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精細的手工,可不是機器能仿製出來的。即便是用人工仿製,也很難達到正品的效果。除了手繪的朱絲欄線之外,想要仿造《永樂大典》。還需要抄寫者有一手漂亮的館閣體楷書,並精通中國山水筆墨丹青,能用白描的手法,繪製精麗工致的山川器物和人物肖像。精通裝裱,並能找來明代的紙張,而且精通仿古做舊的技術。

  不要說是後世的人,即便是國學大師遍地的民國,能同時做到這幾點的人,也幾乎沒有。即便有,也是聲望和學識隆重至極的大師,估計沒有閒情逸緻來造《永樂大典》一個單冊的假。

  當兩個專攻古籍文物鑑定的少年,基本斷定這一冊《永樂大典》是真品後,圍觀的眾人便發出陣陣驚呼。《永樂大典》的名聲太過響亮。數百年的散佚和流傳,雖然讓《永樂大典》損失慘重,但是,卻也名聲在外。

  《永樂大典》是燕王朱棣在謀權篡位後,為了收攏文人心思,而編纂的一部集中華古典文明大成而成的曠世巨典。中國古人有三不朽,分別為立言、立德、立功。編纂大典,純屬永樂帝想要在後世博一個好名聲的立言之舉。

  不過,由於是皇帝親自關照,這部大典編纂的也極為用心。雖然後世失傳了大部分,但是根據已有資料推斷,此書約有三億七千萬字。字數之多,更新之快,質量之高,完爆後世的任何一篇以口水主要內容的網文。

  《永樂大典》共有六十卷目錄,全書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據估計,匯集了古今圖書近八千餘種,其中還有不少在後世已經失傳了的古書。所以,後世英國人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惜,數百年以降,萬冊《永樂大典》只有八百餘冊存世。原書不知去向,而兩個少年手中的《永樂大典》,是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謄抄的副本。而隨著《永樂大典》的散佚,中華古文明,也有不少東西就此失傳。譬如《永樂大典》上,對宋朝神器神臂弓的記載和圖畫。

  為明朝永樂帝代言的《永樂大典》在明朝後期並沒有受到眾人的重視,並且因為卷帙浩繁,也沒有刻印。眾人對這部書珍貴之處的認識,是在民國時,鋪天蓋地的報紙上。

  一九一二年,時任民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周樹人建議教育部咨請******,將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殘本六十四冊送歸教育部,其中六十冊交由京師圖書館儲藏。這便是京師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永樂大典》。

  隨後,北平圖書館便想盡辦法搜羅遺落散佚的《永樂大典》。砸錢砸的絕不心疼。而在受人捐贈後,也會廣而告之。新聞時有報導。到一九三四年,北平圖書館館藏的《永樂大典》,已有九十三冊。而《永樂大典》的名聲,也在搜羅中傳揚開來。

  而在中國人搜羅自己的文明典籍時。其他國家的人也聞風而動。經驗最豐富的就是當年帶著八國聯軍一路進攻北京的英國人。英國人在焚毀翰林院的過程中,將大量的《永樂大典》翻檢出來。英國大使館中對中國文化有所研究的人見到《永樂大典》後,驚為至寶。在漫天大火中一路搜尋,傳到英國後,便成為各藏書單位爭相收藏的物件。及至後世,《永樂大典》還不時地在英國發現單冊零本。

  除了英國人之外,對《永樂大典》圖謀最深的,就是日本人。在收藏《永樂大典》的外國人當中,收藏《永樂大典》數量最多的,便是日本人。後世已知的。收藏《永樂大典》的單位中,共有三十家之多,而日本便有十一家!占三分之一強!日本人在從甲午戰爭後,對中國有預謀的入侵之中,劫掠而去的典籍,達數百萬冊之巨。其中有百十冊《永樂大典》,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這還只是有記載的大規模掠奪的數量,零星的掠奪不計其數。這次被幾家財閥搜羅到手。又被陳天偷梁換柱的幾冊《永樂大典》,便是日本民間的私藏。而其具體的流傳歷程,早已不可考證。

  而這三百四十二箱,被幾家財閥視為珍寶的中國古玩。絕對不止《永樂大典》這一種珍品。在兩個少年珍而重之的將《永樂大典》放入一個防蟲防潮防顛簸的木製盒子中後,又開始清點其他的文物典籍。

  對中國古代文明比較熟悉的人而言,哪一個朝代的文物典籍長什麼樣子,一般都心中有數。兩個少年率先整理的。並不是各種線裝書,而是一些一看就知道很是古老的竹簡、木簡、絲帛經卷。這些古舊的典籍,明顯就是出土時間不久的東西。也不知道日本人究竟在侵略中國時。把哪一個大墓給挖了。

  而這些經卷中,有一些被兩個少年推定為半個世紀前,被外國人大量騙走的敦煌經卷。敦煌經卷於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即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二日被看守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發現。

  這個王圓籙出身低微,眼界不寬,但是對道教卻有由衷的敬畏,對當年獨自西去取經的唐玄奘也有極大的崇拜。由於這些被發現的經卷,並不是王圓籙所期望的金銀珠寶,所以根本沒有得到王圓籙的重視。在被英國籍的冒險家斯坦因一通忽悠後,將其中二十四箱敦煌遺書換成了錢財,用以修繕道觀。

  而這二十四箱經卷在西方立刻引起了轟動。各國探險家紛至沓來,其中日本人更是收穫頗豐。王圓籙在得知這些經卷的真正價值後,追悔莫及,晚年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終於驚悸而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