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士珍被袁世凱一語點醒,瞬間被嚇的一身冷汗。古往今來那些異姓王是怎麼死的?現在王士珍也正在走著跟他們相同的路,如果不是袁世凱的話,估計王士珍也活不了多久。

  「他要是想殺你,也不會讓你來我這裡,你就安心的在這裡住上一個月吧,到時候去跟他道個歉,做個保證就差不多了。」

  281:集百家於一體

  頭疼,是的,王思銳現在也只剩下了頭疼。

  難道這些情況是每一個上位者都必須要經歷的嗎?

  反正王思銳上輩子最高也就是個連長,營長說,他幹的不錯,打算在年底的時候向團長推薦他擔任副營長,結果還沒等到營長的推薦,王思銳就穿越了。

  手裡管著一百來號人,跟管著幾百萬,數億人口那會一樣嗎?

  雖然某位聖人曾經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有些調味料固然味道很好,而有些調味料的味道則很差,但一道佳肴絕不僅僅只使用一味調味料,它需要將眾多的調味料混合在一起,相互的彌補對方的不足,亦或者相互的去刺激對方,使其揮出最佳的效果,或是將某種味道稍稍的收斂一些,這樣才能使這道佳肴的味道更完美一些。

  王思銳很清楚,一個國家,固然需要王士珍這樣的激進派,但也同樣需要王樹起和武羊這種的保守派,同樣的,還需要有武自詡這樣的攪和派。

  可是又該如何才能將這些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呢?

  現在的王思銳,已經不再去計較他們聯合起來秘密的篡改通電這件事情了,反而是為了如何才能讓這些人融合在一起而愁。

  之前倒是好說,大家只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努力著,各自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集。

  但是現在情況卻不同了,王思銳登基已經成為定局,那麼下面的人,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了。

  比如,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將會相互之間聯合起來,形成數個小團體,然後小團體之間再去進行爭奪,從而將一個人的利益轉化為整個團體之間的利益。

  如果王思銳能夠活上個千秋萬世,那麼自然不需要去擔心這個問題,他只要控制好軍隊就可以了。

  但是很顯然,王思銳並沒有不死之身。

  那麼又該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惡意的競爭呢?

  體制,說一千到一萬,終歸還是需要一個更加完美的體制才可以。

  在華夏繁衍了兩千多年的古老帝制這一套已經不行了,缺乏改變,過份的依賴皇帝,這便是最大的弊端。

  這套體制需要皇帝必須要是一位全能型的選手,而且在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拔尖,雖然不需要他事事親為,但也要防止被下屬給忽悠了。

  一旦後面的哪個皇帝是個草包,那問題可就嚴重了,就像東西兩漢末期,唐後期,明清後期,特別是清朝後期,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後宮聽政,結果一去不復返,歷史上光緒皇帝當了三十四年的皇帝,可是也當了三十四年的傀儡。

  而慈禧臨死之前,還先將光緒皇帝給作死了,這也就更加導致了清廷的覆滅。

  雖然光緒活著也未必能夠改變清朝的局面,但至少可以肯定,清朝還是能夠多苟延殘喘幾年的。

  「杏城!你說,如何才能構建一個能夠確保國家永久不陷入內亂的完美的體制?」王思銳奮力的搖了搖頭,看向了坐在對面的楊士琦,問道。

  楊士琦祖籍江蘇,光緒八年中舉,報捐道員,光緒二十五年,楊士琦為李鴻章所重用,後來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將楊士驤、楊士琦兄弟一同帶到了直隸。

  八國聯軍事件談判時期,楊士琦曾力勸李鴻章拒絕洋人關於殺掉王思銳的提議,理由是唇亡齒寒。

  儘管朝廷察覺未來對王思銳可能會失去控制,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清廷,可王思銳畢竟還算是他們自己人,內部的事情,大可關起門來自己人商議,現在是對外,如果同意了洋人的條件,那無疑是給他們自己埋了一顆雷。

  一段時間內,李鴻章也深深的認同了楊士琦的建議,但無奈洋人咄咄逼人,亦劻那邊也有藉機殺掉王思銳的打算,李鴻章也是無能為力,只能默認了這件事情。

  後來王思銳不但沒死,反而因為這件事情徹底的與清廷決裂。在李鴻章被控制期間,王思銳也並沒有對李鴻章有任何的不敬,甚至李鴻章死後,王思銳還將其厚葬。

  對於李鴻章的後人,王思銳也並沒有為難他們。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楊士驤、楊士琦兩兄弟這才在李鴻章死後投靠了王思銳。而兩兄弟到了王思銳這邊之後,更是被委以重任。

  去年年初,楊士驤便被任命為了直隸總督,這可是各地總督之中排行老大的職位,足以彰顯王思銳對他們的信任程度。

  而楊士驤也並沒有讓王思銳失望,不僅將直隸地區管理的井井有序,更是為駐紮在那裡的漢軍提供了後勤保障工作。

  而且,楊士驤因為受到了王思銳的思想影響,所以在擔任直隸總督時期,執政方向也更是朝著王思銳靠攏,此時的直隸,已經隱隱的有了工業重地的雛形。

  楊士琦雖然沒有向他哥哥那樣獲得重要的職位,在王思銳身邊也只不過是擔任了商務部部長這個全新的職位,但平日裡王思銳卻很是喜歡聽一聽楊士琦的建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