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玄度立愛妻菩氏為皇后,年不滿兩歲的幼子李桓為皇太子,將主殿遷回到了從太祖時便啟用的紫宸殿,附近的晏華宮,則選為帝後的日常寢居之所。

  李玄度做的第二件事,是封賞撫恤。封賞主要分兩撥。一撥是此前在東都亂戰中立有功勞的大臣將士,如韓榮昌、西苑令等,一撥是隨他在西域立下了戰功的舊日部下。按朝廷的成制,或封官進爵,或軍功授田。田地的來源,除了新開荒的邊郡之地,還有此前收歸沒入官中的原陳家、蕭家等舊日的高門貴族所占的廣大食邑和封地。

  而那些載入了名冊的在歷次戰事中犧牲的萬千將士家屬,亦得到了來自朝廷的撫恤。據說,這份厚達數尺之高的名冊,還是皇后在這些年間親自主持記錄所得。

  昔日流血犧牲,如今各有回報,自是理所當然。

  但在這波數目龐大的封賞詔令里,也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殊個例。

  其一是姜毅。

  沉寂了多年的昔日大將軍姜毅此番擁君歸來,朝廷里的大臣,本以為他往後必將受到新帝的重用,立於朝堂,身居高位,卻沒有想到,新帝只委任他為西域大都護。

  這個官職本也不算小,何況是新帝從前做過的事,能繼任此位,也是一種榮耀。

  但這只是對尋常人而言的榮耀。畢竟,那裡是塞外之地,一旦被派去擔任大都護,便就意味著守西域,夾漠北,風沙霜雪,遠談不上榮華富貴。

  這官職,對於姜毅這種曾擁有那樣身份和地位的人而言,實在談不上是什麼封賞。

  姜毅卻無半句微詞。領命後,次日便就西出而去,遠赴塞外,令人費解,引來朝臣無數的暗中議論。

  第二個人,便是崔鉉。

  其人功過難論。從前位高權重之時,又得罪過太多的朝廷官員,如今新帝封賞功臣,朝臣都在暗中看著。最後獲悉,崔鉉原來根本就未曾踏入過京都一步,據說一直留在玉門關外,後來隨了姜毅一道,一騎出塞。

  崔鉉如此結局,眾人在一番唏噓過後,皆無話可說,過了些時日,隨著新朝各項事務的展開,各自忙碌,這個曾令朝廷百官見之自危的年輕的傳奇人物,如一顆驟然升空又迅速墜落的流星,漸漸被人淡忘,再也無人提及。

  李玄度要做的第三件事,輕徭減稅,安撫百姓。

  第四件事,整飭朝政,清肅官吏。

  第五,徹底修通全國驛道,保證政令能以最快的速度,通達四方。

  第六,精練兵馬,防禦將來或將再起的戰事……

  他千頭萬緒,日理萬機。

  但所有的這些事,做起來皆非一朝一夕能成,他再性急,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而來。

  三個月後,這日,是聖仁姜氏太皇太后的落葬之日。

  帝後攜小太子,率百官至皇陵,為太皇太后舉行隆重的大葬。是夜,於萬壽觀駐蹕。

  李慧兒已被封為公主,和皇后的關係極是親近。皇后喜歡她,讓她住在晏華宮旁的怡寧閣里,相距不過一箭之地,常一同出入,朝夕為伴。而人人都知,皇后又是皇帝陛下心尖上的人。

  當夜,伴駕一同留在萬壽觀的端王妃去看李慧兒,閒話間,向她透漏了幾家想要求娶她的京都高門,問她有無意願。

  李慧兒連看都沒看,立刻搖頭。

  端王妃一怔,遲疑了下,柔聲問道:「那你心中可是有了中意的人?若是有,儘管說出來,無論是誰,皇后與我,都能幫你。」

  李慧兒臉龐有些羞紅,立刻也搖頭。

  「真的?」端王妃問她。

  她的心裡,朦朦朧朧,其實仿佛有道影子,可是卻又看不大清楚,更是抓不住。

  她輕輕咬了咬唇,遲疑了下,嗯了一聲,道:「多謝王妃關愛,只我如今真的無心婚事。我從小被太皇太后撫養而大,她老人家駕崩,我早改守孝。但從前事情紛亂,我無法盡孝。如今她老人家終於落葬,我願守孝三年,以報親恩。此事我和皇嬸說過,她也答應我了。至於別的,待我孝滿之後,再議不遲。」

  她聲音不高,但卻十分堅定,神色間更無半分勉強之意。

  端王妃端詳了她片刻,心中暗嘆了口氣。

  女大當嫁,如今事情落定,本該安排她的婚事了,卻沒有想到她自己提出,要為太皇太后守孝三年。此事,皇后雖拗不過她,最後答應了,但私下不忍,擔心誤了她的年華,悄悄找到端王妃,請她再以長輩的身份去勸說。

  沒想到她心志竟如此堅定。

  端王妃心中對她更是喜歡,亦和皇后一樣,愈發心疼。知自己便是以太皇太后盼她好為由再勸,應也無用,只好點頭,將她摟入懷中道:「好孩子,你放心,等三年之後,定要為你尋一門天下最好的親事!」

  李慧兒搖了搖頭,輕聲道:「王妃莫為我擔心。三年後,便是尋不到親事,我亦無妨。我從小在宮中長大,目見之遠,從未超出京都這四方之城。也是我去年隨皇嬸去了霜氏城,方知塞外天地之廣闊,遠超我從前所想。我還聽懷衛講,非但西域不是極西,連銀月城也不是。銀月城過去,還有許許多多的繁華盛地。大宛、波斯,更西的大秦帝國……為太皇太后守孝的這三年,我打算像四嬸一樣,學會西域語言,待我守孝期滿,我便再出玉門,去看懷衛,還有懷衛說過的那些地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