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落花流水,雖未捉住鄧艾,也算一次大勝了。他這一計與他老師諸葛亮以木 牛流馬運糧,引司馬懿入上方谷,一把大火差點要了司馬懿父子的命相比, 部署雖然尚有差距。但也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奪敵軍的糧、水、路等,或者以糧、水等為誘餌引敵上鉤,方法不同, 本質一樣,都是抓住敵軍的要害而把敵軍置之死地。可見孫臏說的 “五度” 與 “九奪”都是臨敵指揮的重大問題,只要能在用乓之時因時因地制宜巧妙 運用,便能收到奇效。

  積 疏 [原文] ……[積]勝疏,盈勝虛,徑勝行,疾勝徐,眾勝寡,佚勝勞。 積故積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虛[故虛之,徑故徑]之,行故行之, 疾故疾之,[徐故徐之,眾敵眾]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勞故勞之。 積疏相為變,盈虛[相為變,逕行相為]變,疾徐相為變,眾寡相[為變, 佚勞相]為變。 毋以積當積,毋以疏當疏,毋以盈當盈,毋以虛當虛,毋以疾當疾,毋 以徐當徐,毋以眾當眾,毋以寡當寡,毋以佚當佚,毋以勞當勞。 積疏相當,盈虛相[當,逕行相當,疾徐相當,眾寡]相當,佚勞相當。 敵積故可疏,盈故可虛,徑故可行,疾[故可徐,眾故可寡,件故可勞]。…… [譯文] ……集中勝過分散,充足勝過空虛,走小路捷徑比走大路快,快勝過慢, 多勝過少,安逸勝過疲勞。 該集中就集中,該分散就分散,該充足就要充足,該空虛就要空虛,該 走小路捷徑就走小路捷徑,該走大路就走大路,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多 就多,該少就少,該安逸就安逸,該疲勞就勞累。 集中和分散可以相互變化,充足和空虛可以相互變化,走小路捷徑和走 大路可以相互變化,快和慢可以相互變化,多和少可以相互變化,安逸和疲 勞可以相互變化。 不要把集中當成絕對的集中,不要把分散當成絕對的分散,不要把充足 當成絕對的充足,不要把空虛當成絕對的空虛,不要把快當成絕對的快,不 要把慢當成絕對的慢,不要把多當成絕對的多,不要把少當成絕對的少,不 要把安逸當成絕對的安逸,不要把疲勞當成絕對的疲勞。 集中和分散是相對的,充足和空虛是相對的,小路捷徑和大路是相對的, 快和慢是相對的,多和少是相對的,安逸和疲勞是相對的。敵軍兵力集中時 可以使其分散,敵軍軍力充足時可以使其空虛,敵軍走小路捷徑時可以使其 改走大路,敵軍快時可以使其慢,放軍多時可以使其變少,敵軍安逸時可以 便其疲勞。…… [解析]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孫臏兵法的精華之一。本文所闡發的軍事思想正是孫 臏兵法的思想基礎。認真研究這篇文章,領悟其精髓,對於掌握孫臏兵法的 脈絡,深刻領悟孫臏所闡述的一系列戰略戰術,並且融會貫通,非常重要。 那麼,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麼呢?那就是唯物辯證法,通篇文章論述的 都是用兵中的各種矛盾,諸如集中和分散、充足和空虛、走小路捷徑和走大 路、快和慢、多和少、逸和勞等等。文章不但列舉了一系列矛盾,而且提出 了處理矛盾的觀點: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一切要依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 不能依主觀而定。文章更精妙之處在於指出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轉化的,分 散可以轉化為集中,多可以轉化為少,快可以轉化為慢……孫臏特別告誡人 們不能把矛盾絕對化,聰明的指揮將領應該去促使敵我形勢朝對自己有利的 方面轉化,從而戰勝敵軍。 孫臏早在距今兩干多年前,就能對矛盾問題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就能用 科學的辯證觀點去論述軍事問題,足見其實在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說到矛盾問題,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毛主席的名著 《矛盾論》,可說 是毛主席對矛盾問題論得最透徹的一篇文章,現已成為我們從事各項工作的 方法論的理論基礎。毛主席在 《矛盾論》中論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問題,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於宇宙 的萬事萬物之中,舊的矛盾消失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矛盾是在不斷地發 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永遠不變的矛盾,而矛盾的轉化又有內因和外 因的作用,其中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等等。從這些論點 可以看出,孫臏 《積疏》一文中許多原理都和毛主席的論述相通,只不過孫 臏論述的僅是軍事方面的矛盾,毛主席論述的則是普遍規律。當然,從論述 的深刻、透徹、嚴密、系統等方面來說,孫臏也不能和毛主席相提並論。這 里只是說,孫臏論述的僅是較為原始的唯物辯證思想,不過,在兩千多年前 能有這樣的認識,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用唯物辯證的觀點指導戰爭,便可產生巨大的效果。因為有了這種觀點, 便能客觀準確地去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把握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能 動地去處理敵我雙方的種種矛盾,例如敵強我弱時也可將其轉化為我強敵 弱,敵快我慢時可以將其轉化為我快敵慢等等,總之,可以掌握戰爭的主動 權,促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一方轉化。 在中國有一部電影可說是老幼皆知,這便是 《地雷戰》。 當時,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極其懸殊,日本鬼子是現代化裝備,而我軍 武器裝備和人數都不如敵軍,至於我抗日民兵,連三八大蓋都沒有,更無法 和敵軍相比了,就是這樣一支裝備極差的八路軍小分隊和民兵,將強大的敵 軍打得那樣狼狽不堪,最後不得不落荒而逃。這是由於抗日軍民採用了有效 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敵軍本來是氣勢洶洶地來掃蕩的, 想要一下子把抗日軍民消滅掉,可是八路軍和 民兵布下的地雷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進村的大 路上畫滿圓圈,在那裡艱難地縱跳,比老牛爬行還慢,還不時挨炸。這一招 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變慢,為抗日軍民贏得了更多的時間,一方面轉移群 眾,一方面更機動地打擊敵軍。敵軍見正面走不通,便轉到後山偷襲,結果 又被游擊小組用飛行雷炸得暈頭轉向,前進不得。抗日軍民用神妙莫測的各 種地雷阻滯和殺傷敵軍,弄得敵軍心驚膽顫,而後再向日本鬼子發起攻擊, 敵軍當然就難逃滅亡的命運了。 《水滸傳》是我國的歷史名著,其中也不乏戰勝強敵的戰例。當官兵幾 次圍剿失敗後,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領兵前去進剿,兩軍初戰,呼延灼的 先鋒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後退20里下寨。他善用連環馬,當夜便 傳令眾軍,把三 千匹馬擺成一排,每30匹馬算一連,用鐵環連鎖,戰馬都有鐵甲保護, 箭射不進,槍扎不進,刀砍不入;騎兵披著鎧甲,戴著只露雙眼的頭盔。三 千匹戰馬分成一百隊鎖好,作戰時分三面沖向敵軍。第二天兩軍交鋒,猛聽 一聲炮響,呼延灼的鐵甲連環馬便三面沖向宋江指揮的梁山軍,兩邊的鐵騎 用弓箭亂射,一隊一隊全用長槍衝鋒而來。宋江一見大驚,忙叫眾軍放箭, 然而,哪裡抵擋得住。那些鐵甲連環馬一齊跑開,橫衝真撞,刀槍不入,根 本不容梁山軍施展。梁山軍頓時潰不成軍,紛紛後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 得保安全,又令水軍接應各頭領和軍兵上船,雖然軍兵折損一半,眾頭領總 算安全,僅六人中箭受傷。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吳用勸慰一番,晁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