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楠正色道:“我朝夏糧秋稅確實有本色折色之說,有的地方也允許有一定比例的折色銀。但是,完全廢除本色該為折色涉及的面太廣,青州若是開了這個先河,影響深遠,說不好就是改天換地之大變局。”

  史文江不解,也不以為然:“沒這麼嚴重吧,舍人的話在下不明白。”

  周楠:“文江,你且聽我說。”

  明朝開國初因為國家尚未統一,又要對北方用兵,實行的實物賦稅制。囤積物資,以為軍需。

  如同,後來歷代君王也都以實物徵收賦稅。也就是說,你如果是種水稻的農民,夏秋兩稅的時候就得繳納黃谷;如果你是種水果的,則只需要交水果就可以了;如果是漁民,則交鹹魚,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提出我交同等價值的麻布抵稅可不可以?官府的回答是,不行,不交鹹魚你犯法了。

  以實物交稅,就是所謂的本色。

  本色賦稅交納給官府後,國家又要派人運去京城充實國庫。耗費大量人力不說,沿途的物資損耗也大。

  於是,有的地方以一定的貨幣代替本色,稱之為折色。

  青州是山東甚至整個北中國有名的優質小麥產地,但是因為境內很大一部位於魯南山區,糧食的產量不大。

  今年夏秋天,北方各地都有旱情,糧食減產得厲害。物價騰貴。

  別看京城今年初冬的雪大,可據黃河以北各省各州府的來報,到現在那邊還沒有下雪,想來明年的糧食產量堪憂,小麥的價格還得上一個台階。

  如果青州府來年兩稅要想順利完成,有兩個辦法。一,用強力手段向受災的百姓徵稅,如果一來,很容易就激起民變,估計青州府官員也不想這麼幹。一民變,自己的前程就完了,誰也不想和自己的仕途過不去;二,就是向百姓徵收折色,然後由官府出面向外省購買小賣解送京城。問題是,購買明年麥子的價格擺明了會很高,徵收上來的折色根本不夠。

  於是,青州那邊便動起了這個腦筋,先是請求減免二成賦稅。然後,更進一步要求將所謂發田租地賦改為現銀。

  聽周楠這麼說,史文江恍然大悟,道:“青州府這個算計倒是妙得很。”

  周楠接著道:“更妙的是,魯南山區本就出產金銀。”

  在後世,經過地質勘察,山東有三條大金脈,乃是中國最大的黃金產地。就明朝而言,金銀有三大產地,一是山東,二是福建,三是雲貴。

  史文江:“啊,倒是忘記這一點了,這確實是個好法子,難為青州府想得出來。可是,舍人這事涉及的面實在太廣,極是難辦,我卻不明白。”

  周楠:“首先,青州如何開了這個先河,難保其他地方不會效法。如此一來,大家都交現銀,國庫里全是白銀,物資短缺怎麼辦?物價這種東西一時一變,比如上好精米,在江南地區,一斤只三文,通過運河漕運到京城,就達到五文之巨,國庫的收盈波動也大。”

  史文江不以為然:“這又有何妨,依我看來,國庫徵收現銀也是便利,甚至有更多好處。”

  周楠微笑道:“說說。”

  “自古都有穀賤傷農之說,遇到豐年,百姓未必能增加多少收入。到災年的時候,地里減產,百姓又要挨餓受凍。”史文江道:“國家徵收折色之後,遇到豐年可大量收購糧食,調節物價。到災年時又可出埠糧食,平宜物價,這可是好事。”

  周楠點頭:“說得有些道理,但國家的事情從來不像你我想像的那麼簡單。”

  史文江這句話已經有後世宏觀調控制的味道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變革的前夜(二)

  周楠:“按說,答應青州府的懇請對內閣、司禮監甚至天子還來說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算是一樁恩典,可他們卻要考慮這麼做的後果,以及所產生的影響。”

  “此例一開,地方上肯定會弄出許多理由要求全盤實行折色。沒錯,文江你剛才說得對,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如此一來就涉及到朝廷政務的許多改變。比如國家財政收支的計算方式,甚至涉及到相關的機構變化。”

  “這可是開天闢地的大變革,必然觸動舊既得利益折的飯碗,哪裡有那麼容易?”

  “歷朝歷代的變革鮮有不流血者,商鞅、吳起、王安石都是這樣,如何能不慎重?”

  “朝中公卿大夫都是喜靜不喜動的,這兩年國家出了多少事,再來一場大變革,局面如何收拾?”

  “變革是要變革的,但不能操之過急,當徐為之圖。”

  聽周楠說完,史文江沒想到事情背後會有這麼深的意義,抽了一口冷氣:“風起於青萍之末,還是舍人高屋建瓴看得透啊!”

  周楠以前在他心目中其實地位不是太高,說到底也是自己父親以前手下的一個文才過人衙役。只不過因為智謀過人,又風雲際會,這才走到如今這個位置。

  說到底也就是個官僚。

  今日聽他這麼一說,心中大為佩服,所謂國士無雙也不過如此,中樞決策機關果然鍛鍊人。

  沒錯,周楠所說的正是張居正變法中的《一條鞭法》,就是將賦稅和徭役統統折合為白銀。國家拿到錢自行購買物資,僱傭青壯,不再收實物,也不在徵發民夫。




章節目錄