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英國是享受了數十年世界第一的福利的,在這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裡,每天都有世界各地英國的殖民地開來的船隻,上面載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是現在將所有英國的工廠停工,讓英國人全部回家去養老,英國照樣可以活的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舒服。

  沒辦法,英國人口並不多,但是殖民地卻很多,每個殖民地就算每天出一艘船,加在一起也足夠英國人消耗的了。

  而這種福利的待遇,也就給英國帶來了另外一種極端的現象,那就是國民缺乏鬥志,缺乏勤勞,他們更多的還是想著不勞而獲,哪怕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

  相比較日本,英國人更缺乏動力,連比較勤奮的日本人都敗了,敗在中國人的封鎖上,那麼英國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失去了亞洲,他們還有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但是說實話,亞洲殖民地的產出要遠遠的過了非洲和美洲。

  如果僅僅只是資源的喪失的話,那麼英國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可問題在於,一旦答應了中國人,這也就意味著日不落帝國將會瞬間倒塌,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上,將徹底的失去亞洲這一塊重要的版圖。

  而亞洲,又是整個地球上最大的洲,如果這個說法還不夠清楚的話,那麼另一種說法就很明了了。

  中國人的意圖很簡單,他們無心去展亞洲以外的區域,無論是歐洲也好,其他的地方也好,中國人只想紮根亞洲地區,在這個世界上占地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進行展,或者說是統治,中國人就是想統治整個亞洲,而統治了整個亞洲,雖說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大英帝國的日不落帝國那麼威風,可實際上卻要比大英帝國猛的多。

  而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很難會再去撼動中國人的地位,雖然他們只是亞洲的霸主,但是同樣的,他們也將會成為整個世界的霸主,因為集中了整個亞洲地區資源的中國,是不可戰勝的。

  英國人搞了這麼多年的殖民,關於這一點他們還是很清楚的,所以英國也不敢貿然的去同意,所以他們希望去跟中國人進行討價還價,而英國人最終的底線是,保住新加坡和印度這兩塊殖民地,其他的地方都可以交給中國。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讓英國人失望了,中國人壓根就不給他們討價還價的機會,在薩道義請求拜見的時候,王士珍只是讓人詢問了下英國人的意見,只問是不是同意了,除非得到的答案是已經無條件的同意才會去跟薩道義見面,其他的任何回答,都不會得到王士珍的召見。

  事到如今,薩道義在中國竟然連王士珍都見不到了,而即便是拜見外交大臣唐紹儀,他也需要提前遞交申請,而什麼時候排到也很難保證。

  英國人急的就像是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左右等不來中國人的回覆,甚至是會見都等不到。

  而另一邊,德國人也再一次的加大了攻勢,原因是德國人新組建的三個裝甲師已經完成了整訓,在三個裝甲師投入戰場之後,德軍的實力得到了較大的增強,而英法聯軍方面則是因為沒有得到補強,在三個裝甲師加上原有裝甲師的配合之下,德國瞬間改變了戰場上焦灼的局面,英法聯軍瞬間再一次的出現了潰敗。

  歐洲戰場是打的熱熱鬧鬧的,反觀中國這邊卻是一臉的淡定,絲毫沒有任何不耐煩的跡象。因為日本的投降,徹底的打亂了中國方面的部署,而原本打算派往日本作戰的數百萬部隊也瞬間無所事事。

  一方面,中國繼續往日本增兵,不過這一次可不是去作戰,而是徹底的控制整個日本。而關於該如何處置日本,王思銳也已經做好了決定。

  對於非本國以外,任何一個國家,王思銳都不會有任何的憐憫之心,更何況是日本呢?

  所以,對日本的政策只有三個,第一個是將5--25歲的日本女性單獨的挑選出來,這些人將會被集中起來進行培訓,教會他們,並且給她們灌輸一種服從的意識,當這些人被挑選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身份就已經被註定了,如果是放在古代的話,那就是官奴,官妓。

  年紀越小,就越是容易培養,而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到五歲的女童,只要是長的不是對不起天地的那種,都會被帶走進行培訓,然後等到他們十八歲的時候,將會正式的進入在售名冊,每一個成年的帝國男性,只要夫妻雙方同意,就可以去購買日本女性,而他們的任務也只有一個,傳宗接代,為帝國的人口壯大而努力。

  而在此之前,他們也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官學。

  因為在王思銳的版圖中,僅僅只是依靠國內的生育能力,是遠遠無法達到他的計劃的,而為了能夠達到王思銳的要求,則中華帝國至少也要擁有二十億人口才可以。

  沒錯,王思銳的計劃就是清空整個亞洲地區,只有華人才能夠長久的統治整個亞洲,打下了日本,如果還讓日本人繼續成片的居住在這裡,短期內或許他們並不會有反抗的意識,但時間長了呢?就像二十一世紀的日本,不照樣暗地裡給美國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嗎?

  所以,在考慮到國內的生育能力無法滿足需求之後,王思銳便制定出了這個計劃,用異族的女性來幫助華人繁衍壯大,同時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民族的融合,而這些日本女性即便是生了很多娃,他們的地位也始終無法得到保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