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此,《音樂之聲》在歐美人的心中神格已成。即便是再苛刻的評論家,也無法逆著人心大勢,憑空指摘這部已經深入人心的作品。而餘生也毫不意外的從阿爾伯特華納那裡得到了一個小道消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餘生的這部《音樂之聲》會輕而易舉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雖然並不確定是哪幾項提名,也不確定是否能得獎,但這個消息,已經足以讓跟著餘生混的班底們興奮起來了!

  不過餘生倒是沒那麼興奮。作為一個在後世熱愛文藝的穿越眾,餘生知道這個奧斯卡小金人怕是沒那麼好拿!雖然後世的中國電影水平與國際相比,差了一些,但是有太多優秀的電影,即便質量極佳,藝術性出眾,受眾極廣,也沒有拿到這座小金人。

  其中,除了藝術和票房這兩條硬性標準外,不同的文化體系和不同的人,造就的不同的價值觀也讓大批的優秀電影就此落選。譬如在後世,被影迷和大量專業人士奉為經典的《肖申克的救贖》,便是最好的例子。

  當一九九五年,《肖申克的救贖》在與《阿甘正傳》的競爭中全面落敗時,有無數影迷曾經破口大罵,或痛哭失聲。而落敗的原因無他,《阿甘正傳》寫的是美國這個硬幣的正面,而《肖申克的救贖》寫的卻是美國這個硬幣的反面。

  所以,餘生對奧斯卡這個小金人的公正性,並不是篤信無疑。

  至於,阿爾伯特能提前得知他的《音樂之聲》被提名,卻是走的正常路數。自一九二九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其評選便是有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是否獲獎。

  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發起人,卻是好萊塢巨頭之一,米高梅公司的梅耶。隨即,各大好萊塢巨頭紛紛看明白了這其中的好處——一戰之後的歐洲元氣大傷。原本興盛一時的歐洲電影業衰落至極。如果好萊塢巨頭們能夠聯手將這個獎項做大,那麼今後就可以操縱電影行業的話語權和價值取向!他們說什麼樣的電影好,什麼樣的電影就是好的!

  眾所周知,一個行業中最掙錢的那個群體絕對不是生產產品的,而是制定產品標準的!好萊塢眾巨頭只要將這個金像獎搞大,那麼,在電影市場上,他們就會同時擔任裁判和運動員兩個角色,用自己的標準評價自己。拍出來的電影,想不被說好也難啊!

  所以,好萊塢的幾個巨頭便毫不猶豫的將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作為一個重中之重的事情,不遺餘力的宣傳起來。阿爾伯特作為華納的話事人之一。得知一些提名投票的消息實在是容易至極。

  不過,由於電影這種綜合性藝術的巨大魅力,和公眾影響力,這個奧斯卡金像獎也已經完全不再只是電影人自己的事情。美國的金融寡頭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在影響白宮的同時,也影響了好萊塢的巨頭們。在第四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的時候,兩大財團通過白宮名正言順地表達了自己對學院獎的關注。不僅送來了大筆的贊助,而且副總統還親臨會場。

  從此,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名聲大振,但也不再僅僅是電影人自發的評比。所以,也無怪後世的國人對這個連純金都不是的小金人有無比的怨念了。

  這件事情的影響,遠比餘生預料中來得強烈。阿爾伯特能提前得知《音樂之聲》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別人自然也會知道。美國的狗仔隊專業無比,在餘生得知這個消息的第二天,《音樂之聲》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事情,已經弄得全美皆知。

  而此時的世界,歐洲人陷入戰火,蘇聯人忙著發展經濟,中國人的電影還沒法走出世界,唯一對世界電影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也只有好萊塢一處了!一個中國導演、中國編劇、中國人飾演女主角的電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事情,如同一場風暴般席捲世界。

  美國人和歐洲人並不算太過驚訝,畢竟在他們眼中,以《音樂之聲》的紅火程度和藝術性,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如今的《音樂之聲》的票房,僅次於當年在獲得十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亂世佳人》!

  而在中國人看來,這卻是個一步登天的成績!雖然蔡楚生的《漁光曲》曾經在莫斯科獲得國際性的獎項。但是,根本影響不了歐美世界的主流審美觀。電影票房在歐美真心不高,與《音樂之聲》相比,簡直就是天壤雲泥之別!

  所以,在中國人得知餘生的電影在海外獲此殊榮後,不由得驚掉了一地的眼珠。即便是以抗日為主要內容的報紙,也會擠出一個小小的豆腐塊來,將餘生在美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事情,提上幾句。

  如果僅僅是這樣,餘生還不會太驚訝。讓餘生驚訝的是,在這個消息傳出三天之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居然派手下登門拜訪。

  開門見山的邀請餘生:“余先生,您是否可以考慮一下,再拍一兩部與英國人反抗德國法西斯有關的電影呢?雖然我很少看中國人拍的電影,但不得不承認,您的《音樂之聲》的確是一部藝術傑作。可是,現在的英國,能給民眾播放的,不過是一些新聞片而已。能夠溫暖人心並且喚起民眾鬥志的故事片實在太少!到目前為止,真正的傑作,也不過只有餘先生的這一部《音樂之聲》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