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店面找到,各種廚具買好,一切手續在阿爾伯特的幫助下,順理成章的辦好。最後只剩下招聘和培訓店員這一件事。餘生既然是為了讓身在美國的華裔過的好一些,才做這件事,自然招聘的店員要求以華工和華裔為主。

  至於培訓,倒是不太難。此時的美國,自從福特汽車的流水線創造出生產奇蹟後,流水線生產的觀念已經在美國深入人心。招聘來的華工,雖然有的是第一代移民,有的是第二代移民。但是,都會講漢語和英語,受中國文化影響,多少會一點廚藝。並且也多少受過一些教育。只是因為身為華人,才不受重用而已。

  所以,餘生用比此時美國正常的工資高一倍的薪水,很快便招到了一批素質非常不錯的員工。只不過培訓了一個星期,便完全可以勝任了。

  與此同時,餘生剪輯成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在阿爾伯特的安排下,在華納下屬的電影院線上映了。因為華納幾個兄弟對於這部純粹的東方紀錄片的不自信,所以,七部紀錄片在上映之前,又被精心剪輯了一遍。最終,這部《舌尖上的中國》成為一部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

  這樣的電影長度,直追電影史上著名的《亂世佳人》。只不過,因為沒有故事情節的連貫,在華納兄弟幾個人眼中,遠遠比不上《亂世佳人》的地位。電影放映的時間,也被定於平日電影院最冷清的時段,美國人上班的白天。並且,只播放一個星期的時間。如果成績不理想,一個星期之後,就會下映。

  至於票價倒是不高,和其他故事類電影比較起來,低的簡直就是業界良心。

  雖然電影不受重視。但還有一句話叫做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只需要一點點機會,金子的光芒就會讓人眼暈。

  《舌尖上的中國》上映第一天,只有幾個閒的無聊的美國人買票進入電影院。抱著在無聊中好好睡一覺打發時間的心思,坐了下來。

  第一百三十五章 煎蛋(二)第二更

  電影開篇,便是清清亮亮的童音念唱而出的歌謠——“春雨驚春晴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一首節氣歌,看似簡短,但卻融入了中國數千年天文曆法和農業物候諸多知識。即便美國人聽不懂中國話,但是簡短的翻譯字幕,和歌謠的意韻,仍舊如同夏日中的一杯輕柔涼水,從咽喉滑下。整個人忽然便清醒了起來。準備來影院中打發時間的人陡然間便是精神一振,脊背上的汗毛都樹了起來。仿佛有什麼自己並無察覺但期待已久的東西出現!

  餘生所剪輯的《舌尖上的中國》,分為《木》、《火》、《土》、《金》、《水》、《宇》、《宙》七集。雖然與後世的那部《舌尖上的中國》對於中華飲食的解構與觀察角度並不相同。但是,由於是從後世的原作上得到的啟示,所以,總會帶一些後世原作的影子。會有各種主題存在,譬如家庭,譬如奮鬥與創業。

  當然,更多的是新奇的不同。美國人沒有辦法理解中國人在數字上的模糊化,一旦數量或者影響因素太多,就會以模糊化處理。在西方文化中,一分鐘就是一分鐘,一千個人就是一千個人,量化細分是所有掌控的基礎。

  而在中國人創立的東方文化中,一分鐘可以是片刻,可以是須臾,可以是一眨眼的工夫。而一千個人,要麼就是說紜紜黔首,要麼就是說摩肩接踵,或者過江之鯽,總歸是模糊的。

  同樣,西方人也沒有辦法理解,中國人憑藉經驗,就可以完成精耕細作。按照西方文化的做法,想要精耕細作,必然要丈量出土地的面積,植物生長的數據,多長時間吸水,多長時間發芽,紮根多深,出苗多高等等。當所有的程序都有了一個具體而詳盡的數字後,精耕細作才會完成。

  雖然事實證明,西方文化的這種量化細分的方式,更有利於文明的進步。但是,對於餘生而言,他仍舊覺得模糊化的生活方式,或許對於個人生活而言更合適。

  正如,西方人會研究出一大堆如同實驗室用品的廚房餐具,而中國人只需要一把菜刀,一副案板就可以勝任大廚。

  餘生的這部《舌尖上的中國》,影像來源,都是上海灘各大知名館子的名廚。廚藝已然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掌控火候,無需看表,存乎一心。只需要看食物的顏色,便可恰到好處的拿捏。

  拔絲地瓜時,熬出的糖極為粘稠而有韌性。是魯菜中的名品。一盤拔絲地瓜,可以隨便挑一塊,然後拉出細長的絲。為了賣弄廚藝,有時候夥計會將其中的一塊隔著樓梯,拉下一層樓!然後讓客人檢查一下還沒有拉斷的纖細糖絲!

  而製作過程中絲毫沒有使用過各種量具或者溫度計等儀器,憑藉的不過是鍋和勺子而已。

  而刀工上的技巧更是讓坐在電影院中的美國人瞠目結舌。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在沒有機器的情況下,單憑一口刀,是如何將一塊豆腐切成可以穿針引線的細絲的!

  電影院中的幾個老美看的驚呼不已,紛紛和旁邊的人交談:“哥們兒,你確定這是中國人的美食紀錄片,而不是雜技紀錄片麼?”

  “應該是飲食紀錄片吧!不過,中國人的食譜太廣了,真心接受不了!那個土豆絲應該我倒是想嘗一下,就是不知道哪裡有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