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最後我去了一趟皇宮,我告訴皇帝,大清,只能存在最後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後,我們將迎來新的時代。

  我不管那些洋人是什麼態度,又是什麼想法,我只要華夏民族崛起,我只要華夏民族可以對任何人說不的勇氣,說不的資格。

  這一個月的時間,是給皇帝的,也同樣是給我們的。所以,諸位,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我懇請諸位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能夠盡心盡力,做足最後的準備。」

  震驚!

  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他們這些人的存在,就是為了替代滿清朝廷而存在的。

  而按照他們的估測,這一刻至少也要等個三五年之後才會到來,那時,漢軍將會有足夠的實力去保護領土,鞏固他們的政權。

  可是現在,在這個最不應該的時候,王思銳卻決定了要做這個目前最不應該做的決定。

  震驚之餘,有驚喜的,也有驚訝的,更有不可思議的。

  但是有一點,沒有人覺得他們不應該取代清廷。取代清廷,這是必然的,也是王思銳數年來為他們灌輸的思想,強國思想,華夏崛起思想。

  「一個月的時間還是很緊張的,而且列強也不會無動於衷的,以我們目前的實力,對抗那些列強將會有很大難度的。

  再一個,在取代了清廷之後,那麼對於之前清廷簽訂的合約,我們是認可還是否定?一旦認可,我們將會失去現有的主動,我們將會繼續為清廷的錯誤而埋單。而否認,我們就要全盤否認,這樣又會給列強帶來怎樣的衝擊?而列強又是否會派兵來干涉?

  還有就是,陸地上我們雖然不怵,可是沿海地區怎麼辦?天津,上海,我們已經發展了幾年,如果列強艦隊轟炸沿海地區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我們的兵力無法收復全國,甚至短期內無法占領兩廣,如果兩廣繼續控制在洋人手中,對我們的影響將會很大。

  甚至可以想像到,一旦清廷覆滅,西藏,蒙古那些地方肯定會不老實的,新疆地域遙遠,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時間一久,也是一個大問題。」王士珍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一旦推翻清廷,後面的問題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他們是無法逃避的,這也是軍隊不足的最大弊端。

  「短時間內洋人出兵干涉的可能性不大,而就算是出兵,大概也只有日俄兩國,而現在東北地區已經進入到了冬季,極不適合作戰,日俄兩國是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作戰的。

  那麼開戰的時間將會是在明年的開春,也就是說,我們還有三個月左右的準備時間。我大概的查了一下,三個月內結束新兵期訓練的部隊大約有四十萬人,四個月後還有十萬人的新兵結束新兵訓練。

  他們雖然沒有上戰場的能力,但接替各地駐軍維護一下治安還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說,三個月內,我們能夠抽調二十萬左右的預備役,如果一年以上兵齡的部隊全部抽調的話,我們可以抽調四十萬左右的預備役。

  從兵力方面來看,我們占盡了優勢,所以,一旦開戰,只要後勤不出問題,打個大勝仗還是沒有問題的。」段祺瑞開口說道。

  後勤怎麼可能會有問題?詹天佑在心中暗暗的說了句。

  自打上任交通部長之後,詹天佑便帶人修建了一條從京城到盛京的馬路。

  雖然是土路,但卻愣是被王思銳稱之為馬路。這條馬路也只比正常的路稍微好一點,不過正常的時候,通過這條路前往盛京,大概能夠節省一天的時間。

  而這幾年裡,王思銳更是不斷的在盛京囤積了不少的武器裝備,別的不說,支撐四十萬大軍打上一年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王思銳擺了擺手,說道:「軍事方面的事情暫且不提,之後會單獨召開軍事會議,今天只說內政方面的事情。

  我的想法是,儘可能的讓沿海地區百姓內遷,只留少數作為預警,防止洋人登陸作戰。」

  「不行,沿海地區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根本就內遷不完。而且,那裡的百姓世代以捕魚為生,內遷到內地讓他們幹什麼?這樣也會擠壓原住民的生存空間的。我覺得洋人應該不會炮轟沿海平民吧?」王士珍否定道。

  而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了先前布局的重要性了,在王思銳控制的區域裡,但凡是沿海地區,幾乎沒有任何的重工業。

  洋人即便是炮轟了沿海,也無法對王思銳的根基產生影響,而上海那邊是因為剛剛占領不久,重工業還沒來得及撤離。

  但上海地理位置特殊,又有不少的洋人,理論上說,洋人也不會炮轟上海的。

  不過這是上海沒有駐軍的前提下,如果上還有駐軍,那可就不一定了。

  一想到這裡,王思銳立即決定道:「一切按部就班,天津、上海兩地駐軍全部撤離,城內只留治安警察,一旦發現洋人登陸,部隊立即反攻。另外,只要他們敢靠岸,咱們就請他們看一場免費的煙花。」

  對於王思銳的話,眾人聽的也是雲裡霧裡的,根本就摸不著頭腦。

  可王思銳這麼有把握,他們也不好說不。

  於是乎,眾人又討論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最終,在討論政體這個問題的時候,眾人終於是出現了紛爭。

  王士珍,段祺瑞,齊站元,喬致庸等人是認同帝制的,希望王思銳登基為帝,但是詹天佑因為見證了國外的強大,也深知帝制並不能夠長久,所以便堅持反對帝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