戰的日本明星。這一點,切中美國人的心理。

  所以,東方文化韻味極為濃郁,絕大部分場景都在講述中國的《李香蘭》,在美國上映後,並沒有出現其他電影人擔心的水土不服的問題。相反,濃郁的東方情調,和純真自然的東方女子,在歐美大片林立的美國。顯得獨樹一幟。對觀眾構成了額外的吸引。

  即便這些東西都沒有,還有餘生這塊金字招牌在。在餘生接連橫掃了幾屆奧斯卡之後,即便是一部爛片,只要掛上餘生的名字,都會有不錯的票房。

  而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李香蘭》這部電影,在美國的票房收益,已經可以用火爆來形容。

  而且,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由於片中。李香蘭接連展示的各種各樣的美麗旗袍具有強烈的、修飾女子形體的作用。旗袍這種服裝樣式,居然在美國流行起來。

  所謂旗袍,大多人認為,原本是滿清旗人所穿的衣袍形制。但其實不然。所謂的旗袍,雖然借鑑了滿清衣飾的一些精華,但是和滿清傳統衣飾並不相似之處。在有清一朝,禮法嚴苛的遠超歷代。女子根本不可能獲得穿著露出手臂以及腿部的衣飾的機會。

  旗袍的形成,是在民國之初。當時的女子,為了反叛中國傳統文明對於女子的諸多嚴苛要求。所以,將漢族傳統的上衣下裳的女性穿衣模式,和滿人古舊保守,不顯身體曲線的穿衣模式通通捨棄。

  設計出一種借鑑西方,簡約至極,與男子平等,卻又符合中國人審美,和東方女子身體曲線的衣服。即,旗袍。所以,從各項記載來看,旗袍都是形成興盛於民國。

  正如張愛玲在《更衣記》中所言:“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也不得不說,旗袍這種衣服,確實算是集東方文化之精粹。既有中國人對衣服平面化圖案的傳統審美追求,又有西方對於人體舒暢自然曲線的立體審美追求。在後世,也是中國人在國際交流場合,最拿得出手的禮服之一。

  甚至,到後世,中國的旗袍和西方的女士晚禮服逐漸結合,成為占據世界上女士正裝半壁江山的服裝形式。皮爾卡丹也曾經承認,他在服裝設計上,有很多靈感,是來自於中國旗袍。

  有了這些基礎,旗袍提前半個世紀,在美國流行起來,也並非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當然,想要流行,除了市場要有需求外,還要有優質的供貨商。

  若是論穿旗袍哪家強,在美國,肯定不會有人超過中國人。所以,在電影《李香蘭》風靡美國的同時,華裔在美國開設的各種縫製成衣的鋪子,瞬間火爆了起來。收入在短短數月之間,翻了七八倍之多。

  有的鋪子,一個月接到的訂單數量,相當於平時一年的量。而其中最火爆的,自然是青小藝和李香蘭合夥開的,專業設計旗袍的高檔服裝店。青小藝不惜重金,從國內請來數十位經驗豐富、專業縫製旗袍的裁縫。

  同時,兩個人請來當年給青小藝設計婚紗的專業服裝設計師瑪麗,並順藤摸瓜的挖來幾個和瑪麗關係不錯的專業服裝設計師,專門接高檔旗袍定做的單子。

  因為有了李香蘭做活生生的廣告,所以,這個兩個女子胡鬧搭建起來的服裝品牌。很快便開始贏利。並且,利潤極為豐厚。

  而與旗袍搭配的,其他中式的服裝首飾,也迅速的在美國流行了起來。一部《李香蘭》。幾乎帶動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美國生活的華裔,從中受益的不知凡幾。

  不過,餘生管不了這些。如今他錢財不缺,青小藝和李香蘭合開的旗袍定製店,無論是否盈利。都只能算是遊戲而已。他的精力,還是放在美國人那裡。

  餘生經過麥克阿瑟要求,在日本開辦的學校,名為美日聯合學校。從小學到初中都有。三兩年後,待學生成長起來,師資力量豐富後,還計劃開設高中部。

  因為有日本地頭蛇大阪商團操辦,和美國人的關注,學校開辦起來,很是容易。但餘生的野心遠不止這一所學校。他所圖謀的是讓全日本都實行他設計的教學模式。所以,在學校開辦第一個學期後,由美國專家設計的、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測驗的試捲成績,便顯得非常重要。

  只有每一個測評項目的成績都名列前茅,餘生的圖謀才有可能實現。

  不過,事情的發展,遠比餘生想像的輕鬆容易。原因無他,餘生選對了方向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