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如《港囧》中拍攝的記錄片一般,成了眾人眼中毫無疑問的故事片。

  而在表演中,李香蘭實際上是在回顧自己雖然長度不夠,但滋味極為豐厚的人生。這種機會其實極為難得,很少會有人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去回顧自己曾經的經歷,並試圖將其以一種客觀的態度表述出來。

  而人的很多經歷,在經歷當時,其實是沒有很多體味的。只有在這段經歷過去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和他人的經歷有所對比。才會就此體味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味道,知道自己當時的初心所在。從而,觸動情腸。

  這種回顧,和對自己的解剖,其實更近於一種禪宗似的坐禪。佛家所謂的放下,其前提是先要拿得起,隨後才能放得下。否則,都不知道自己拿起的是什麼東西,何談放下之說。這絕對是一種讓人精神變得強大的修行方式。

  而李香蘭在拍攝《李香蘭》這部電影的過程中,經歷的就是這種心理歷程。而在李香蘭對往事的回顧中,許多自己原本並不清晰的動機心情,終於明朗起來。所以,時常在拍攝時,一聲感喟。

  正因為如此,《李香蘭》這部電影中,李香蘭將自己表現的極為透徹,且淋漓盡致。

  不得不說,人文社科的理論,當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總是會有相通之處。李香蘭的這種表演方式,其實非常接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直覺和情感的路線”,以及“引向內心的現實主義”。

  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內心體驗為核心的戲劇體系,更在《李香蘭》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驗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強調演員要在創造角色人物的過程之中,有對角色有真正的體驗。

  “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臉譜和角色類型來表現先進的蘇維埃式的人物。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環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樣的、合乎邏輯的、有順序的、像人那樣的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動作。”

  而有誰能比自己,更好的體驗自己呢?是以,電影《李香蘭》中,李香蘭這個角色極為豐滿有力。不但感動了觀眾,甚至連李香蘭自己也感動了。

  與後世原版有所不同的是,李香蘭在上海灘遇到了夜無光,所以,她在上海的經歷,便與原本不同。不過,也正因為這一段經歷,讓李香蘭覺得珍貴而感動。因為從上海灘開始,她便不再是一個人面對濁世濤濤。

  並且,電影《李香蘭》中的夜無光,也是由夜無光本人扮演。其中,兩人的相識,共事,直到情愫漸生。於電影中清晰分明的表現出來。而當這份情愫被放到求婚現場上展現時,力量便大了十倍。

  雖然這不是個言情電影當道的時代,但台下觀眾,仍舊看哭了不少。李香蘭和夜無光的傳奇戀情,就此舉世皆知。而這一場求婚,也成為後世津津樂道許久的傳奇。這才是餘生同意將電影《李香蘭》放到夜無光求婚現場播放的目的。

  這部電影很快風靡於日本和中國,當年夜無光也是演過電影的,雖然後來沒有繼續。但是,憑藉其在電影《李香蘭》中出色表現,也足夠進入一流影星之列。而李香蘭憑藉這一部,自己表演自己的電影,更是由一線明星,變成了超級巨星。

  原本,上海灘還有能和李香蘭相提並論的歌后,可是如今,走向世界,並揚名立萬的,也只有李香蘭一人。而國內的影評人,在感嘆之餘,也不由得心中遺憾,評論道:“如果人能夠再年輕一次,由自己表演自己將是最動人的事情。”

  第二百六十章 考評

  ps.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起點』5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持讚賞!

  並且,這部詳盡真實的電影,讓不明李香蘭真相的中國人也看清楚了李香蘭的本性,其反戰的意圖,遠比國人想像的要多。並且,在電影中,李香蘭並沒有迴避自此曾經出演《支那之夜》等電影的史實。算得上態度誠懇。

  原本,因為在李香蘭作為戰犯被審判,而對李香蘭有所芥蒂的中國人,心中終於對李香蘭有所諒解。

  而倍受打擊的,卻是原本將李香蘭視為偶像或者夢中情人,又對戰爭抱有積極態度的部分日本人。不但心中的女神被中國人追走了,而且,這女神居然根本就不認可他們在中國的所作所為。許多人就此氣焰全無。反戰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對於這樣一部在十幾天之內風靡亞洲文化圈的電影,美國人自然不能無視。阿爾伯特很快便給餘生打了電話。想要在華納的院線,獨家放映《李香蘭》。

  這個時代的中國文娛產品,能有機會走上世界舞台的並不多。而餘生獨占其半壁江山。原因很簡單,並不是中國文化如何如何不好,也不是老美就在文化上更勝一籌。而是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固有的文化差異。

  很多時候,美國人並不能欣賞帶有中國人審美傾向的、原汁原味的中國藝術。就像中國人即便學會了英語,很多人也不能順暢的閱讀原版的《華爾街日報》一樣。即便是到了後世,這種情況也沒有什麼改觀。

  在後世,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斷層,美國人的大片,在電影市場上橫行霸道。叫好又叫座的中國電影,卻屈指可數。能走向世界,讓美國人嘆服的,鳳毛麟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