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東西別說青小藝沒啥興趣。就是餘生這個古玩半瓶子醋也絕對不會買。不過,這一通亂逛,也並非沒有收穫。在路過一個攤位時,青小藝突然輕輕的發出一聲驚呼:“咦?”

  這一聲驚呼。在這個嘈雜的市場上,也只有餘生一人聽見了。隨後,青小藝的面色便恢復平靜,在某個攤位上停了下來。這個攤位上的攤主。是個白鬍子的美國老頭,長相和肯德基標誌上的那個大爺差不多。

  他的攤位上,擺著的東西。並非是古董或者字畫,而是各種一看便沒有什麼價值的破舊家具,和一些舊的家用電器。甚至,還有一些西部牛仔們所用的馬鞍,以及一些舊的書籍和唱片什麼的,一看便知道是把家裡不用的東西都搬來了。

  在一堆亂七八糟的舊貨的一角,有一個很明顯便是東方風格的木質提箱,黑不溜秋的,落滿灰塵,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顏色。而這個木質提箱旁邊則放著兩個瓶子。一個全身白色,有青色的花紋和圖案,疏落雅致的分布在瓶身上。另一個則是正黃色,瓶身上有兩處留白,畫著中國傳統的工筆牡丹。

  別的餘生看不懂,但是作為一個後世穿越而來的文藝偽青年,少許的藝術品位還是有的。且不說這兩個瓷瓶是真是假,單說這瓷瓶上的圖案與布局,便是大師級別。那一團粉紅色的牡丹,顏色嬌艷,形態輕軟,單看其姿態顏色,便能讓人心中一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不過如此。

  而青小藝則做出一幅對那個東方風格的手提箱非常感興趣的樣子,在和白鬍子老頭一番討價還價後,以一個高出正常破木頭箱子五六倍的價格成交。而唯一的條件是,那個白鬍子老頭要送給她兩個插花用的瓶子。

  其實在此時的美國,中國人瓷器,除非是已經鑑定為唐宋元明時期的古董,否則根本就不值幾個錢。和後世花幾十塊錢在超市買一套吃飯用的餐具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後世以天價成交的雍正粉彩九桃瓶,在發現的時候,不過是一個美國人家桌子上的放檯燈用的底座而已。而後世在英國發現的一個拍賣價上千萬英鎊的青花瓷大瓶,不過是一個人家用來放雨傘的。而且,還被雨傘劃破了一個邊。

  在這個白鬍子老頭看來,青小藝之所以願意用超出市場價格五六倍的錢,買一個破木頭箱子,不過是因為這個木頭箱子比較精巧。長寬高都不過只有十幾厘米左右,居然還有鎖,有門,有三個小抽屜。而且是東方風格的。

  為了小賺一筆,送給青小藝兩個不值錢的瓷瓶,實在不是什麼大事。而且青小藝從頭到尾,就沒有細看那兩個瓷瓶。估計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要這兩個瓶子,也不過是不想太吃虧而已。

  價錢講定,餘生付帳。青小藝小心翼翼的抱起兩個瓶子,讓餘生提起那個木質的提箱,也不逛跳騷市場了,直接打道回府。白鬍子老頭看青小藝的動作,知道自己或許是走寶了。當然,美國大爺並不知道走寶這個詞。

  餘生和青小藝是開車去的跳騷市場,自然也由余生開車回洛杉磯。一路上,青小藝抱著兩個瓶子翻來覆去的看。笑靨如花,心情愉悅至極。餘生有些好奇:“小藝,你至於這麼高興麼?這兩個瓶子到底有什麼名堂?總不會一個是元青花,另一個是粉彩瓷吧?無錯小說網不少字”

  青小藝有些驚訝:“沒想到你也看出來了!”

  餘生嚇了一跳,手中方向盤一抖,差點沒把車開到公路下面去。用變了聲的語調問青小藝:“我就是順嘴一說。這兩個瓶子真的一個是元青花,另一個是粉彩瓷?”

  餘生雖然對於鑑定古董瓷器並不擅長,但是對於一些基本知識,和後世各大國際級別的拍賣行中,各種中國的文物古董的拍賣價格,卻是知道一二。

  在後世,二零零五年,倫敦佳士得,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以兩億三千萬人民幣成交,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二零一三年,澳門中信,一對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成交價為三億九千八百一十六萬人民幣。二零一一年,澳門中信,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成交價為六億八千五百四十四萬人民幣。像這樣的青花梅瓶,世界上僅存三件,其中一件在後世藏於南京市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號稱十億不賣……

  而在二零一零年的十一月十一日,當單身狗們在過光棍節的時候,英國倫敦一件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五千一百六十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折合人民幣五億五千萬。驚掉一地眼球。

  第一百八十五章 夾層

  這個拍賣的成交價格,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於商業炒作。有道是盛世的古董,亂世的黃金。在後世國人都能吃飽肚子的情況下,收藏自然而然的便興起了。而物以稀為貴,存世量越少,保存越困難的東西,價格越高。瓷器便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雖然有商業因素對價格的放大,但是能得到幾乎所有瓷器愛好者的承認,也可以證明元青花與清代粉彩瓷器的價值了。

  青花瓷產於唐代,卻是興盛於元代。倒不是說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有什麼燒制瓷器的秘法,而是因為在蒙古貴族統治中原後,漢人已經無法掌握上層的權柄。所以,元代的文化,大都是隱逸而世俗。

  元曲之中,散曲大多都是以歸隱田園和領悟人生為主題。即便是關注時事,也不過是吐槽一下元朝的蒙古貴族。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而元代的雜劇,卻是達到了另一個頂峰,宋代以來孑遺的大量文人,在仕途無望之際,不得已融入世俗生活,自此,元代的戲劇興起。講故事的水平和戲劇中人物的塑造,較之以往,有了極大的進益。如同後世讓眾多騷年追更不止的網絡小說一般,讓初入中原的蒙古人沉迷不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