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吉他彈奏出逝人的嘆息,撥弄著心弦無法平靜,在未被悲傷沾染的潔白上映出了搖曳著橙色花瓣的夏日之影。即使臉龐不再稚嫩,也能跨越那被夕陽染紅的沙灘。離別的旋律,在回憶燃燒殆盡的大地上,懷念的嫩芽正在破土而出。目送拂曉的列車。橙色的花瓣現在又在何處搖曳?在已迎接過無數次的黎明再次來到之前,不要熄滅手中的燈火!車輪,旋轉吧!”

  在李香蘭的歌唱中,作為背景的銀屏,開始播放日本人入侵中國後,由戰地記者,中國人或者在中國的外國人拍攝的影像。這些影像餘生並沒有太多的剪輯。所以,沒有什麼節奏可言。更沒有什麼蒙太奇和藝術性可言。似乎沒有盡頭的長鏡頭,讓影像更趨於真實。

  而台下的日本人卻坐不住了。在日本人入侵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地的時候,日本侵略軍中,有嚴格的新聞管制的軍紀。嚴禁士兵在寄回日本的信件和自己保留的日記本中,記錄日本軍隊在當地的不道德行為。一旦違反,嚴懲不貸。

  這條清規戒律被日本人嚴格執行,一來是由於軍紀本身的約束,二來在中國作奸犯科無所不為的日本士兵,也不願意在自己家人面前破壞自己的形象。即便是在中國進行過殺人比賽的日本軍官,也不可能在寄給家人的信中告訴家人,我今天又砍了好幾十個腦袋。這種人的私心,完全可以保證這條軍紀的嚴格執行。

  所以,日本本土的下層民眾,有很多並不了解日本軍隊在中國和東南亞都幹了什麼事情,這種隱瞞在美國人轉而扶持日本後,持續了下去。日本人的教科書避重就輕,在後世已經是世界聞名的事情。以至於後世許多不願意承認歷史錯誤的日本人,根本不知道當年的日本軍隊在其入侵的地方,做了什麼天怨人怒的事情。所以,根本不願意道歉。認罪賠償什麼的,就更不可能了。

  當然,在後世網絡發達的世界,根本沒什麼消息是可以一瞞到底的。有許多從戰爭年月走過來,知道真相的日本人,和後世一些從網絡上知曉歷史真相的日本人,還是願意反思歷史的。只不過這部分人實在是少數。

  正因為有了這些隱瞞,所以,當演唱會的日本聽眾看到銀屏上,肆無忌憚毫無人性的屠殺中國民眾的日本士兵時,一時間,都無法接受。紛紛喧譁起來。

  “這怎麼可能?”

  “這段影像一定是假的!中國人不但侮辱大日本帝國的人格,還想侮辱大日本帝國的智商……”

  “哦!三木!那個拿著刺刀殺人的是三木!李香蘭,你告訴我們,這段影像是真實的麼?”一個日本人總影像中發現了一個認識的人。

  人群鼓譟之中,李香蘭唱完《曉之車》。面對台下日本人的質問和群情激奮,李香蘭紅著眼圈道:“我知道,由於戰時的保密措施,大家對前線都只是甚少。但是……但是,我以我的生命起誓,所有在銀屏上播放的影像,都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攝錄的東西,是不可能造假的。雖然如今的日本滿目瘡痍,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曾經在戰爭中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傷害。”

  李香蘭雖然名氣巨大,但是並不因為自己的名氣而心生驕縱。該道歉的時候,毫無架子。當年,在上海灘對中國人的坦誠道歉,便讓原本計劃圍攻李香蘭的新聞界眾人,滿心戾氣消散於無形。

  以李香蘭的名氣,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李香蘭的大體履歷。比如她在日本出生,又在中國長大和成名。以她的經歷,說出來的話,可信度是很高的。如此回答,讓人不得不相信。

  第二百二十九章 籌拍《李香蘭》

  日本人的國民教育程度很高,在對天皇狂熱的崇拜消退後,大部分人恢復理性,他們自然知道,沒有經歷過陸戰的日本本土,便已經滿目瘡痍,那麼被日本入侵的各國估計還要悽慘。而且,影像中的場景、人物、武器和戰爭場面,也不是任何公司或者劇組能虛構出來的,所需要的資金量太過龐大,不可想像。也瞞不住當事人。

  戰爭殘酷無情,結果不是一葉障目,便可視而不見的。所以,雖然感情上難以接受,不願意承認日本人在戰爭中的錯誤,但是,理性的判斷卻由不得這些人不信。這種矛盾極為劇烈,進退兩難中,日本人只能沉默下去。

  而這正是餘生所預期的效果。想必,這場巡迴演唱會的力量,會讓日本人對其軍隊在中國做了什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而且,這個時代不同於後世,美國人對日本人並不放心,大量的日本士兵從中國遣返,證人證據多的無以計數。

  當這些聽過演唱會看過影像的日本人產生質疑時,便不得不向自己經歷過戰爭、從中國或其他國家遣返的親人求證。這一求證,真偽立現。到時候,即便日本人面子上不願意承認,也會知道歷史的真相。有了這個基礎,日後逼迫日本人正式道歉,承認歷史錯誤,反思戰爭,會容易很多。

  一首《曉之車》,只有五分鐘,而餘生好不容易找來的記錄影像,可遠不止五分鐘。所以,即便李香蘭躬身下台,瑪麗蓮夢露再次登台,這些記錄影像也沒有停止。日本人在中國殺人放火,殺光、燒光、搶光的影像,如同一道道鞭子,不斷的抽打著日本人原以為自己才是無辜受害者的脆弱的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