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月1日夜間,“國內軍”的鬥爭比白天要靈活有效得多。在市區之外的廣大近郊,他們以幾次小規模突擊占領了一些防禦薄弱的德軍陣地,並抓獲了一些俘虜。在市區,他們則發動市民以電車、卡車、家具和垃圾箱等物構成反坦克路障,並在市內建築了街壘。這樣一來,德軍控制下的政府、警察兩大街區就被分割開來,而且在大型建築物的各層、同一街區內的不同住宅也安排了獨立的防禦單位,從而構成有層次的防衛體系。

  波蘭永不滅亡 第一天:8月1日(5)

  儘管如此,由於組織渙散和指揮不力,華沙起義的第一天依舊不是很成功。超過2000名“國內軍”戰士倒下了,這占到整個華沙城內武裝起義人員總數的15%,而德軍的損失不過區區500人而已。缺少重武器的波蘭人面對堅固的建築物毫無辦法。在西岸,德軍依舊占據著政府街區的大部分重要據點。中央車站、維斯瓦河上的橋樑和奧肯切、布耶拉尼兩個機場也在德國人手裡。到子夜時分,男女青年們的屍體已經填滿了陣地前的溝壑,暗紅色的煙火不時從燃燒的房屋廢墟中升起。面對經驗豐富、裝備精良的敵人,除了一顆愛國心和渾身的勇氣外,一無所有的波蘭人顯得如此弱小。

  入夜之後,在民間團體的協助下,“國內軍”總司令部終於恢復了與倫敦方面的聯絡。無線電一接通,博爾就急不可耐地發出了告急電文:“8月1日下午5時,我們開始了奪回華沙的戰鬥。請前往下述廣場投擲武器和彈藥:薩斯基公園、費爾多洛瓦、凱爾傑利廣場、波蘭士兵街、布拉弗斯加街和貝爾貝蒂斯卡街。我們將點燃特殊的焰火作為識別目標。鑑於華沙爭奪戰剛剛開始,我們希望蘇聯盟軍迅速地展開外圍攻勢,助波蘭“國內軍”一臂之力。”

  戰線背後,形勢已經正常化。“國內軍”建起了野戰急救中心,醫院開始收治“國內軍”傷員和受傷的市民,臨時的民政機關負責向難民發放糧食和飲水,電影院和咖啡館也照常營業。街頭出現了波蘭人自己印刷的各種小報,“國內軍”占領下的郵政總局甚至還發行了紀念起義的郵票:票面正中為“國內軍”英勇戰鬥的場景,下方印有起義時間“1944年8月1日”,左上角為“國內軍”的縮寫“AK”。很可惜,貼有這種郵票的信件沒有一封被寄出華沙城。

  慘澹的戰局面前,唯一感到欣喜的是那些不知情的廣大華沙市民。在“國內軍”占據的地區,到處瀰漫著醉人的幸福感。家家戶戶窗口都掛起了紅白兩色的波蘭國旗。人們跑出屋子,唱著、笑著,歡慶這偉大的解放時刻。年老的華沙市民還有人能回憶起1920年華沙城下的情景,他們努力挺直腰板,齊聲唱起《波蘭永不滅亡》,直至聲淚俱下。人們紛紛傳誦著:“從今天起,我們這條街道就完全自由了,因為德國人已經完蛋了!”

  波蘭永不滅亡 第五天:黑色星期五(1)

  第五天:黑色星期五

  8月1日,德國第9軍的作戰日誌以輕鬆的筆調寫道:“正如我們所預料的那樣,波蘭人開始作怪了。”

  駐守華沙的德軍原有近4萬人,但由於7月中旬的那次大調動,現在只剩11000人在城裡。這些臨時拼湊的部隊包括:國防軍第9軍的5000名步兵,隸屬“赫爾曼·戈林”傘兵裝甲師的4000名空軍人員,維利·施密特上校指揮的1個保安團、1個黨衛軍偵察連、少數衛戍部隊、外籍部隊和輔助人員。他們雖然編制混亂,但裝備十分精良,有一半以上是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兵。隸屬“赫爾曼·戈林”師的第39裝甲旅第4普魯士擲彈兵團長期在東線服役,且擁有城市巷戰經驗。第654工兵營的士兵已經在第一天守護橋樑的戰鬥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黨衛軍和警察長官保羅·奧托·蓋伯爾上校指揮著另外5710名警察和黨衛軍部隊,堅守警察街區。他的部眾來源更是五花八門,包括3個保安警察營、2個武裝黨衛軍營、1個衝鋒隊營、1個補充連和大批的治安警察、偵探和教官。具有諷剌意味的是,其中德國人很少,大部分是烏克蘭、土庫曼斯坦、匈牙利、奧地利和土耳其人。烏克蘭人一向與波蘭人勢不兩立,此時便找到了復仇的好機會。正規軍里的2個營高加索部隊表現得不錯。

  經過一晝夜血戰,波蘭人並未實現占領市區主要建築物的目標。相反,德國人已經警醒過來,接下來的鬥爭必將更加殘酷和艱辛。8月2日上午10點,博爾再度向倫敦發報:“我們正在華沙城內與德軍激戰中。雖然依靠繳獲的德軍武器占領了部分地區,但沒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敵軍彈藥。希望將彈藥和反坦克武器投擲在拿破崙廣場和猶太人墓地兩處,並派遣空降部隊降落於沃拉區。”不過他深知遠水難解近渴,在遙遙無期的空投到來之前,“國內軍”必須依靠現有的力量繼續鞏固占領地,並爭取民眾的支持。

  8月2日白天,“國內軍”占領了位於里迪卡斯卡和科爾舍瓦街之間的一個德軍醫療站,捕獲數十名傷員和普通德國人。波蘭士兵命令這些俘虜面朝牆壁排成一隊,然後挨個用匕首切斷了他們的喉管,理由是報復——在8月1日的戰鬥中,德軍曾冷酷無情地掃射被俘的“國內軍”傷員和普通市民。雙方的非人道行為從起義一開始就頻繁發生,德國士兵把波蘭人看成該死的臭蟲,波蘭人也不打算優待德國兵俘虜。而隨著黨衛隊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駕臨華沙,暴行只會蔓延得更加迅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