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其中,難免會有一部分姑娘,在享受著中國傳統價值觀帶來的“男人應該照顧女人”的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在追求著和男人對等的權利。甚至,有的姑娘還會同時享受著幾個男性在追求她的時候,為其帶來的福利。號稱綠茶。總之便是一句話,有責任你去,有權利我來。而這些姑娘爭取權利的名號,便是男女平等,或者女權!

  不過,這樣的女權,似乎有些偏頗。當然,女權這個概念原本就是偏頗的。女權主義的興起,原本就是針對男權而提出來的。如果說男權是個錯誤的話,那麼,相仿提出的概念自然不會是正確的。這種模仿的本身,就是一種依附。

  而且,後世的女權主義者,在模仿男權的概念時,也幾乎同時模仿了男人的性格,和獲取權利的手段。以針尖對麥芒為能事,在去除自己的溫婉天性後,以男人的方式。向男人爭取權利,結果自己也被男性化。在男人看來,這些女權主義者,不過是披著女人皮的男人而已,又哪裡有什麼獨立性可談。

  而正經八百的獨立於男性、與男性平等的女人,在餘生看來,唯有凱薩琳赫本一人而已。她並不被男性構建的價值體系所捕獲——衡量她的不再是此時好萊塢對於明星制下女星的三圍、容貌,或者物質的價值,又或者男女道德體系下的名分。

  這些有利於男性的標準,她置之不理。唯一能夠衡量凱薩琳赫本的。只有她生存的技能——身為二十世紀第一女星的演技。和她收斂鋒芒,鄭重對待的情感。這些可以忽視性別而存在的人性絕美之處。

  雖然凱薩琳赫本,被後世的女權主義者所尊崇。但可惜的是,後世的女權主義者卻全然不解先輩的偉大之處。仍舊以男性的標準為自己的標準,以至於數十年以降,後世大多數男人在考慮與一個女子相處之前,思量的仍舊是手中的錢財是否足以交換,而非自身是否和女子本身的性格與素養相匹配。因為前者的力量,在現實中。遠大於後者。

  這一次,凱薩琳也不是一個人來的慈善晚會,斯賓塞屈賽作為好萊塢一個不大不小的明星,也陪著凱薩琳來到晚會。凱薩琳赫本雖然來了。但是明顯有些心不在焉。說了幾句客套話,致謝一番,向捐款箱內投了一張支票後,便匆匆下台去。回到與斯賓塞屈賽相伴的座位。燈火闌珊中。可見笑意隱約。

  當然,餘生請到的嘉賓也並非凱薩琳赫本一人。與《龍種》這部電影,關係最密切的女人。除了凱薩琳,還有賽珍珠!當餘生打電話邀請賽珍珠的時候,賽珍珠欣然應許出席晚會。當然,餘生邀請賽珍珠可不是單純為了讓她露個面。

  賽珍珠在此時的中國,也算是個知名人物。一九三二年,中文譯本的《大地》在中國面世。隨後,中國人對《大地》的評論紛至沓來。雖然有好評,但是卻也並不是全然認同。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上海《申報.自由談》發表了姚克《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一文後,魯迅致信姚克,評論賽珍珠的作品道:“先生要作小說,我極贊成,中國的事情,總是中國人做來,才可以見真相,即如布克夫人(即賽珍珠),上海曾大歡迎,她亦自謂視中國如祖國,然而看她的作品,畢竟是一位生長中國的美國女教士的立場而已,所以她之稱許《寄廬》,也無足怪,因為她所覺得的,還不過一點浮面的情形。只有我們做起來,方能留下一個真相。”

  魯迅不認為賽珍珠的視角與評價體系,是中國化的。所以,也並不認為其評價客觀公正。但是,賽珍珠的視角正因為超然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上,所以有些東西反而看得清楚。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賽珍珠筆下的中國農民讓人覺得入木三分,所以,喜歡這部作品的人仍舊不少。到了後來,一九三八年,《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在中國的名氣就更大了。畢竟,這是一部描寫中國並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

  賽珍珠在接到餘生的邀請後,第三天,便到了洛杉磯。然後,便參與了餘生對晚會的排練。按照餘生的計劃,賽珍珠會在慈善晚會上為所有的觀眾唱兩首反應中國抗日戰爭的歌,第一首是《在太行山上》,第二首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這當然不僅僅是餘生的靈機一動。在餘生和漢語十級的賽珍珠交流時,發現這個如今已經五十出頭的女子,卻是視中國為半個祖國。很想為中國的抗戰出一份力。在餘生給賽珍珠看過節目表之後,賽珍珠很主動的表示,其實她也可以唱其中的一兩首歌。

  而且,讓餘生驚奇的是,賽珍珠告訴他,《在太行山上》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兩首歌,她都會唱。是她在一九四二年,最後一次回中國的時候學會的。不過,仔細想來,倒也合理。

  《在太行山上》這首歌是一九三八年六月,桂濤聲作詞,冼星海作曲,周恩來親自試唱第二聲部定下的作品。一九三八年七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人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第一次演唱。由於歌詞曲調中難見的氣勢恢宏,和堅決卻有希望曙光的抗日傾向,很快傳唱全國。甚至老蔣都阻止不了這首歌的傳唱。可見其藝術魅力之強大。

  而《歌唱二小放牛郎》,則是一九四二年在晉察冀地區發生的真實事件。一九四二年,十三歲的王小二在反掃蕩中,在將日本人引入包圍圈後犧牲。詞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感其故事悲壯,而作此曲。而這條消息,也登上了《晉察冀日報》的頭版。賽珍珠聽過這首歌,不足為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