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華人勞工便成為的澳大利亞農場主和牧場主的首選。然後,華人便發現澳大利亞這塊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在一八五一年,澳大利亞墨爾本旁邊發現金礦的時候,大量華人偷渡出海,移民澳大利亞。到了一八五九年,偷渡到澳大利亞的華人總數,便達到四萬兩千餘人。這些華人,在澳大利亞找到了國內難以得到的工作機會。

  所以,許多華人勞工工作起來非常賣命。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掙下一筆錢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有了這個目的在,這種質優價廉的華人勞工很快便搶去了原本屬於澳大利亞白人礦工的工作機會。一八五四年,維多利亞金礦區白人礦工集會。決定將華人礦工驅趕出礦區。隨後成立的“金礦皇家委員會”,於一八五五年六月通過排華法案。

  這個法案不但對華人進入澳大利亞的數量進行了限制,而且,還設立了華人入境後的人頭稅。由於排華法案的正式通過。華人礦工的處境越發艱難起來,大量的財物被搶劫,並且無處申訴。

  而且,維多利亞地區當局還呼籲新南威爾斯和南澳地區共同排華。一八五七年,南澳大利亞地區。和新南威爾斯地區也先後通過了排華法案。

  這些法案直到十年後,金礦枯竭,才被廢止。然而,這種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當一八七五年,金礦在昆士蘭帕爾墨河被發現後,華人再次蜂擁而至。

  這些華人勞工知道機會難得,所以,不會放過每一盎司礦渣。正如當時澳大利亞人對華人礦工的描述——(他們)與世無爭地在別人採過的金礦里挖掘礦渣。

  由於華人勞工的耐心與勤勉。這次淘金讓眾多華人勞工收益巨大。

  所以,衝突再次發生。一八七七年,澳大利亞昆士蘭正式通過《限制華人移民法案》。甚至原本已經被僱傭的、與淘金無關的各大公司的華人勞工,也被逐步解僱。

  這一次的排華事件歷久綿長,在一八八四年四月,維多利亞地區發生阿富汗號船隻滿載華人事件,被視為違規後,一八八四年六月,第二次大洋洲殖民區區際會議通過決議,決議規定——任何船隻五百噸只准載一名華人入澳;並且禁止華人在殖民地移居。

  從此時開始。排斥華人成為澳大利亞的基本國策。澳大利亞全境,全面排華。可即便如此,數以萬計的華人,仍舊在澳大利亞艱難的存活下來。

  中國人文化上的包容性。使得中國人在面對其他文化時,將這種包容性迅速的轉變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華人在澳大利亞紮根後,開始從事家具製造業,蔬菜種植業,和一些其他的商業活動。

  這個時候,中國人傳承數千年的文化給了他們強大的生命力。在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的時代,許多中國家庭中的男子,都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木工活。因為學會後,就可以省下大量僱傭他人所需的費用。這種習慣一直傳承到後世。

  所以,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大多都有些木工的底子。學習木工和家具製造,很容易上手。並且因為吃苦耐勞的天性,競爭力強大的不可思議。逼得澳大利亞的白人不得不成立一個名為“家具製造業**聯盟”的組織,用以阻止華人在家具製造業上的發展。

  不過,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與反對,最終被經濟規律所擊敗。在雖然白人勞工不喜歡華人,但是白人老闆卻非常喜歡。正如他們所形容的那樣——“他們很少找麻煩,你能放心他們所乾的活。”

  因此,這種排華雖然存在,但是華人卻能在此異國他鄉生存下去。直到後世華人在國際上越來越強大之後,澳大利亞這種對華人的排斥,才逐漸消失。

  當年餘生購買澳大利亞的土地和礦產,也是因為有沙遜的面子在,才得以成功交易。如果當年是餘生自己去買。還不知道要受到多少刁難。而餘生派駐澳大利亞的人,也是因為澳大利亞人並不看好這幾塊地方,才能獲得相應地方的採礦特許權。

  當然,如今的餘生在混跡好萊塢,成為世界知名電影人後,再也不敢有人小覷。又是另一回事了。

  是以,餘生對澳大利亞人,並無太多好感,給這個庭長添點亂,也成為應有之義。餘生讓夜無光買通了日本一家新聞媒體的記者,並讓這個記者以詼諧的口吻,寫了一篇報導。

  這篇報導以諷刺的手法,將澳大利亞華工所受到的排斥和歧視,表現的淋漓盡致,從一八三零年,到一九三零年,這百年間華人所受到不公正待遇細細數落了一遍。並配上了梅汝璈和威伯的照片。

  最後來了一句——不知道威伯會不會給這個華人法官以公正的待遇呢?

  這篇報導看似是一篇歷史考證,類似於後世論文,但是。最後這句話足以讓威伯惴惴不安。如果梅汝璈在座次爭執上,出現任何一點問題,並憤而辭職。那麼威伯便無法向各方面交代。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公正性也將受到質疑。

  這是美國人絕對不允許出現的狀況,因為這等於質疑美國。到時候。美國人不讓威伯滾蛋才是怪事。

  另外,這篇文章頗有挑撥同盟國之間關係的意思,很得日本上下的歡心。所以,雖然這家報社和這個記者都受到了美國人的警告,但是。日本人卻視其為英雄。層層遮掩中,將此人庇護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