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002年8月26日切尼副總統對103屆海外戰爭老兵全國大會的講話。

  Hagel quote in Purdum and Tyler, op. cit.“雛鷹”(chicken hawks)的說法,見名為 the New Hampshire Gazette的網頁www.nhgazette.com

  2002年9月12日布希總統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

  Doyle McManus,“Poll Still Backs Military Move on Iraq,” Los Angeles Times, September 2, 2002, p.A1; Andrew Kohut,“Simply Put, the Public?s View Can?t Be Put Simply,”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9, 2002, p.B5.

  國會兩院聯合決議文本,發表於《華盛頓郵報》2002年10月11日,A12版。

  2002年9月17日對詹姆斯?凱利的採訪。

  對一位參與朝鮮政策的美國政府官員的採訪。

  Doug Struck,“Hints on N. Korea Surfaced in 2000,”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19, 2002, p.A19.

  Don Oberdorfer,“My Private Seat at Pyongyang?s Tabl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0, 2002, Outlook section, p.B3.

  見Barbara Slavin,“N. Korea Admits Nuclear Program,” USA Today, October 17, 2002, p.1A。

  2002年12月29日Meet the Press電視節目對科林?鮑威爾的採訪。

  2002年1月20日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對預備役軍官協會的講話,國防部錄音整理稿。

  關於爭取聯合國決議的外交活動細節,見Tyler Marshall,“A War of Words Led to Unanimous U. N. Vote,”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0, 2002,及Karen DeYoung,“For Powell, a Long Path to a Victory,”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0, 2002, p.A1。

  Mi插el O?Hanlon,“How the Hard?Liners Lost,”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0, 2002, p.B7.

  2002年10月7日總統在辛辛那提博物館中心就伊拉克問題講話的白宮錄音整理稿。

  2003年6月3日對扎爾梅?卡利爾扎德的採訪。

  Eric Schmitt,“Buildup Leaves U.S. Nearly Set to Start Attack,”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8,2002, p.11.

  對一位法國高級官員的採訪。

  Ibid.

  Glenn Kessler,“Moderate Powell Turns Hawkish on War with Iraq,”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24, 2003, p.A1; Steven R. Weisman,“Patience Gone, Powell Adopts Hawkish Ton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8, 2003, p.A1;2003年2月24日國務卿鮑威爾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國務院錄音整理稿;對一位法國高級高級官員的採訪。

  2003年2月26日喬治?W.布希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講話。

  鮑威爾、特內的這些言論及聯合國發言的介紹,由在政府內部辯論中總體持反對意見的兩位布希政府官員提供。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講話的錄音整理稿,“France?s Respons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5, 2003, p.A13。

  2003年1月22日拉姆斯菲爾德部長在外國新聞中心的吹風,國防部錄音整理稿。

  2003年3月11日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將軍在新聞吹風會上的講話,錄音整理稿;Karen DeYong and Colum Lynch,“Bush Lobbies for Deal on Iraq,” Washington Post, March 12, 2003, p.A1。

  Peter Stothard, Thirty Days: Tony Blair and the Test of Histor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p.21.

  對一位法國高級官員的採訪。

  見Gerard Baker, James Blitz, Judy Dempsey, Robert Graham, Quentin Peel and Mark Turner,“Blair?s Mission Impossible,” Financial Times, May 29, 2003, p.17。

  對一位美國官員的採訪。

  NBC News transcript, 2003年3月9日Meet the Press電視節目對科林?鮑威爾採訪的錄音整理稿。

  對一位法國高級官員的採訪。

  1999年11月19日喬治?W.布希州長在羅納德?里根總統圖書館的演講,“A Distinctly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

  2003年3月19日布希總統對全國發表的講話。

  第50節:結束語(1)

  結束語

  結果,這場圍繞伊拉克戰爭展開的激烈辯論的雙方都錯了,並且是在重要問題上犯了錯誤。反對派警告說,入侵伊拉克將導致周邊的中東國家發生巨大變動。他們的論點是,一場美國領導的戰爭將促使整個地區爆發示威遊行,會威脅到其他阿拉伯政府的穩定。一些反對者提出,伊拉克有可能打擊以色列,而以色列則有可能用核武器予以還擊。

  以上是反對派提出的一些最主要的論點。然而,他們所預言的嚴重後果基本上都沒有發生。入侵一開始,美軍和英軍(外加為了提供一塊廣泛“聯盟”的遮羞布而由其他國家拼湊起來的為數甚少的部隊)在持續三周的作戰中,攻占了巴格達,廢黜了薩達姆?海珊;又用了三周時間,完成了伊拉克其他地區的主要軍事行動。該地區其他體制相同的政府沒有一個垮台;似乎沒有一個政府因為戰爭而發生嚴重動盪。伊拉克沒有攻擊以色列,也沒有使以色列捲入這場衝突。沒有發生核決戰。伊拉克的軍隊沒有對聯軍使用生物或者化學武器。對於入侵部隊來說,傷亡小得驚人。到5月1日布希總統宣布勝利時,美軍僅死亡138人,比1991年為期4天的“沙漠風暴”行動的死亡人數還低。

  其後,一些反戰人士企圖將他們預言會發生一系列可怕事件純屬主觀臆想的說法給解釋過去。法國官員事先反覆告誡,如果入侵伊拉克,就有可能在其他阿拉伯國家引起憤怒情緒的爆發從而導致整個中東的不穩,後來又改口說如果戰爭不是這麼快結束的話,這些後果遲早會發生。法國官員解釋說,他們沒有能預見到美英軍隊會如此輕易取勝。①如果這種解釋站得住腳的話,那法國官員就嚴重誤判了軍事形勢。在譴責美國強權的時候,他們也低估了美國可運用於現代常規作戰的能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