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光武將軍鄧黑子在陝西西安城鎮守幾個月了,除了清剿殘餘、鞏固防務,操練新兵之外,卻是閒的要命。

  這讓一貫好動的鄧黑子非常難受,每天唯一能做的事也就是在各處軍營走一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拿著大刀開練。

  不過在王爭南征的時候,陝西這邊的確是出過亂子。

  原本歸順過來的宣府總兵想要降而復叛,趁著王爭帶大軍南下的功夫在宣鎮割據,但還沒等動作,就被諜報司摸清了底細。

  鄧黑子好不容易找到機會,便是帶著本部禁軍振威營進入宣鎮,和本地齊軍衛營、防營聯合行動,將動亂消滅在萌芽之中。

  不過這宣鎮背叛的軍隊大部分都是這總兵的昔日的舊部,面對衛營和防營都是處於弱勢,遇見鄧黑子親自帶領的振威營之後,根本不堪一擊,仗都沒打幾次就全面崩潰了。

  說起來,還有山東本土,也曾出現過些許亂子。

  這亂子是白蓮教搞起來的,據說他們在一個村子想要動員民眾反對大齊,但農莊的百姓都忙著開始新生活,壓根沒人理他們。

  最後動員起來的,無非是一些連幫工都做不成的遊手好閒之徒,直接被當地城管局出動城管大隊平定,城管局順藤摸瓜,居然還抓到白蓮教的教主。

  據說這教主是個姓林的絕色美女,不知道和當年被王爭親自抓到的聞香教教主林易綸之間有什麼關係。

  只不過大齊下屬的城管們一不會關注這些八卦,二就是根本沒有什麼憐香惜玉的心,將這美女教主扣在大牢各種凌辱,然後坐等白蓮教來救人。

  白蓮教歷史久遠,遍布各地,但王爭親手創立的城管局也並不好相與,但凡掛著大齊龍旗的城鎮,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彰武元年(1645年)這年,王爭帶著軍隊四處征戰,內部卻也並不是四平八穩,大齊地方上的力量,和民間邪教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戰爭。

  大齊和白蓮教算是徹底翻臉,諜報司、城管局,甚至有些時候還要用上各地駐軍,各個部門聯動,對白蓮教及其分支的其它邪教施以毀滅性打擊。

  在彰武元年,僅是記錄在冊被徹底搗毀的民間邪教,以及各處策劃反對大齊的叛軍,就多達五十多個,其中還包括了有明一代根本沒有完全消滅的白蓮教。

  在王爭率部相繼消滅大順、大西之後,開始調轉矛頭穩定地方局勢。

  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舉兵征遼

  大齊立國的第一年,便是彰武元年。

  這一年,王爭帶著軍隊進圍西安,招降李自成,三個月之後揮軍南下,在鳳凰山一戰,殲滅大西軍精銳近三十萬,陣斃張獻忠。

  滅順、滅西,逐步收復川蜀、陝西、青海,緊跟著下半年,相繼平定了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作亂,取消前明沐王府藩號,將雲南收歸朝廷。

  二年正月初八,彰武皇帝王爭大封開國功臣,寬赦天下。

  冊封了以晉國公黃陽為首的七位公爵,其餘六人分別為魏國公董有銀、成國公鄧黑、吳國公高亮、徐國公李岩、越國公江大。

  鄧黑這個名還是後來改的,說是把那個“子”字去掉,更顯得正式,就連王爭都已經點頭同意,無奈之下,鄧黑子只好改成鄧黑。

  冊封了以全卓、邢一刀、陸井榮、劉四等為首的二十三位侯爵,追封戰死之邵勇為義烈候,子邵得福襲義烈伯。

  以李岩、牛平亮、范若海等為首,冊封了八十六位伯爵。

  以顧君恩、劉雄、任胡、任漢、邱武、孔欒等人為首,冊封了四十八位子爵;包括劉國能、陳永福、左光先、袁時中、高傑、黃得功、祁耀武、李青山、吳惟忠、高山等人在內,冊封了一百零八位男爵。

  以郝搖旗為武威將軍,充任陽和主將;以劉芳亮為武節將軍,充任雲南孟定主將,並且按照軍功重新分派各地衛營、防營主副將。

  彰武二年八月,皇帝王爭以安定候陸井榮為主帥,以李定國為征東前將軍,以祁耀武為征東將軍,率齊軍十餘萬在北京出發,號稱二十萬,開始進行最後的統一戰爭。

  王爭責令蒙古、朝鮮出兵協助征遼。

  八月底,在大齊的壓迫之下,土默特汗禿馬敦率二十餘部尊奉王爭為天可汗,出動騎兵十餘萬協助,朝鮮仁祖則是出兵五萬。

  三方總計兵力近四十萬,號稱五十萬,進行滅清戰爭。

  今時不同往日,興京、盛京都被齊軍大肆屠殺,旗丁損失慘重,清軍八旗又在回援的路上爆發內戰。

  多爾袞勸阻不成,只好被迫還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殺死豪格,擊潰土默特等蒙古騎兵,順帶著將漢軍一同殺的四散。

  但是經過內戰之後的清軍不復當年,兩藍旗、鑲紅旗還有兩黃旗幾乎什麼都沒有剩下,八旗相當於廢了五旗。

  況且多爾袞的親信兩白旗,也在和豪格的戰鬥中損傷慘重,急需修整添丁,但招募近一年,卻只招到了一千多的旗丁。

  如今形勢再也不向著滿清,福臨和孝莊仍被看押在北京,雖然多爾袞及時登基稱帝,但內部依然四分五裂,難以為繼。

  彰武元年,大齊滅順、滅西,今年又是大封功臣,北伐迫在眉睫,隨著王爭在紫禁城頭念出的一紙《討虜檄文》,八旗子弟在遼東的處境每況愈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