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一起身,殿內便恢復了安靜。

  端王道:「諸位既不言,那就由本王來薦舉一合適之人。他便是明宗四子,大行皇帝之皇叔秦王。秦王文武兼備,開西域,平邊戰,如今東都叛亂之所以得以平定,他更是勞苦功高。論正統,論功勞,放眼當朝,本王以為,再無第二人能出其右者。秦王登基,乃順天應命。他若繼先祖功業,則不但是宗室之福,更是天下臣民之福!」

  他話音落下,殿中便有過半官員贊同,紛紛表態。

  姚侯依然閉目而坐,一動不動,宛如入定。

  這時,一道聲音突然響了起來:「此話差矣!選人得才,是濟世之道,何況立一國之君?為君者,當以德為先,無德者,何以服天下?秦王如今固然勞苦功高,但諸位莫忘記宣寧三十九之事。當年他隨梁太子逼宮造反,罪名乃明宗欽定!後雖被赦為無罪,但所犯之事,焉能就此無視?某斗膽直言,秦王殿下,不合君主之位!」

  端王看去。發話的是個光祿大夫,便道:「依你之見,何人可為君?」

  那人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便就是當今皇后腹中所懷之龍子!大行皇帝御駕親征,為國捐軀,皇后遺腹之子,真龍血脈,為何不能繼承大統?」

  他說完,一撮人立刻高聲附和,邊說邊垂淚,神色激動,又效仿端王跪地朝著太廟方向叩首,以額觸地,砰砰作響。一時之間,殿內好不熱鬧。

  端王靜靜看了片刻,轉向依然閉目養神的姚侯,問道:「姚相可有見解?」

  姚侯終於睜開眼睛,起身朝著太廟方向,也是先恭恭敬敬地下跪叩首,行完禮起了身,方慢吞吞地道:「倘若皇后腹中所懷之大行皇帝骨血乃是龍子,十月懷胎滿後,待龍子誕下,敢問端王殿下,到時,龍子當被置於何地?」

  殿內再次安靜了下來。

  端王道:「姚相你確定,皇后腹中所懷乃是龍子?」

  姚侯道:「不敢。但再等數月,便可見分曉了,如今又何必急於一時?何況,郭太傅德高望重,輔四代帝王,關於此事,我以為,應當還是聽聽太傅的意思。」

  端王道:「本王恰也是此意,太傅此刻應當已經來了。」

  他抬頭朝外望去,笑道:「太傅到了!」

  姚侯一愣,轉頭,見多日未曾露面的郭朗,竟真的現身在了殿外。

  他頓覺不妙。

  自己的人雖去請郭朗了,但再快,也不可能如此快就將人請來。

  如此快就見郭朗現身於此,那就只有一種可能。

  他人其實早就已經來了,只不過,方才一直沒有現身而已。

  他入內,眾人紛紛上去向他見禮,他一一回應,唯獨根本就沒朝自己這個方向看過來一眼。姚侯再也沉不住氣,手心一下迸出冷汗。片刻之後,見他和眾人點頭寒暄完畢,終於入座,方望向了自己,卻是神態凝重,竟發問道:「姚相,皇后腹中孕育皇家血脈一事,可是真當?」

  姚侯心猛地一沉,毛骨悚然,定了定神,勉強笑道:「太傅此言何意?姚某不懂。」

  郭朗道:「郭某聽說了一件事,實在不解,今日只能來此求個解答。」說完朝外道:「把人帶進來!」

  眾人看向殿口,見兩名宮侍帶入一個女子。有人認了出來,那女子便是大行皇帝後宮中的孫嬪。

  這孫嬪很早便就跟了大行皇帝,其父孫吉,從前是大行皇帝身邊的太子謁者,在東宮時,份位良娣,後來晉為嬪。

  半年之前,大行皇帝御駕親征被俘隨後不幸身亡的消息傳來之後,孫嬪等幾名後宮嬪妃便都被送入了安樂宮養老,不久,安樂宮裡不慎走水,據說燒死了數人,其中便有這個孫嬪。沒想到今日,她竟死而復活現身於此,眾人不禁驚訝。

  姚侯大吃一驚。

  孫嬪低頭走到殿前,跪了下去,垂淚道:「皇后身孕有疑。當日她應是怕消息外泄,將我姐妹幾人全部關到安樂宮,假意設宴,將我幾人聚在一起縱火害命。我那幾個姐妹皆死於火海,幸而家父早有防備,買通了宮中之人,當時將我救出,藏匿在外,我方僥倖得以活到今日……」

  她話未說完,姚侯便勃然大怒,再也端不住方才的風度,指著孫嬪厲聲叱道:「一派胡言,竟敢如此污衊當朝皇后!豈能容你!來呀,將她拿下!」

  一個武官奔了過來,拔出殿中衛士腰間的劍,朝著孫嬪便刺了過來。

  端王豈能容這姚侯手下之人得逞,早有親信也拔劍上前,將人擋住了。

  端王問道:「你莫怕,只管將實情道來。你憑什麼說皇后身孕有疑?」

  孫嬪哭道:「大行皇帝自前年秋獮過後,便從未召過我等後宮之人,皇后何來身孕?要麼假孕,要麼便是懷了旁人孽種!」

  她說完,淚流滿面,跪地不起。

  第141章

  殿內一片譁然。

  那年秋獮回來之後, 有一段時間,宮中隱隱確有消息流傳出來,說太子當日墮馬傷身, 恐有子嗣之憂, 這種說法, 一度流傳甚廣。但後來,隨著李承煜的登基, 說法又變了, 變成是留王一黨當日為了攻訐太子, 別有用心地捏造流言而已。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且皇帝雖還沒有子嗣,但他年輕, 來日方長, 加上朝廷外憂內患, 這事慢慢便就被忘記,再沒有誰有心思去盯著皇帝後宮裡的那點子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