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嗣道驚怒萬分。

  這邊狄騎洶洶,陷入苦戰,他無法抽兵去往東北方向和郗人作戰,慶幸預留了賀氏的軍隊,只盼賀氏能擋住郗人。

  很很快,新的壞消息又傳了過來。

  賀氏完全沒有防備郗人的突襲,應對不力,雙方交戰,局面被動。不但如此,連賀氏將軍本人也受了重傷,軍隊失了主心,被迫後退,已經退了幾十里地。

  再往後退,那就是闕都的城門了。

  雖有雄關作為天塹,但讓城池依靠一道城門天塹而死守,太過危險。

  李嗣道目眥欲裂,咬著牙,終於下了決心,正準備下令,將人馬收入青龍堡,從正面的狙擊轉為死守,再調一部分人馬緊急趕回去增援闕都,信使又一次騎著快馬奔馳而來,送來了第三個消息。

  秦王李玄度及時趕到,接替賀氏指揮軍隊穩住了陣腳,將郗人擋住,闕都暫時得以平安。

  李嗣道記得清清楚楚,李玄度十四歲那年來闕都,也曾遭遇過狄騎襲掠。當時有數百騎,在一名千戶的帶領下經過闕地,順道劫掠,殺了十幾人,搶了幾個闕國女子和財物,隨後龍捲風一般揚長而去。闕王獲悉消息時,那幾百騎已入狄境,怕貿然闖入追擊遭遇大隊,只能忍下怒氣作罷。李玄度當時正與幾十名他挑選出來的闕國騎兵在擊鞠取樂,聽到消息,勃然大怒,一桿擊穿皮毬,縱馬掉頭,領著現場的幾十名騎兵便追逐而上,一夜過後,帶著那幾名被搶的女子歸來。

  後來據和他同行的騎兵描述,他追上去後,趁對方陣腳未穩,一馬當先,沖入騎陣,所向披靡,直奔那名千戶而去,將其斬殺在了馬下。其餘人恐懼,丟下搶來的女子,四下逃散。

  十六歲就做北衙鷹揚衛的將軍,這不是一個光憑皇子身份就能坐穩的位子。

  李嗣道對這個外甥非常信任,聽到他趕來接管了那支右路的軍隊,終於稍稍鬆了口氣,立刻收心,繼續全力應對眼前的大敵。

  天徹底黑了下來,狄騎那如潮水般的攻勢終於停了。李嗣道抓住這喘息的機會休整部下,到了次日,又擊退了數次狄騎發動的攻擊,始終沒有退讓半步,雙方各自損失也是不輕,青龍堡外的野地里,橫七豎八,倒滿了屍首。

  李嗣道心驚不已。

  狄國汗王年事已高,在位對李朝和西狄並無多大的功業,在尊崇強者的狄人內部,威信盡喪,對局面逐漸失去了掌控。這幾年,太子和其弟肅霜王在進行權力的角逐。

  肅霜王曾暗中派使者來遊說他,希望他能帶領闕人投靠,共同對付李朝。而今日來襲的左大將,則隸屬狄太子的人馬,封地距離闕地不遠,這些年常常前來掠奪,但基本都是小股人馬,威脅不大。

  自從當年姜氏對狄國的那一場大戰過後,幾十年來,狄人還是第一次對闕國發動如此兇猛的大陣仗的攻擊。

  這難道是一個訊號,狄太子已經鎮壓了肅霜王掌權,這才下令左大將拿闕國開刀,以震懾李朝?

  李嗣道一邊奮力帶領手下勇士奮戰,一邊苦苦等著右路的新消息。

  到了黃昏,狄騎攻勢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又來了一支援兵。人數雖不多,但對於闕國將士而言,不啻是一個士氣上的沉重打擊。

  對面殺聲震天。一列千人的狄騎,組成一道羽翼狀的馬陣,宛如海中洶湧驚濤,作勢,要朝著已被壓縮到青龍堡前的闕國武士衝來。

  李嗣道緊緊盯著對面,下令布陣對沖,這時,對面百步開外的馬陣中間,出現了一個頭戴前夫長羽冠的神箭手,朝著李嗣道便射來了一支箭。

  李嗣道發覺之時已是遲了,那箭轉眼到了近前,朝他喉嚨射來。他大驚,猛地閃身,堪堪躲過這射喉利箭,肩膀跟著一痛,低頭,見箭已是插肩,透骨穿出。緊跟著,沒給他任何應對的時間,另兩支連珠箭又射來,分別命中他身邊的兩名副將。一人中胸,另人中在臉上。

  李嗣道後背冷汗直冒,大吼,命防備冷箭,周圍親兵應聲湧上,迅速用手中盾牌組成了一道防護。

  對面爆發出一陣充滿了輕蔑的歡呼聲,伴著那千騎疾馳的滾滾馬蹄聲,平地上宛若起了驚雷,實是令人心驚膽寒。

  李嗣道感到士氣正一分分地從自己的陣地上流失。他一刀砍斷肩上的箭杆,一邊命令著手反擊,一邊再次發令,迅速列陣,應對衝擊。

  突然這時,一支羽箭從他的身後發出,挾著千鈞般的凌厲之勢,射向了對面百步開外那個高坐於馬背、正接受著部下歡呼的千夫長。

  他手中握弓,仰天哈哈大笑,笑聲未歇,那箭直直射到,無聲無息瞬間穿喉,當場斷了他的氣管。

  他頸中插箭,如被扼住喉嚨,僵坐片刻,突然身體一歪,在周圍人的驚叫聲中,一頭從馬背上栽落在地。

  闕國士兵頓時士氣大作,向對面同樣回以更響亮的嘲笑之聲。

  「是秦王!秦王到了!」

  李嗣道聽到身後又爆發出一陣新的歡呼聲,轉頭,見李玄度臂上負弓,縱馬而來,方才一箭,正是他所發。在他的身後,還壓來了一支軍隊,正是昨日那支由賀氏統領的後備軍。

  李嗣道大喜,縱馬奔到近前,問對郗人的戰況,方知他昨夜圍點打援,分出一支人馬,趁天黑連夜襲取郗人的牧帳之地,大肆造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